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与厦门大学 | 颉颃世界,开放办学

百科   2024-10-24 12:52   福建  

导语

陈嘉庚,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1921年4月6日,陈嘉庚怀抱“教育救国”信念,在故乡创办厦门大学。一百多年来,厦门大学的光荣历程始终镌刻着陈嘉庚创办中国现代大学的高远胆识,闪烁着陈嘉庚独特的教育思想光辉,映现出陈嘉庚为“四万万民族不居人下”而倾资兴学、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浩然之气。在筹备纪念展馆基础上,厦大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特设“陈嘉庚与厦门大学”专栏,推出系列专题文章,谨此缅怀嘉庚先生,弘扬嘉庚精神,奋进一流征程。

“维持至基础安定,时机已至,则向他人劝捐,众擎易举之巨款,使厦大为世界有名之大学。”

——陈嘉庚在怡和轩饯别会上《谈厦大》(1926.3.1)


自创办厦门大学伊始,陈嘉庚先生即以“世界之大学”为办学目标。秉承着嘉庚先生的立校志向,厦门大学注重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强调“博集东西各国之学术及其精神”“阐发中国固有学艺之美质”,对标世界,开放办学,使学生所受之教育“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


办学宗旨,阐扬世界文化

《厦门大学组织大纲》明确阐述了学校办学宗旨为:“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时任校长林文庆与陈嘉庚先生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强调“一方面研究学术,以求科学之发展,一方面阐扬文化,以促社会之改进,使我国得于世界各强国居同等之地位”。

《厦门大学组织大纲》

《厦门大学民国十年报告书》中提出学校“拟极力罗致各种专门人材,尽毕生之力以从事于科学之教授及研究”,使厦门大学发展成为我国南部之“科学中心点”“文化中心点”“南方之文化中枢”。

《厦门大学民国十周年报告书》


博集中西,阐发学艺美质

《厦门大学校旨》中开宗明义提出:“本大学之目的,在博集东西各国之学术及其精神,以研究一切现象之底蕴与功用,同时并阐发中国固有学艺之美质”,强调大学的研究功能,要求继承发扬中古今中外之学术,以创造“最新最完善之文化”。

在课程设置上,厦门大学“重国文之外,尤注重英文”,各院系均开设国文、英文课程,且需连续修习三至四年。同时,学校还开设法、德、日语等外语课程,“使有志深造之士,得研究世界各国学术之途径”。

《厦门大学一览》中的各院系课程


招生不限省界,予华侨子弟以返国求学之机会

从厦门大学1921年-1936年在《申报》刊登的招生广告中,我们可以发现,为方便各地学生报考,招考地点除了国内的厦门、福州、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还有国外的新加坡、马尼拉等城市。在海外设置招生考点,体现了厦大自建校伊始便具备了开放性、面向世界的眼光,面向海外招生成为当时厦门大学开放办学的一大鲜明特色。

厦大招生简况(1921-1936年)

早在1919年7月13日,陈嘉庚在浮屿陈氏宗祠发表《为倡办福建厦门大学校附设高等师范学校演讲词》中便已提出:“大学生不限省界,凡我中华国民,均一体待遇。”“惟有设立高等教育机关,广为招来,与内地学生合一炉而冶之,则人才辈出,感情融洽,输入华侨无限之巨资,振兴祖国无穷之实业,岂独吾闽教育可兴,即其他一切文明事业均得藉以着手矣。”厦门大学的招生既不限于国内各省界,同时也向海外华侨子弟抛出橄榄枝。

《厦门大学校旨》中对招收侨生的意义做了明确阐述:“本大学与海外各埠华侨关系甚深,故予华侨子弟以返国求学之机会,俾得发扬其眷爱祖国之热忱,使国内外之民族精神得以团结。”作为中国第一所侨办大学,厦门大学与海外华侨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因而在厦大办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海外华人华侨学生的招生问题。


师资国际化,学术交流放光彩

陈嘉庚始终坚信,“独是师资一项,最为无上第一要切。”厦大初创时期,在开放办学的过程中,重金礼聘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一时名师云集。当时,厦大校园内经常会出现洋教授的身影。任教于厦大的教职员中,有国外经历的占比超过一半。这些博闻强记、学贯中西的教授齐聚一堂,不仅在校园内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也扩大了厦大与国内外的学术联系。1923年,厦大美籍教授莱德(S.F.Light)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Amphioxus Fisheries Near the University of Amoy,China”(《厦门大学附近之文昌鱼渔业》)一文,向世界介绍了厦门海域内文昌鱼的发现,震惊学界。这是中国海洋学界首篇Science论文,意义非凡。

厦门大学教师合影(1926年)

国际性学术会议的召开,也营造了校园内更为浓厚、活跃的学术氛围。1930年起,厦门大学与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连续五年举办“暑期生物研究会”,来自不同学校和研究机构的中外专家聚集厦门,开展学术演讲报告、海上标本采集等活动。同时,厦大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进一步拓宽了国际学术视野,如文学院教授缪篆的四种著作被寄往国际哲学会议进行展览,向世界展示厦大的哲学研究成果;天文物理系教授余青松也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了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天文学会。

厦门大学暑期生物研究会与会人员合影(1930年)

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方面,厦门大学也卓有建树。1935年,英国伦敦中华协会特地发函,征集厦门大学校园文化及建筑照片,作为宣传中华文化的典型材料,以期改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伦敦中华协会征集本校照片


创校伊始,厦门大学便秉承陈嘉庚“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的办学宏愿,以国际化的视野,开放办学,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子,不仅服务于国内社会各界,也先后奔赴南洋,投身当地文化教育、党政工商等事业中。更有不少学子选择留学深造,立志耕耘于广阔的学术田野。这一时期,厦大的办学成效在世界上颇具声望。建于1931年的美国密西根大学法学院图书馆,其阅览室四周展示当时世界各国著名大学徽章,厦门大学作为中国仅有的2所大学之一位列其中。


密西根大学展示的厦大校徽

 参考文献 

1. 王增炳,陈毅明,林鹤龄. 陈嘉庚教育文集[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9.07;

2. 厦门大学校史编委会编. 厦大校史资料 第1辑[M]. 厦门大学校史编委会, 1981.12;

3. 朱水涌. 厦门大学 海上花园学府 中国南方之强[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04;

4. 田正平. 传统教育的现代转型[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12;

5. 洪永淼. 中国经济学教育转型 厦大故事[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4.04.















文字 / 陈世展 朱文欣

编辑 / 陈世展

厦门大学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出品














厦大档案馆 厦大文博管理中心
指尖上的厦大历史与文化。关注后,收听权威校史讲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