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日|一堂科学与文博交融的“大思政课”——厦大文博管理中心“科普进校园”活动走进厦门市第十一中学

百科   2024-09-24 09:02   福建  


9月19日下午,正值“全国科普日”活动之际,厦门大学文博管理中心带着《四时有趣——厦大文物里的春夏秋冬》原创课程,走进厦门市第十一中学。



作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单位,双方通过本次活动,将“二十四节气科普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为同学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厦门市科协科普部部长颜伟强,厦门市第十一中学校长林国斌、副校长许奇升出席活动,厦门大学文博管理中心师生团队参加活动。



课堂上,文博管理中心讲解员曾李倩从“民间叙事”“文献记载”“遗址遗迹”等方面,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发展,随后以人类博物馆馆藏文物为切入点,结合天文地理常识、农业耕种知识、古代诗词典故、优秀传统民俗等,讲解了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演变、实际运用和价值意义,让二十四节气在课堂上“鲜活起来”。




“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讲解员引用古籍论述,为同学们讲述白露节气的由来及内涵,介绍馆藏文物“清代德化窑白釉茶具”,并引申讲述白露饮茶的传统习俗。



讲解员结合科学知识深入浅出的介绍、有趣生动的科普视频、精美的馆藏文物……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寓教于乐、情知交融的科普之旅。



同学们欣喜地拿着人类博物馆二十四节气主题明信片,对文物和节气知识展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认真听讲、踊跃发言、积极互动。


手工创作环节,大家体验了绒花制作。绒花谐音“荣华”,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品。在讲解员的指导下,一朵朵清丽秀美的绒花在大家手中绽放,同学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赋予绒花不同的形态和意义。



两位同学上台展示了她们合作的绒花,并取名为“春天”。绒花多彩的颜色象征着生机盎然的春季,也展现出了同学们朝气蓬勃的明媚笑颜。




课程结束后,同学们收获颇丰。

1

2023级1班 郭子宁

在讲解员姐姐的带领下,我们探索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二十四节气的意义深远且多重,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界季节转换、气候变化以及物候现象的精准反映,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生产、生活习俗、文化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一个节气都在某一个节点上缓慢的发生着变化,温度在变化,植物在变化,动物也在变化,而这些变化一直在随着阴阳的升降而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2

2023级9班 李安妮

在我看来,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规划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教导我们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哲学理念在当下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干预能力越来越强,但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这时,我们更应该回顾,借鉴古人的智慧,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一种更加和谐、更持续的生活方式。

最后,厦门大学的老师还让我们体验了动手编织花束,在这过程中让我们不亦乐乎,并且我们感受了中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2023级9班  姬九青

 透过一张张精美的明信片,我们了解二十四节气背后的故事与民俗。“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从惊蛰的雷公装饰中,我们了解到了中国古代对于雷电的崇拜,虽然在不同文献中,雷公的形象不同,但无一都是威严且富有神性的。“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从白露的白釉茶具,我们知道了中国自汉朝至明清时期悠久的茶文化,了解了古代饮茶史的变迁。

课上老师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带领我们走近历史与自然,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还令我们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一节十分有趣的“大思政课”。


本次“科普进校园”活动兼具科学普及与人文涵养,收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厦门市科协和十一中的全面肯定。文博管理中心自开设本课程以来,不断调整优化课程内容和形式,力争将文物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生动的素材通过科普课程的形式,呈现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让大家深刻感受文物的精妙和古人的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助力科技自强。



END


文稿|苏慧芸 杨娉婷

图片|庄华

编辑|李雨芊

厦门大学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出品

厦大档案馆 厦大文博管理中心
指尖上的厦大历史与文化。关注后,收听权威校史讲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