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总书记学历史(196):三苏祠里的文化自信(作者吴帆敏)

文摘   2025-01-15 12:54   浙江  

跟着总书记学历史(196):

三苏祠里的文化自信(作者吴帆敏)




大家好,我是来自2023级历史学2班的吴帆敏,今天我分享的“跟着总书记学历史”微课主题是“三苏祠里的文化自信”。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了解当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情况。实地考察,总书记更有感触:“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始建于北宋,原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清康熙年间重建,成为最负盛名人文景观之一,也是历代名流雅士、文人墨客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在仕途起伏中,苏轼也经历了许多次与兄弟家人们的分离。在与亲人好友分居两地之时,在中秋团圆之夜,许多不能与祖国与家人相聚的海内外同胞,常常抬头看到那一轮明月时会不自觉想到千年前苏轼吟诵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最美好最朴素的心愿。不只是苏轼的诗句文章还流行于在当今人们之中,关于他的生活哲学也处处启发中国人。不知有多少人用苏轼的这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回顾苏轼的一生,他的政治生活可谓是起起伏伏。有被重用之时也有被驱逐的时光,在朝廷政治斗争中,苏轼一直保持为民请命的民本情怀,在杭州疏湖筑堤,在徐州抗洪抢险,在惠州修桥治水。他主张改革,反对王安石的疾风骤雨,亦不支持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一切以民为本,殊不知不站台的政治作风却让他被朝廷掌权者排挤。在保持初心的为官作风时,苏轼也从儒释道三家各取其长为自己的人生不如意释怀。正是如此,苏轼的诗句才能给中国人带来持久的更新的生活力量。无惧风风雨雨与坎坷,尽管穿梭,回首过往便能安然道出“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苏祠是不仅研究三苏及三苏文化的重要场所,还是研究明清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重要实物范例。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之路。人们来到三苏祠除了能看到三苏文化的印记之外,还能感受到古代园林风格。从物质文化遗产中,也能看出中华文化的美学精神。例如,三苏祠前厅是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南西看为三橙四柱二室,北面看为五橙六柱。小青瓦房面。脊正中饰汉文寿字及卷草式图案,脊饰全为陶制品。朝南中间三槛为敞厅。门帽正中有一圆,日“文献一家”,门上挂对联一副“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稍间向北开门,辟为碑亭,内置自明至民国的建祠记事碑。园林建筑布局与风格更是三苏的反映。园林讲究中轴线对称,假山与水池相映。这些亦都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物质精神遗产。



作者|吴帆敏

编辑|吕佳月

校对|刘倩倩

审核|曾心

宁波大学历史系本科生党支部:打造触动心灵的党建!


红色梦想新史记
党支部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