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合并三家经销商,生意翻倍增长,为什么他能做好“经销商并购”?

创业   2024-11-10 18:01   山东  
作者丨葛畅
校审丨张雨薇 排版丨葛畅
经销商的压力越来越大。
今年8月份「新经销」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快速消费品经销商经营状况调研报告》中显示,今年上半年,大约有50%的经销商面临营收和利润下降。其中在休闲零食板块,仅有31.4%的经销商营收增加,8.6%的经销商利润增加。

从整体来看,受限于下游门店销售低迷、新渠道冲击等多重因素,经销商的生意确实越发难做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经销商如何才能不被淘汰出局?

大连伊修商贸、君和万利商贸和相与食品的创始人伊殿龙,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并购。

七年前,一次想法的萌动,伊殿龙走上了并购的道路。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他接连兼并整合了三家经销商,生意规模从2000万翻倍增长到8000万,代理了乐吧、星巴克、自嗨锅等众多品牌。

他没有停下脚步,被问到未来计划时,他表示:今年先整B2b,明年再并两家!

希望他的故事,能给你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五年并购三家经销商

给生意做加法

一个人、一辆货车、一间20平的车库。

这是2010年伊殿龙的起步资源。那时,他还只是一个跑了六年市场、刚刚辞职的业务员。

“刚创业那会,我想着一天能赚500块钱就挺好,没想到客户都很支持我,每天都能赚一两千。”

踏实肯干的伊殿龙,在此前六年的业务员生涯中攒足了口碑。当他开始尝试自己做休食代理时,两百多家老客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干了半年后,我就忙不过来了,开始雇司机和我一起干,此后以这个速度,每年都要加人加车。”

到了2017年,伊殿龙把年销做到了3000万。当他想进一步提升业绩,却发现似乎卡在了瓶颈。

用过去的方式,已经很难实现增长。伊殿龙转变了思路,大胆设想:既然我一个公司能做到3000万,那两个是不是就能做到6000万,三个是不是能拼下8000万?

接下来,伊殿龙便以产品为主要衡量点,开启了他的并购之路。

第一次并购:引进中高端进口食品+渠道

2017年,伊殿龙所经营的产品多为二三线小品牌,第一家目标公司专注于中高端进口食品,双方产品线差异很大。

但他认为,中高端进口食品也是一股新兴趋势,要提前做好布局。通过这次并购,不仅实现了预期中的产品互补,也为他开辟了校园、CVS、微商等全新渠道。

第二次并购:引进本地热门产品+渠道

2019年,为扩大在门店之间的影响力,伊殿龙认为,此时还需要一个本地有认知、流量大的品牌来支撑。

他把目光锁定到了第二家公司所经营的“乐吧薯片”,这款零食在大连市年销售额有1000万左右。

“当时就想,如果能把这个产品纳入到自己团队,会让整体门店的年度活跃量产生质的改变,”伊殿龙回忆道。

同时,对方还具备独特的渠道优势:一来,客户群体多为批发商;二来,他们还有200多家的本土连锁超市渠道。

经过整合,伊修商贸的产品通过这些渠道,在那一年实现了销量翻倍。

第三次并购:引进品牌产品、补充体量

第三次出手,伊殿龙目标很明确,他看到了对方手里的品牌——真心瓜子和亲亲果冻。

“他们只有商贸公司这一个板块,团队也只有7个人,我接过来之后,按照自己原来团队的一个大概规模,扩充了相应的人员和有效网点。”

合作厂家的业绩随之增长,伊殿龙也获得了更多的认可。

伊殿龙告诉笔者,通过前两次并购,自己已经在渠道上站住了脚。第三次并购,主要是在体量上进行了一个补充,业务人员、物流配送等方面,得到了综合的完善。

并购的想法,来源于《三国演义》。伊殿龙分享到,“刘备先后联合多位诸侯,才逐步建立起蜀汉政权。其实打仗和做生意一样,如果自己还不够强,那就联合些其他力量!

并购的三个难点:

管账、管人、管配

经销商并购,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财务、组织、物流、管理等多维度多层次的叠加。过程是复杂的,自然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1. 应收账款:欠款太多,难收难算

伊殿龙认为,并购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应收账款。

第一家欠了280万、第二家欠了100万、第三家欠了150万。其中,还有10%的钱要不回来,在交接过程中,甚至经常遇上店老板跑路。

“还有一些客户,只认原来的经销商。这个时候就只能找原来公司的老板一起去解决。”伊殿龙回忆道。

应收账款的管理事关公司发展的生命线。为解决这个问题,伊殿龙设置了一套相应的回款管理制度。

“我们采用月结点减三的管理方式,比方说现在是七月份,就不允许再出现四月的欠条。超过三个月的期限,业务员的工资就会用来抵扣欠款,如果工资不够,他的主管和经理会共同承担。”

一级级的问责机制,应收账款的问题逐渐减少。

当然,遇到特殊情况,仍然会人性化处理。

“你必须得灵活一些,有些店主可能不愿意签回款协议,这种时候,有一个对方承诺日期的聊天记录也可以,财务就会给予相应延缓,这样工资就不会被抵扣。

2. 人员管理:并购之后,人心不稳

“我也给人打过工,我知道大家伙担心什么,一是怕我把这个公司拿过来之后,就不用他们了;二是怕薪资待遇会有所降低。”

为此,每一次并购之后,伊殿龙都会先跟员工们讲清楚:第一,不会不用大家,而是要一起把这个公司做得更好;第二,大家的待遇也只会比以前更好。

在岗位设置上,伊殿龙通过拆分重组,将团队分成了不同的板块:商贸、物流、财务、仓库等,几个公司之间业务相连、彼此负责。如此一来,既方便员工们能找到发挥自己价值的位置,又在结构上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模式。

在薪资设置上,各公司均采用同样的“底薪+提成+绩效考核”公式。

“考核方面相对细化些,比如重点品项的铺市率、产品的陈列、退货率等等,”伊殿龙介绍道:“不过我们很少会扣,大多都是以奖励的形式来执行,比如某项工作你完成60%是多少奖金,完成80%又是多少奖金。”

“其实核心就一句话,你得让员工们觉得,跟着你干能赚到钱、能看见希望

3. 物流配送:互相比较,不愿多跑

整合之后,新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物流司机之间,多了些攀比心。

“以前都没人会挑这些事,但现在送货量上来了,他们就会比较,哪个线好,哪个不好,”伊殿龙分析过其中原因:“因早高峰、单行道等各种限行路段,跑市内相对于跑市周边来说,确实要难送一些。”

去年,伊殿龙为此想了个新招:轮线跑,三个月轮一次,保证每个司机最少适应3到4条线。

同时,他把司机们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配备4到6台车。组员之间相互学习,保证原本各自负责的收送项目,现在大家都会跑。

如此一来,既避免了“一个司机请假、他的货就没人会送”的问题,又能在运输方面,寻求到大家都满意的平衡点。

好的合作伙伴

是并购的基本前提

经销商并购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尤其是并购的对象很重要,如果选择不当,会出现双输的局面。

回顾三次并购的历程,伊殿龙总结了两点建议:

1. 选择知根知底的合作伙伴。

“我给每家的条件都是「1+20%」,比如生意盘价值是200万,那我就开240万。”

并非当时的资金有多充裕,而是伊殿龙所选择的合作伙伴基本都已相识数年,多年观察下来彼此有一定的信任基础和谈判空间。

同样,在对方老板眼中,了解这个行业的人,不一定愿意投这么多钱,需要冒很大的风险;而不了解这个行业的人,又干不了这件事。

并购,也是一种相互成全。

“彼此不够了解的话,对方还可能会隐瞒一些事项,比如债务纠纷、银行贷款。这种情况要并购到某个阶段才会发现,所以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

2. 并购过程中,切勿因小失大。

“交接过程中有很多细小的事,如果你没有强大的包容性,这事就很难合下去。比如有些经销商为了多卖点钱,他可能什么都想卖给你。”

淘汰下来的旧设备、坐地起价的临期货......都会成为交接过程中的潜在争执点。

并购时,经销商要衡量好得失,有价值保留,没有价值也要讲清楚。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个原则:如果想好要并购了,一些小的得失不用太计较,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

写在最后

在行业趋势下,并购,也开始成为许多经销商老板计划之中的选择。借助于取长补短或强强联合,并购不仅可以帮助企业优化产品组合、实现降本增效,还可以从多方面增强自身影响力,以应对当下的竞争格局和行业变革。

比起从0到1的独自摸索积累,并购,也未尝不是在角逐场上站稳脚跟的良策之一。

当然,无论是以何种方式通往罗马,提高自身竞争力、掌握更多话语权,都将是未来经销商们杀出重围的重要课题。

END

新经销 100人 赵波专辑陈思廷专辑
新经销新爆品文青专辑袁来看经销

行业报告专辑周群专辑经销商B2b

广告/会展/培训/咨询

商务合作:冯女士 17600401279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们

新经销
专注于中国消费品领域新媒体,对通路营销、渠道数字化及新零售领域进行专业研究及媒体报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