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号:【浦五房】
幽默
2024-10-22 10:14
中国
八面槽附近的老店铺——“浦五房”
王府井北口的西北角上,馄饨候之外就是浦五房的东西好吃了。俺从小也跟着爹娘转过了不少地方,却唯独没去过江南一带,堂堂的“大上海”也是听说过没去过。就跟着大人屁股后头听说了上海出的花布好看,上海出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质量好,上海还有大白兔奶糖和红虾酥好吃。只可惜那年头商品流通少,奶糖酥糖都没缘吃到过,因为大人们一直没有机会到上海出差去买给我尝尝,就暗自以为一定是比馒头片抹了蜂蜜还甜的好东东。那时候唯一让我和上海有直接联系的,就是浦五房里卖的熟肉。浦五房没有馄饨候宽敞,门前也没有高台阶。不过由于门前的玻璃是大块的,又擦得很亮,所以气派上倒也不输给邻居。进了门,只有一间店堂,用柜台和隔断分出里外来。里边后墙上挂了块招牌,仿佛还不是挂的“浦五房”的字匾,而是“xx熟食店”,要么就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之类的,记不清了。反正那时候俺也不关心这个,进得门去便利用咱人小个矮的优势,从大人腿缝当中直接就扑到了玻璃柜台前边,仔细地看了那白色搪瓷盘子里都有啥,然后夸张地向赶紧去排队的妈妈大声的报告。其实那时候的店堂布置还真有它的合理性,小就小些呗,反正店堂啊柜台的,大了也没用。一天也没有几个品种拿出来卖。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凭副食本儿定量供应肉,就是穆斯林特殊供应的每月也多不了那么一小条儿的牛羊肉。浦五房的熟肉虽说不要副食本儿,也是人多肉少。要想买点自己想吃的,得看今天店里是不是做了,要是真做了,还得掂量掂量等排队排到了自己,那东西还有没有。所以,迅速地搞清楚今天都卖点啥品种,供应量有多少,再回头看看排队的长度,才能准确判断出来是不是值得花很长时间来排这个队。这个侦察的任务每次都是我自告奋勇地去完成,不仅能显得自己有点用,顺便还能含着口水近距离地仔细端详吃不到嘴里的大块熟肉。现在再回忆着,还真的想不起来当时卖的具体品种了,不过叉烧和肉松是每次去都能见到的,所以印象深刻。
叉烧是象今天粽子那么大块儿的,表面上红红的红曲,甜甜的又有一丝的咸味儿,闻着还有些蜜糖的味道。洁白的搪瓷托盘上放了红色的叉烧肉,姑奶奶似的售货员面沉如水地约了分量又用粗纸包了,再用纸绳儿草草的捆了,直接拽在柜台上。叉烧肉在纸包里,纸包小心地拎在手里,不一会就能看到油从纸里洇透出来。顿时口水满腮,脚下愈发走得快了,赶紧走回家去,薄薄地切了,好放一片在嘴里细细嚼,吧哒吧哒滋味。其实小时候吃叉烧肉最喜欢的吃法,是把叉烧肉泡在白米粥里头。这样既能把肉吃了,还可以落下一碗带着红曲的、甜甜的、回味无穷的粥慢慢地品。按现在的话说,叫做——双重享受!至于肉松,反正从那时候起到现在,我都不大相信那蓬松松、毛茸茸的末状的东西居然是用上好的猪肉做成的。肉,就该要么是块儿,要么是丝儿,要么是片儿。这,这叫什么呀?!不光外形没有肉该有的范儿,而且就滋味来说,也不觉得有肉香啊。这洒在粥里摊在馒头片上还咸吧叽儿的奇怪东西,难得真的是肉做的?骗小孩呢吧?上海人真哏儿,吃个肉也得和别人不一样。还有个事儿,居然记得清楚。那时候除了舞台上宣传队里有机会打扮打扮化化装以外,广大劳动妇女全都是素面朝天。仿佛是“标准讨论”的那个时期吧,居然在浦五房里看到一个年轻的女售货员,很仔细的修了眉毛,尤其是眉稍,是尖尖的挑上去的那种。瓜子脸,细细的弯弯的眉毛,嘿嘿,好看。那天没盯着叉烧肉,净看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