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警示教育
案例1:某大桥墩模板坍塌事故
2017年,某大桥19#墩墩身浇筑过程中发生一起较大模板坍塌事故,造成3人死亡、1人轻伤。事故发生后该公司蓄意瞒报,后经群众举报核查属实。
某高速公路右线大桥5#墩墩身高49.5米,用高架索道提升混凝土串筒浇筑连续梁。起重机房距5#墩大约150米,在5#墩墩顶作业平台上设了第1信号员张XX(起重工),起重机房处设了第2信号员(女),彼此用对讲机联络和指挥。18:10时,第2信号员将对讲机交1#起重卷扬司机后离开岗位回宿舍去了。18:20时,一斗混凝土调运到平台上方,当下降到距平台约50厘米高时突然下落将作业平台砸跨。作业平台上身系安全带的两名民工被悬吊在作业平台边,其中1人受轻伤。站在作业平台上而没系安全带的第1信号员张XX从距地面49.5米高的作业平台上坠落身亡。
二、爬模施工好做法
(1)严格执行项目级、部室级、班组级安全技术交底。一级交底(项目级)由总工程师向项目领导、部门负责人、工程师进行交底;二级交底(部室级)由技术部门负责人或专业工程师向现场管段、现场技术负责人及班组负责人进行施工详细交底;三级交底(班组级安全交底)由现场技术人员向一线操作人员进行交底。
(3)液压爬模系统作业,属危大工程关键工序转换,根据集团公司管理制度要求,关键工序作业前,由项目部和作业队现场负责人、盯控旁站人员对关键工序作业前安全生产条件进行验收,并形成验收记录签字确认。
液压爬模安全检查记录表
(4)爬模系统爬升作业过程中,技术人员进行旁站,安全员进行现场盯控,由厂家专业人员进行爬升操作,以确保作业安全。
现场爬模操作技术人员旁站
2.临边防护
(1)液压爬模共计6层作业平台,每层作业平台为全封闭施工,每层平台横向防护采用48毫米镀锌不锈钢钢管,钢管外侧全部满挂防护栏进行封闭。
临边防护封闭
(2)各层爬梯口使用护栏进行防护,设置安全警示标识,楼梯扶手使用橡胶软垫进行包裹,防止打滑或满手油污,同时起到安全警示效果。
楼梯扶手软垫
3.安全通道
(1)施工现场高空作业较多,容易发生物体打击事故。高塔在进入施工现场至电梯口设置安全通道,通道顶铺设10毫米钢板及1.4厘米竹胶板,钢板放于上层防止掉落焊渣引燃竹胶板,爬模内侧设置合页式防坠物挡板,外侧设18厘米高踢脚板,以防止坠物伤人。
员工安全通道入口
安全通道内部、合页式防坠物挡板
临边外侧踢脚板
4.消防安全
(1)现场灭火器实行月度检查制度。每月由安全员检查灭火器压力是否正常、胶管有无龟裂变形、保险销是否完好等。
(2)因液压爬模系统采用木模板,模板堵塞材料为易燃泡沫,容易发生火灾,因此作业平台禁止吸烟。为防止个别烟瘾大的人员偷偷吸烟并乱扔烟头引发火灾,现场于液压平台及修饰平台设置吸烟区,吸烟区设置带水烟灰筒及灭火器。工人吸烟时全部至模板下方,防止发生火灾。
液压爬模吸烟区
5.临时用电安全
(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采用三项五线制TN-S系统,三级配电、二级保护,严格做到“一机一闸一箱一漏”,所有三级配电箱全部采用航空插头的新型配电箱,工人用电只需自行插拔插头,配电箱除专职电工外任何人不得打开;配电箱由电工每日检查,并填写每日检查记录表,按月上交至安全监督部。
三级配电箱
(2)所有二级、三级配电箱电线用套管保护,防止电线磨损导致漏电伤人;设备电线采用绝缘挂钩挂空布置,防止人踩或物体辗压而漏电伤人。
电线套管、 电线挂空
(1)夜间施工时,施工作业平台各层及各通道均设置安全电压LED灯带,加强照明,以确保夜间施工安全。
夜间施工照明
(2)群塔作业时,塔吊之间吊臂容易刮碰到中间正在吊装作业塔吊的钢丝绳,因而发生起重吊装事故。为防止此类事故发生,安装防碰撞系统。在两侧塔吊吊臂进入中间塔吊吊臂作业范围内时,二台塔吊同时发出语音提示报警,提醒塔吊司机注意安全,防止碰撞。
(3)夜间塔吊吊装作业时,无法看清被吊物的具体位置,不方便指挥,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项目安装了吊钩夜间激光定位系统,以方便指挥,防止发生起重伤害事故。
塔吊监控系统
夜间激光定位
7.其他环境安全
(1)爬模平台内所有小型物品、材料工具不使用时全部收入小型物品收纳箱,防止小件从爬模平台掉落至塔底。
小型物品收纳箱
(2)爬模进行爬升时,下方对应位置进行安全警戒,禁止人员误入,防止爬模爬升过程中掉落物品伤人。
现场安全警戒
(3)高墩混凝土泵送施工,泵管附着采用塔身预埋外露钢板,拆模后与材质为30号钢的槽钢满焊,泵管卡环上下两道,每道均有防震胶圈保护,螺丝上双螺母保护。
泵管防震
(4)当塔吊升高到一定高度时,司机无法看清地面吊装情景,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项目安装了吊钩可视化系统。通过500万像素高清摄像头,实时调整焦距,让司机坐在驾驶室内,亦可清晰看到地面的情况。同时,项目管理人员也可以远程通过软件,随时查看塔吊的作业情况。
塔吊操作室内
编辑一校|王俊杰
一审二校|李贺群
二审三校|李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