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他见证了新中国诞生
七十五年前的今天,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升国旗,奏国歌,鸣礼炮,检阅三军。这是一个伟大的开端,从此,一个伟大的国家和几亿伟大的人民,站起来了。这天,陈嘉庚先生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以满腔赤子真情见证新中国的诞生。
陈嘉庚像
这位厦大人永远崇敬的校主,一生爱国兴学,投身救亡斗争,推动华侨团结,争取民族解放,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今年,是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让我们一同走近陈嘉庚与开国大典的故事,以此感悟嘉庚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历史抉择,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十七岁时,陈嘉庚应父函召从家乡集美南渡新加坡经商,以中国人的胆识、睿智与先进的管理模式,一步步在异邦土地上创造“橡胶大王”的奇迹;二十岁以后,他爱国兴学,秉承“教育为立国之本”的信念,所创办和资助的学校多达118所;他为祖国救亡图存不余遗力,抗战爆发后,被推选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领导八百万华侨支援祖国抗战。1940年,他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问抗战军民,冲破重重阻碍访问延安。在延安九天,他与毛泽东数次促膝长谈,交流了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亲眼看到中国共产党吏治清廉、军民一家、共御外侮的景象,由衷地向世人传递“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信息。
延安军民热烈欢迎陈嘉庚
热诚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号召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在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陈嘉庚坚定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表“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5月4日,陈嘉庚主持召开新加坡华侨各界代表大会,代表南洋120个华侨团体致电毛泽东,率先拥护“五一口号”。10月1日,毛泽东复电陈嘉庚,请他转告各地侨胞民主团体及一切主张民主的侨胞,对他们来电赞助“五一口号”表示“热心卓见,无任感佩”。
欣然应邀北上 回国共商国是
1949年1月20日,毛泽东给陈嘉庚发去一份庄重的邀请函。
嘉庚先生:
中国人民解放斗争日益接近全国胜利。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团结全国人民及海外侨胞力量,完成中国人民独立解放事业,亟待各民主党派及各界领袖共同商讨。先生南侨硕望,人望所归,谨请命驾北来,参加会议。肃电欢迎,并祈赐复。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日
陈嘉庚接到邀请函后,立即回复:“革命大功将告完成,曷胜兴奋,严寒后决回国敬贺……”
陈嘉庚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前夕
在新加坡各界举行的欢送会上合影
前排左起第四人为陈嘉庚
5月,陈嘉庚乘坐轮船从新加坡启程,返回祖国。6月7日,陈嘉庚和毛泽东在北京西山寓所前再次相遇,二人亲切互致问候、畅叙旧情。距离二人上次在延安相见,已相隔九年。九年间,天翻地覆,沧海桑田,“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也已成真。
1949年6月,毛泽东与陈嘉庚(左)
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前合影
为新中国国旗、国徽及
国歌的拟定建言献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开会前
全体常委在中南海勤政殿前的合影
前排右起第二人为陈嘉庚
6月15日,人民政协筹备会议如期举行,陈嘉庚与14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陈嘉庚分在了负责拟定国旗、国徽、国歌等方案的第六小组。他畅谈对国旗图案的设计构想,诸如式样、颜色、图像、象征意义等,表示“作为未来新中国国民的一份子,我也应积极参与国旗的制定”。9月25日晚,距离开国大典只有5天,毛泽东、周恩来召集包括陈嘉庚在内的18人,召开了最后一次国旗定稿会议。五星红旗的方案最终得到通过。
发侨声,肩负重任身兼三职
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陈嘉庚被推选为华侨组的召集人。他以华侨首席代表的身份发言,代表海外华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表示完全接受和极力拥护”。他说,“华侨有充分的代表权和发言权,这使得我们华侨在祖国政治中的地位空前提高了,我相信侨胞一定感到无限的快慰”。在这次大会上,陈嘉庚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务委员,还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和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
陈嘉庚(左)在第一届政协会议上发言
登上天安门城楼
开国大典观礼感慨万千
10月1日,陈嘉庚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以满腔热忱见证新中国的诞生。在观看礼花时,毛泽东亲切接见了华侨代表,并为侨胞题词:“侨胞们团结起来,拥护祖国的革命,改善自己的地位。”陈嘉庚本人,也是这一题词最努力、最勤恳的实践者。
1950年2月15日,陈嘉庚返回新加坡,在欢迎大会上作《回国观感》演讲,向侨胞们报告了自己回国的观感,介绍新中国的新政治新制度新政策和国内的工业、农业、军事、人民的衣食住行。2月27日,陈嘉庚接受《南侨日报》记者的采访。在采访中,他表现出对开国大典的深刻记忆与兴奋之情,花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向记者讲述天安门开国大典的盛况。同年10月1日,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学校国庆纪念会上,也向师生们回忆一年前开国大典的盛况,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心系桑梓,建设厦门大学换新颜
1950年,陈嘉庚决定只身一人回到百业待兴的中国,积极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他提出修筑鹰厦铁路、建设厦门海堤,并积极推动落地,极大地促进了厦门乃至福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巩固。
陈嘉庚向中央建议鹰厦铁路改道的计划图
陈嘉庚继续关心和支持厦门大学的发展。从1951年到1955年,动员女婿李光前先生捐献共计600万元港币,扩建厦大。从设计、绘图、备料到施工,陈嘉庚事必躬亲,共建大小校舍24幢,占地面积24,397平方米,建筑面积59,057平方米,为厦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陈嘉庚(前中戴帽着马甲者)
视察建南楼群建设工地
从此,厦门大学展现出更为广阔恢弘的气势,屹立在鹭江之滨,来往的轮船进入厦门后,一眼就看到新建的厦门大学,看到新中国的新气象。
今天,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陈嘉庚对祖国和人民的美好期许和强国梦,已经逐一实现,“嘉庚精神”也在厦大百年办学历程中,积淀为厦大人世代流传的人文基因,推动一代代厦大人书写着属于每个时代的“厦大故事”。
1.朱水涌:《陈嘉庚传》,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年3月第1版.
2.陆茂清:陈嘉庚回国参加新政协记,文史天地,2006年第6期.
3.廖永健:陈嘉庚与新中国“国庆节”的故事,福建侨报,2023年10月.
——
——
文稿、编辑│杨娉婷
图片│厦门大学档案馆、部分来源于网络
厦门大学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