少年天才
创始人很聪明,比较喜欢新技术,在大学期间就曾创业赚过钱。大学毕业后,先后以联创或技术高管加入六七家公司,尝试了各种创业方向,最终因团队不和或产品没有市场而作罢。最后一次创业恰逢风口,前两轮融资很顺利,创始人就根据兴趣多开了几条管线,最终导致主要产品没有到达里程碑,丧失融资窗口期。据悉现在公司已经解散,创始人兼职做些技术咨询服务过活。
回头望:创始人需要管好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到相对聚焦(有1-2个后备管线即可),要用公司有限的资源将核心管线尽快推进,来赢取市场上有限的资源。
海归医生
创始人曾在美国当过医生,开过诊所,家境优渥。他在行医中发现临床需求,就借助当地高校资源研发了相关高值耗材产品,最终获证在中美销售。在融资几轮后,产品销售始终不上量,先后又碰到资金链断裂、疫情、集采几大危机。现在公司已经成为失信被执行人,创始人也关闭了朋友圈。
回头望:剔除运气不佳的因素,创始人低估了新产品的市场推广难度,没有尽早补齐销售短板。
海归博士
创始人博士毕业后就回国与大佬联合创业,但后面发生意外,公司难以为继。博士就拉了几个小伙伴出来另起炉灶,可惜赛道风口已过,企业较长时间都融不到钱,只能依赖政府补贴勉强存活。之后团队弃虚从实,尝试了两个不同的耗材方向,可惜都没有突围成功。现在创始人还在继续坚守,每天努力在朋友圈卖货。
回头望:很不错的团队,但运气不佳,融资错过窗口期,切换的赛道非团队所长,坚守不易。
高校教授
创始人是海外高校教授,基于多年科研成果创立了一家创新药公司。教授没有全职回国,远程提供技术,家族出钱出力。近十年的时间,累计投入数千万,做了近百例IIT临床。但因为缺乏专业的团队运营,导致项目推进速度较慢。创始人对条款和估值过于看重,导致多次融资未果。好在家族一直在支持,今年终于递交了IND申请。
回头望:创始人没有ALLIN,缺乏商业化思维,团队不齐,已丧失赛道先机。
大厂高管
创始人当年意气风发,从大厂离职创业,也顺利地拿到了融资。核心团队黏性很高,执行力也很强,但是部分技术一直需要外包。创始人为了节约成本,就一直没有组建相应技术团队。结果更换了几个外包合作方才确定整体技术方案,导致产品上市进度不断推迟,而且成本也较难降低。等公司意识到该问题,想要组建团队的时候,又缺乏资金支持。产品上市后在终端竞争优势不明显,销售起不了量,也融不到钱,只能靠短期借贷苦苦支撑。
回头望:创始人战略失误,团队不完整,短期内看似节约了成本,但牺牲了进度和成长性。
卡塔琳·卡里科,坐了40年冷板凳,才遇到mRNA大放异彩的机会。
借用她自传结尾的几句话送给寒冬中继续坚守的创始人们,“你必须相信你内心的东西,呵护你在那里找到的东西,即便是、尤其是在没有其他人在意的时候。继续前行,持续成长,朝着光的方向。你就是潜力,你就是种子。”
共勉!
我是乌拉,一个想要悟道的生物医疗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