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陈嘉庚,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1921年4月6日,陈嘉庚怀抱“教育救国”信念,在故乡创办厦门大学。一百多年来,厦门大学的光荣历程始终镌刻着陈嘉庚创办中国现代大学的高远胆识,闪烁着陈嘉庚独特的教育思想光辉,映现出陈嘉庚为“四万万民族不居人下”而倾资兴学、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浩然之气。在筹备纪念展馆基础上,厦大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特设“陈嘉庚与厦门大学”专栏,推出系列专题文章,谨此缅怀嘉庚先生,弘扬嘉庚精神,奋进一流征程。
“查我国中现称大学者不下十余所,强半为外人所创办。究其内容,不过神学、文学、医学等科耳。余若农、工、商等科关系社会经济之发展、为国家生存上所不可缺者,则罕有所闻……吾国社会经济之状况尤宜注重农、工、商等科。”
——陈嘉庚·《为倡办厦门大学校附设高等师范学校演讲词》(1919.7.13)
陈嘉庚“倡办大学,力求完备”,筹备厦大时即计划设置师范、商学、工学、法制经济学、农林学和医学六个学部,以培养国家社会亟需人才。初创的厦门大学从师范、商学两学部起步,历经十年发展,成为一所拥有5个学院、21个系的多科性大学,初步形成学科优势和特色。
厦门大学学科脉络表(1921-1937年)
一、养成良好师资,推进教育普及
鉴于闽省中等师资缺乏,又考虑到“际此教育悲观之秋,欲望政府实行整顿推及吾闽,不啻河清之难”,陈嘉庚以“当轴者既不能为我谋,则吾民不可不早自为谋”的魄力,倡办高等师范,培养教育人才,推进教育普及。厦大自成立之日起,对教育科“特加注意”,以期养成良好师资及教育界领袖。
1921年建校之初,厦大即设立了师范部,同年11月,师范部改为教育学部,1923年又更名为教育科。1924年6月,教育科改为教育系。1926年1月,教育系恢复为教育科,并附设模范小学。1930年2月,教育科改称教育学院。1936年4月,教育学院改为教育学系,并入文学院。
1931年教育学院师生合影
教育学院科系较为齐全,涵盖了教育原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行政学、教育方法学等学科类别,目的在“研究教育学术,造就各级学校师资、教育行政人员及教育专门人材”。学院设立“教育之科学研究”专项,开展各类教育教学研究;编译出版教育科学书籍;创办“平民学校”“民众夜校”,招收附近失学儿童;组织“厦门大学教育考察团”,赴江、浙、沪等地开展教育考察,探索改进教育工作及教学方法途径;附设模范小学,试行设计教学法和文纳特卡制等等。诸多成绩使教育学院名噪一时,成为当时国内有名的学院。
二、创立商学部,培养商贸人才
在长期的商战实践中,陈嘉庚深感“我国商业之不振”,在于“商人不知商业原理与常识耳”,认为“补救之法,莫善于兴学”“学习西式簿记知识、银行、贸易技术本领”。厦大开办之初,即设立商学部,培养海内外商贸人才。
1921年建校伊始,厦大即设立商学部,1923年4月改为商科,1924年6月改为商学系归并文科。1926年1月,商学系恢复为商科,1930年2月改称为商学院。1934年6月,商学院各学系合并为商业学系,并入法学院,改称法商学院。
1931年商学院师生合影
商学院内设商业学、会计学、银行学、工商管理等学科类别,目的在“研究高深商业,培植专门人材,以发展国内及南洋群岛之商务”。学院在中国币制现状的研究中取得一定成果;不仅在校内组织消费合作社,还组织学生到本埠及外地参观各大银行及工商企业。学院师生先后创办《商学季刊》和《商学期刊》,探讨货币、税收、银行、贸易、工商业等相关问题,以“在这潦倒环境,采取最有效力最有科学化的方法,去整顿百业”。
三、首重国文,保存国故
陈嘉庚认为“吾民族赖以维系于不堕者,统一之文化耳”,强调“我国固有之文化精神,万不能残缺”,主张国学与西文“两者不可偏废,而尤以整顿国学为重要”。厦大初创时期便确立了“首重国文”的办学倾向,“对于国学,提倡不遗余力”,以求“保存国故,罔使或坠”。
1921年,厦大在师范部下设文科,不久独立为文学部,1923年4月又改称文科。1930年,文科改称文学院,涵盖中文、外文、史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类别,目的在“培养体用兼备,可以增进文化之人材”。
1931年文学院师生合影
1926年,厦大成立国学研究院,聚集了林语堂、鲁迅、戴密微、史禄国、艾锷风、沈兼士、顾颉刚等中外国学名家,提出以现代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固有的文化,在全国学术界独树一帜,备受瞩目。国学研究院成立后,即全面开展研究生招收、课题研究、专著撰写、书籍编纂、刊物编辑、演讲、考古等各项工作,成绩斐然,使刚创办的国学研究院,成为全国国学研究的中心之一。
另外,林文庆翻译的《离骚》在文学界引起轰动,被誉为中译英的杰作。文化陈列所对所藏古物进行整理编目并不断扩充,使其成为当时福建省主要文化机构之一。人类学陈列所收藏丰富,其中不少来自南洋及台湾地区的文物器物,为校内外师生开展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四、注重科学研究,培养科研精神
陈嘉庚崇尚科学研究,重视科学精神培育,强调“何谓根本?科学是也。今日之世界,一科学全盛之世界也”。厦大注重科学的教授及研究,以期养成“真正研究之精神”,以求“科学之发展”,使各种学术“均能达到最高深之地步”。
1921年,厦大在师范部下设理科,不久独立为理学部,1923年4月又改称理科。1930年,理科改成理学院,涵盖数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学科类别,目的在“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科学人材,增进社会文化”。
1931年理学院师生合影
生物学研究进展迅速,1923年籍教授莱德就在science上发表《厦门大学附近之文昌渔业》,引起国际学界关注,厦大生物科学研究由此闻名于国内外。“海洋生物研究场”和“厦门海洋生物研究室”先后在厦大设立,使厦大成为中国南方研究海洋生物的主要基地。动物学系开展闽省海产调查研究,以求闽省渔场之保护和渔业之发展。动物学系与植物学系联合创办生物材料供应所,为国内外各学校及生物研究机构供应动植物标本。数学系和化学系分别成立算学学会和化学学会,算学学会创办《算学学会会刊》,各自汇聚志同道合之士,开展学术交流。物理学系附设的气象台,因其气象探测水平高,厦门海军无线电台自1935年起,每日代发厦大气象台气象报告两次,台风期间增加为三次。
五、讲究切于实用,造就应用人才
陈嘉庚认为“农、工、商等科关系社会经济之发展,为国家生存上所不可缺者”。厦大“以切于实用造就应用科学人材为前提”,注重实用学科的建设,培养时代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1922年7月,厦大添设工学部,1923年4月改为工科,1924年6月改为工程学系,归并理科。1926年1月,工程学系恢复为工科。1927年6月底,工科停办。工科涵盖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学科门类,目的在“研究工程学术,培养工程专门人才”。工科的存续时间虽然不长,但它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最早一批工科教育的探索实践,也为日后厦大复办工科积累了宝贵经验。
1922年7月,厦大还成立了新闻学部,成为我国最早开办新闻教育的大学之一。1923年4月,新闻学部改为新闻科,1924年改为新闻学系,归并文科。1926年1月,新闻学系停办。新闻学科同学以满腔热情寻找报业改进方法,特组织“厦大新闻科同学会”,集思广益,以期发展与改良新闻事业。
1931年法学院师生合影
1926年6月中旬,厦大增设法科,以隶属文科的政治经济学系划设的政治、经济两系并入,1930年2月改称法学院。1934年6月,商学院各学系合并为商业学系,并入法学院,改称法商学院。学院涵盖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等学科门类,目的在“研究高深法律、政治、经济诸学术,培养法政专门人材”。学院不仅组织型式法庭(即“模拟法庭”),还安排学生外出参观考察。学院师生先后创办《法潮》和《当代法学》刊物,探讨法学门径,以备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为寻求救国之道尽一臂之力。
在陈嘉庚勉力支持下,厦大以其较为完备的学科设置,不仅为国家培养各类亟需人才,也为学校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增炳,陈毅明,林鹤龄,陈嘉庚教育文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07;
2. 洪永宏,厦门大学校史(第一卷)[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10;
3. 厦门大学校史编委会,厦门大学校史资料(第一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12;
4.厦门大学校史编委会,厦门大学院系馆所简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10.
文字 /薛小勤、洪嘉俊
编辑/莫 西
厦门大学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