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与厦门大学 | 科学之发源,乃在专门大学

百科   2024-10-15 11:00   福建  

  导语  

陈嘉庚,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1921年4月6日,陈嘉庚怀抱“教育救国”信念,在故乡创办厦门大学。一百多年来,厦门大学的光荣历程始终镌刻着陈嘉庚创办中国现代大学的高远胆识,闪烁着陈嘉庚独特的教育思想光辉,映现出陈嘉庚为“四万万民族不居人下”而倾资兴学、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浩然之气。在筹备纪念展馆基础上,厦大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特设“陈嘉庚与厦门大学”专栏,推出系列专题文章,谨此缅怀嘉庚先生,弘扬嘉庚精神,奋进一流征程。

“科学之发源,乃在专门大学。有专门大学之设立,则实业、教育、政治三者之人才,乃能辈出。”

——《南洋商报》开幕之宣言(1923.9.6)


创办厦大“岂能久待”

1920年6月,陈嘉庚组织“厦门大学筹备委员会”,聘请黄炎培、余日章、汪精卫为之规划,之后又延请蔡元培、李登辉、郭秉文、胡敦复、邓萃英、黄琬、叶渊等名流学者参与筹备。

筹备委员中,最具权威的是北京大学校长、国民政府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他却主张厦大“不宜速办”,并通过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叶渊给陈嘉庚以“力劝”。陈嘉庚认真考虑后,针对蔡元培的意见复函叶渊,从经费来源无忧、提升中等教育水准、输送人才出国深造、吸引富侨回报家乡、培养师资普及教育等方面阐述兴办厦大的可行性和紧迫性,并表明“凡事向始,要望日后之大成,未必有一举顺序无困难之问题,亦未必有一蹴而臻完善而免改革之苦心”,今日“国势岌岌可危”,创办厦大“岂能久待”,“不得不急急筹谋,刻不容缓”。

厦门大学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摄影

《申报》1920年11月9日

1920年11月1日,厦门大学筹备委员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会议,拟定组织大纲,推举邓萃英为首任校长。1921年3月,上海《时事新报》《民国日报》连载《厦门大学大纲》。大纲规划了厦门大学学部、学科设置,绘就综合大学建设发展蓝图。


有专门大学设立人才乃能辈出

陈嘉庚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今厦门集美区),而后应父函召南渡新加坡经商。他以橡胶业为主,兼营航运、食品、药品、建材、报业等,建立起集种植、制造与贸易为一体的全球性商业网络,顶峰时期总资产达叻币1200万元,分行及代理商遍布五大洲45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橡胶大王”。

对于大学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00多年前的陈嘉庚有着深刻的认识:“科学之发源,乃在专门大学。有专门大学之设置,则实业、教育、政治三者人才,乃能辈出。”

● 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

关于实业与教育的关系,陈嘉庚认为,“实业与教育,大有互相消长之连带关系”“教育之必需经济,经济之必赖实业”,他援引《天演论》观点,“吾人欲竞存于世界而求免天演之淘汰,非兴教育于实业不为功。此固尽人所知,然就进化之程序言之,则比先兴教育,而后实业有可措手”,阐释了“教育不兴则实业不振”的观点。因此,陈嘉庚强调“大学高师设立于中外交通之厦门,欲制造各种专门人才,以活动于教育界、实业界或政治界,为吾国放一异彩。”

● 大学是教育之根本

陈嘉庚长达数十年的兴学实践,形成了从幼稚园、小学、中学、职业教育到大学,男学、女学兼备的完整教育体系。他先是创办新式小学校,而后,为了解决小学生毕业生升学和培养小学师资,他又兴办中学、师范。为培养中学师资和专门人才,他接着兴办大学。“厦门大学之起源,为鉴于闽省中等师资缺乏,盖小学师资既有集美学校可负责,而中等师资,则尚付缺如。”

对于大学与各级教育的关系,陈嘉庚有着生动的论述和比喻:“夫大学人才比如主要之发动机,专门以下暨中小学,则其附属品也。欲求附属品之发达,非赖有完全的发动机不可”;“以教育言,有良好之大学,自有良好之中师。有良好之中师,自有良好之小学。譬植树焉,不培根本,枝干何处发达,理势然也。”

陈嘉庚认为,大学是各级各类教育之根本,办好大学,才能层层推动其他各级教育的良好发展。


使南方有中国自办之最高学府

1919年8月7日《申报》刊载《厦门将设大学》

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的消息传出,海内外媒体纷纷跟进报道。1919年8月7日《申报》刊载《南方将有私立大学》《厦门将设大学》,盛赞“陈嘉庚毁家兴学,以为国家百年树人之计,诚教育界之明星,中国特出之人物”,称厦大创办“使南方有中国自办之最高学府”。

1921年4月16日《申报》报道厦门大学开校式盛况

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藉集美学校礼堂举行开校仪式,借用集美学校新落成的即温楼为校舍。陈嘉庚、邓萃英和应邀前来的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博士及其夫人等在开校式上演讲。福建省政府及省教育厅派代表出席,厦门道尹及各界名流,厦大、集美学校师生共三千余人参加了开校仪式。至此,中国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宣告成立。

厦门大学校歌

厦大校歌由时任教务长郑贞文作词,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谱曲,歌词意深志远,曲调高昂铿锵,“自强”“南方之强”“知无央,爱无疆”等教育理念融入其中,鼓舞师生勤勉学习、奋发图强。

厦门大学校徽

厦大校徽图案圆内上方为“厦門大學”繁体字,下方为拉丁文;小圆内的三颗五角星代表中国古典哲学中之“三才”,即所称天然中之精神的、宇宙的、人类的三大元素;小圆内的盾牌和城墙图案寓意“卫国干城”,旨在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成为御侮卫国的干城;绶带中的“止于至善”即当时的校训。

厦门大学校训

“自强不息”由陈嘉庚制定,语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由林文庆制定,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994年10月8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被正式确定为厦大校训。


 参考文献 

1.《本报开幕之宣言》,《南洋商报》,1923年9月6日;

2.《福建陈嘉庚君倡办厦门大学附设高等师范演说词》,《申报》,1919年8月7日;

3.《陈嘉庚论述厦门大学非速办不可理由致叶渊的信函》,(1920年2月),陈嘉庚纪念馆馆藏;

4.《厦门将设大学》,《申报》,1919年8月7日;

5. 黄宗实、郑贞文选编,《厦门大学校史资料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12月。















文字 /林秀莲、盛媛

编辑/莫    西

厦门大学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出品

















厦大档案馆 厦大文博管理中心
指尖上的厦大历史与文化。关注后,收听权威校史讲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