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口史学社 | 第七期青史求索读书会:《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文摘   2024-12-02 13:39   浙江  

三江口史学社 | 第七期青史求索读书会:《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衣食住行,以衣为首。服饰的衍生与变迁,是探寻古人时代风俗,思想观念的重要依据。2024年11月23日晚,宁波大学三江口史学社第七期“四明论学·青史求索”读书会于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104教室线下开展。本次读书会由宁波大学24级历史学2班的凌彬同学担任主讲人,三江口史学社学术部部长韩继正同学主持。




凌彬同学以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远古至五代时期形式各异,纹样繁琐,种类繁多的服饰特征,并从政治背景与社会风气方面对其产生及衍变的原因作了简要分析。


“服饰”作为服装与饰品的合称。主要包含发髻,冠帽,衣,裳,裙,衣带钩,佩玉,履等。凌彬同学对这段时期内各类服饰都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并就性别,阶级,职业,胡汉等原因导致的服饰差别进行了详细分析。他以中国服饰史上的变革为主线,将其划分为特色鲜明的不同阶段。自远古至五代时期,中国服饰史共经历了三次大变革。第一次是春秋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为军事需要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第二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政治理想受制于宦海沉浮。加上蔑视礼教的社会风气,动乱导致的胡汉交融,呈现出胡服汉化的趋势。第三次是唐朝时期,同西域交往的深入使胡服成为中原地区的一种时尚。对相同阶段的同中取异,不同阶段的异中求同,凌彬同学也进行了简略分析。


在本次读书会中,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的考据颇为重要。如通过对《易·系辞》,《史记·五帝本纪》,《史记正义》,《机赋说》等文献史料的分析,凌彬同学得出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早在黄帝时期就已出现的结论。除却文献史料的运用,砖画、壁画、漆屏、官俑、玉人等形式多样的实物史料也为服饰的样式,纹饰等做了更为直观,具体的展现。不论是纹饰精美,窄袖紧身的汉代绕襟深衣,还是率性自然,颇有仙人遗世之观的魏晋衣袍,或是明艳大方,炽热鲜红的唐代石榴裙,其形状、颜色、宽紧、衣领,腰带,袖口等细节都能在两种史料中找到详细具体的介绍。千年服饰文化底蕴,拂却滚滚黄沙,款款而至。



最后,凌彬同学表达了对发扬服饰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期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作为历史史料的学术研究价值,也有文化本身固有的审美价值。而服饰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使现代学者更好了解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风俗,审美偏向的同时,也为当代艺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交流提问环节,韩继正同学与凌彬同学就张居正《帝鉴图说》中“召试县令”一图进行了深入探究和讨论,对其黑白原本与彩绘拓本的时间互相交换了意见。


同学感想

通过这次对中国服饰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服饰的博大精深,通过详细的讲解和丰富的图片呈现,我了解了不同朝代服饰文化受政治社会等因素影响下的多样性。服饰作为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制纹饰关乎身份地位,官位高低,职业种类等,通过服饰的演变,我也从中窥探出不同的社会风气与中原同少数民族的数次交流的过程。发扬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在当今仍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审美价值。而以“汉服”统称的传统服饰也是中华文化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个体文化自信得以伫立不倒的重要物质载体。

——周旖灵


本次读书会,凌彬同学借助《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过程。通过分析史料以及出土的文物展示了不同时期服饰的特点,从政治、社会文化等角度探讨了服饰演变的原因,让我对中国古代服饰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龚洋奕



作者 | 周旖灵

编辑 | 袁   慧

校对 | 王淑颖

审核 | 郑雨欣

宁波大学历史系本科生党支部:打造触动心灵的党建!

红色梦想新史记
党支部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