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总书记学历史(190):承载波澜的白沙村史(作者曾心)

文摘   2024-12-14 19:50   浙江  


跟着总书记学历史(190):承载波澜的白沙村史(作者曾心)


大家好,我是来自2022级历史学1班的曾心,今天我分享的“跟着总书记学历史”微课主题是“承载波澜的白沙村史”。

2004年10月1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走进白沙村会计毛兆丰家里,在毛兆丰的书房里看到了1991年出版的《白沙村志》,很感兴趣,就拿起来翻阅。他鼓励毛兆丰继续把村志写下去,“把村里搬迁的大变化写进新村志里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座村庄,体味总书记鼓舞背后的文化传承。





一、缘起:第一部白沙村志


1981年,时任白沙村会计的毛兆丰在江山方志专家毛东武的指导下,开始编纂第一部《白沙村志》。这部村志由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会计磨砺近十年收集资料,又由江山县志办副主任毛东武操刀主编,历经10年完成,共计13.8万字,记录了白沙村从明洪武年间至1989年底,600多年时光的风雨变迁。1991年6月,这部《白沙村志》由学林出版社出版,成为中国首部公开出版的村志,被国家档案馆收藏。

“村志的编纂就是村庄历史的梳理。第一部是最难得,因为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对于为何要修村志,毛东武说道。他回忆起当年与毛兆丰一起查阅资料时,他发现了浙东省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在白沙村的活动痕迹,通过在村里对数十位村民的走访、对话,还原了当年浙东苏维埃的具体活动情况,并详细记载在村志中。这一记录,对于还原当时苏维埃革命委员会的活动,补充历史细节是极其重要的。

村志,以某一个行政村或自然村为记述范围的志书,作为典型志种之一,是中国方志这个大家庭的重要组成成员,传承历史文明、记录乡土文化、留存文化根脉,被视为“一村之全录”“一方之百科全书”,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功能。这部中国首部公开出版的村志,记录了白沙村村庄的变迁和发展,反映全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面貌,以及与全体村民休戚相关的人和事,不仅连接了村民之间的情感,还推动了中国乡村史志发展



二、接续:习近平同志鼓励村史编修


2004年10月1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走进白沙村会计毛兆丰家里。毛兆丰老人依然清晰记得那是白沙村人“告别大山,来到平野的第二个年头”,也就是20年前的今天。在这个秋天的早晨,刚打扫完院落的老人家正打算如往常般去书房就着几本志书写点什么时,村里的书记带着一群客人走进家里,“指着一位健实魁梧又面带微笑的领头人”介绍道:“这位是省里来的习书记,看你来了!”和毛兆丰亲切握手后,习近平同志对这位农民的书房和书桌上的志书产生了浓厚兴趣,便坐下来认真阅读起来。在翻阅的过程中,他充分肯定了农民搜集材料、专家当主编的村志编修方式,指出:“农民搜集资料,专家当主编,‘土洋’一结合,村志成书了。看来,知识分子与农民结合的路走得很好嘛!”“几千年来,国有史,家有谱。不过,家谱毕竟是一家一族的文化,而村志则不同,它能反映全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面貌,又有与全体村民休戚相关的人和事的记载,最起码的存史作用是很大的啊!”

作为传承乡风文明、记录生活变迁、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文化载体,村志是留住乡情、乡愁的一把钥匙,观察民意、民愿一个窗口。一直以来,习近平同志都十分看重史志的编修。他在福建工作的时候就曾谈及:“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这样做,可以较快地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他曾在前往寿宁县下乡调研时强调:“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来浙江后,习近平同志延续了他一贯对修志、用志工作的重视。在同毛兆丰深入交流过后,他再三嘱咐他,“希望你继续努力,发挥一切力量,把白沙新村志写出来”。这份嘱托,被白沙村的村民牢牢记在心里。


三、传承:三部白沙村志接力而来


2006年11月,毛兆丰和毛东武没有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期望,再次联手,启动第二部《白沙村志》编纂,经过7年多的努力,于2012年7月正式出版。在第一部的基础上,重点续写了1990年至2009年间白沙村的发展变化。该志承袭了“专家+农民”、以农民为主体的编修模式,同时在体例上创“五环体”;在体量上也达到91.3万字。

2016年,白沙村成为浙江省唯一的中国首批名村志编纂试点村。并于同年11月启动第三部村志编纂,重点记述2010年至2016年白沙的发展变迁,已完成编纂。

2022年,白沙村人牢记“把大变化写进新村志”的殷殷嘱托,在二十大召开之际正式启动第四部村志的编纂。

翻开《白沙村志》,会发现白沙村原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唐宋时称举川,位于仙霞山脉廿七都深山区的定村乡。21世纪初,因为修建白水坑水库,白沙村整体搬迁至距原址40公里外的凤林镇。2008年,江山市行政村规模调整,位于白沙村西面的水碓淤村并入,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白沙村。虽然几经变迁,但白沙村人的根脉并未因此中断或改变,这正是心系家乡的村民和方志人,和希望村民们把下乡脱贫、勤劳致富的“大变化写进新村志里去”的习近平同志共同铸就的成果。

村史,以其存史、资政、教化的文化特质,是承载乡土基因最佳载体;也是联系乡魂的最好媒介。跟随总书记的脚步与指引,我们看到村史对一个村庄,一个国家的深刻影响,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重要思路,为青年筑梦指引了新的方向。

【END】


作者|曾心

编辑|曾心

校对|陈奕轩

审核|周洁钰

宁波大学历史系本科生党支部:打造触动心灵的党建!




红色梦想新史记
党支部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