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总书记学历史(198):忧国忧民的文艺工作者贾大山(作者费嘉怡)

文摘   2025-01-18 12:32   浙江  

跟着总书记学历史(198):忧国忧民的文艺工作者贾大山(作者费嘉怡)

   大家好,我是历史学2023级2班的费嘉怡。今天,我分享的“跟着总书记学历史”微课主题是“忧国忧民的文艺工作者贾大山。”

01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起已逝故人贾大山:“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忧国忧民情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总书记勉励文艺工作者“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贾大山1942年9月9日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中国当代作家,历任正定县文化局局长、政协副主席,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02

1964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庭成分原因不能考大学,作为下乡知识青年到西慈亭村插队务农。在下乡期间,他有机会深入生活,了解民情,亲身体验了农村生活。在农村他说快板、编节目、出板报、写文章,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和村干部的赞扬。这一段经历为以后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971年到文化馆任创作员,开始了戏曲小说的创作,他的作品经常在省级以上文艺刊物上发表。他的主要作品收入《贾大山小说集》。后调任正定县文化馆馆员,曾任职正定县文化局局长、正定县政协副主席,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为著名作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全国文学界,一度与贾平凹齐名:说起写短篇小说的二贾,一是贾平凹,再就是贾大山。并与另一篇散文《花市》一起,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

1978年,文学的天空中,一颗璀璨的新星悄然升起,那便是贾大山。他凭借着那部深邃而生动的小说《取经》,在全国首届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仿佛一夜之间,他的名字便成为了文坛上不可忽视的存在。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才华的认可,更是对他那深深植根于乡村生活的创作理念的肯定。贾大山凭借着对乡村生活的独特体验,巧妙地将基层群众的苦乐浮沉编织进他的作品之中,每一个字符都透露出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敬畏。




03

时间悄然流转至1982年,正定迎来了一位新的领导者——习近平。而当他踏上这片土地,心中怀揣着对这片热土的深情与责任时,他首先想到的,便是要去拜访那位用文字描绘乡村生活的文学大师——贾大山。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习近平带着对文学的热爱与对人才的尊重,轻轻地敲响了贾大山家的门扉。两人一见如故,仿佛早已相识多年。从文学艺术到戏曲电影,从古今中外到社会人生,他们无所不谈,话题之广、之深,让人叹为观止。贾大山的家中,常常回荡着他们爽朗的笑声,那笑声中既有对文学艺术的共同热爱,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

此后的几年里,他们的交往愈发频繁。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时,习近平便常常来到贾大山的家中,两人促膝长谈,常常一谈便是深夜。在微弱的灯光下,他们分享着彼此的思考与感悟,那画面宛如一幅动人的画卷,记录着两位智者之间深厚的友谊与共同的追求。那些深夜的交谈,不仅加深了他们之间的了解与信任,更为正定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感。

作为一名作家,贾大山有着洞察社会人生的深邃目光和独特视角。习近平后来感念:“在与大山作为知己相处的同时,我还更多地把他这里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为我从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

1982年冬,在众人举荐和县领导反复动员劝说下,贾大山挑起了文化局长的重担。习近平回忆这段经历时曾说:“他本身就来自于群众,他不愿意做官,是我生拉硬拽让他去当县文化局局长。”贾大山不负习近平的信任,为正定文化事业呕心沥血。1985年5月,习近平即将调离正定。分别的那一晚,两人又一次长谈,临别前流下了激动的泪水。1997年,贾大山罹患癌症,不幸去世。习近平撰写《忆大山》一文,回忆与贾大山在正定的宝贵情谊。


作者丨费嘉怡

编辑丨诸葛钰

校对丨朱翊菲

审核丨曾心

宁波大学历史系本科生党支部:

打造触动心灵的党建!



红色梦想新史记
党支部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