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总书记学历史(193):革命干部摇篮陕北公学(作者郑杭凯)

文摘   2024-12-23 15:08   浙江  



跟着总书记学历史(193):革命干部摇篮陕北公学(作者郑杭凯)

大家好,我是历史学2021级2班的郑杭凯。今天我讲述的“跟着总书记学历史”微党课主题为“革命干部摇篮陕北公学”。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指出要“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在其八十多年的校史上,可以说是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而其前身——陕北公学,更是被誉为“革命干部的摇篮”,为当时抗战与革命的胜利不断输送了红色血液。如今,中国特色大学更应该赓续红色基因,从陕北公学的创办中吸收经验。







一、风云际会,创办缘起


1937 年“七七事变”之后,全面抗战爆发,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随着《国共合作宣言》的发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而中共已然成为了统一战线中的核心力量,因而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精神“灯塔”。

一方面,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无数的爱国青年冲破层层封锁线,历经千辛万苦从各地涌向“圣地”延安,另一方面,过艰苦卓绝的长征,到达陕北时红军剩下了不到 3 万人,党员人数过少也与抗战初期的形势极不相符。面对当时党员与干部数量过少、亟待培养的青年过多的教育问题,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所具有普遍国民教育性质的学校,专门培养抗战革命人才,调动全民族积极参与抗战。

1937 年 7 月底,中共中央经研究后决定,在延安创办一所新的学校——陕北公学,将大批的爱国青年培养为优秀的抗战干部,成仿吾担任第一届校长兼党委书记。







二、艰苦办学,服务抗战,坚持革命


虽然有着崇高的革命理想,但现实的办学条件是极其艰苦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都非常贫瘠。为了克服办学的困难,一方面,学员们必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另一方面则是发动社会募捐,号召海内外团体与个人援助陕公。

陕北公学办学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大特点就是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和军事学习。陕北公学的定位是“七分政治,三分军事”,这与不同于抗日军政大学的定位“七分军事,三分政治”的军事化培养,而更多关注的是政治干部培养,重视实事教育与政治理论的学习。

第二大特点便是课程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理论和实践互相指导,活学活用。由于抗战时期物资宝贵资源匮乏,公学课程基本上只有短暂的学习,而更多锻炼的是学员们实际的运用能力,如学校设普通队和高级队,普通队培养抗战急需的民运干部,学习期限一般为3 至 4 个月,且多参与到日常运输工作中。高级队培养师资力量及宣传教育干部,学习期限为一年。

第三大特点则是教育的中国化和通俗化,这种新的教育方式是对贵族式的洋化教育的一个有力反驳。概括起来讲,便是“理论中国化,理论大众化”这十个字,可以理解为:将马克思主义等理论在指导中国革命时需要做到依据中国国情;理论需要做到服务大众,形式简明平易。








三、桃李芬芳,惠泽天下

1938年6月,陕北公学分校宣告成立。1939 年夏天,日军加快进攻解放区的步伐,抗日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新变化。6 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多所学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7月7日,华北联大成立,随后不久,华北联大开赴敌后战场办学。

在晋冀察根据地,临着战争严酷、粮食紧缺、师生锐减的情况,华北联大坚持办学。为夺取敌后战场的抗战胜利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干部,它是我党在敌后战场办起的第一所高等院校,被誉为“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

之后,按照培养新中国干部人才这一指导思想,我党决定将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两所大学合并创立华北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再三研究,决定以华北大学等校为基础,多所大学合并创立中国人民大学。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举行开学典礼,这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至此,陕北公学将红色办学基因延续到了新中国。

陕北公学的创立,是中国现代教育的缩略图,是统一战线的智慧结晶。在极端艰苦的抗日战争环境中,它不辱使命,为抗战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干部。新中国成立之后,又为社会主义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的建设人才。其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像一颗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是中共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





-END-

作者|郑杭凯

编辑|梁文青

校对|余紫露

审稿|周钰洁


宁波大学历史系本科生党支部:打造触动心灵的党建




红色梦想新史记
党支部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