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总书记学历史(192):敦煌文化璀璨千年(作者朱翊菲)

文摘   2024-12-20 16:30   浙江  

跟着总书记学历史(192):敦煌文化璀璨千年(作者朱翊菲)


大家好,我是来自历史学2023级2班的朱翊菲,今天我分享的“跟着总书记学历史”微课主题为“敦煌文化璀璨千年”。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莫高窟考察了解莫高窟历史沿革和文物保护研究情况,并走进洞窟察看历史悠久的彩塑、壁画。习近平总书记接着来到敦煌研究院,察看珍藏文物和学术成果展示,听取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情况介绍,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


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千百年来,河西走廊风云际会、英豪辈出,东西方文明相互碰撞、交流互鉴,多元文化的精华经年累月积淀下来,历史的浓墨重笔一次次在这片狭长的土地上铺陈。跟随总书记行走在陇原大地,如同穿越中华文明的时空隧道,沿着数千年不曾断流的历史文化长河,探寻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文化血脉。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位于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枢纽。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贸易的路线,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之路。敦煌作为这条路线上的璀璨明珠,见证了无数商旅的往来和文化的交融。货物的流通、文化的交流、思想的开放、流行的风尚,催生了敦煌文明的大交融,造就了兴盛繁荣的“大敦煌”,也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

莫高窟,作为敦煌文化的精髓所在,凭借其精湛的壁画和雕塑艺术,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中国乃至中亚地区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多维度的历史面貌。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技艺卓越,而且内容包罗万象,成为研究古代历史、宗教、艺术、文化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壁画组成的综合艺术体。它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典范,而且是中古社会的历史画卷,被誉为“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沙漠中的美术馆”。735座洞窟、2000多尊造像、4.5万平方米的壁画……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莫高窟堪称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至今仍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壁画以其色彩斑斓、线条流畅、构图精妙而著称,不仅描绘了佛教故事,也再现了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佛教的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到世俗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动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而雕塑,形态多样,栩栩如生,既有威严庄重的佛像,也有活泼可爱的罗汉。这些雕塑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富有感染力,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古代工匠们的智慧与匠心。


1524年,明朝政府下令封闭嘉峪关。敦煌从此沉寂,莫高窟400多年无人看护,大量洞窟坍塌毁坏。历经400多年的苦难后,莫高窟文物保护重新走上正轨。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莫高窟终于结束了无人管理、任人破坏偷盗的历史。改革开放后,莫高窟的面貌焕然一新。1987年,莫高窟成为中国第一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地。此后,在中国学者辛勤努力下,“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被动局面得以逐渐改变,现在国际学术界已经公认中国是敦煌学研究的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要加强敦煌学研究,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凿空西行路,敦煌映千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胸怀,加强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传承敦煌文化。同时,我们也应该以敦煌文化为优秀案例,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朱翊菲

编辑|黄晨馨

校对|蔡   卉

审稿丨郑雨欣

宁波大学历史系本科生党支部:打造触动心灵的党建!


红色梦想新史记
党支部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