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务川自治县仡佬族民族文化博物馆一楼珍品展厅,你就会看见在展厅中心位置的展柜里摆放着几件造型生动的陶器:陶猪、陶狗、陶鸡。这几件文物出土于务川大坪汉墓中,出土时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后经文物工作者修复,以生动的姿态展示在人们的面前。这些文物对了解汉代的农耕文化和汉代的丧葬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
猪的象征意义就是有福有财,同时猪又象征温和、忠诚厚道,猪很早就被人类训养,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在古代,人们不仅生前尽量多养一些猪,死后也要用猪陪葬,以显示财富实力,猪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祭祀物品。
人们饲养狗主要用于看家护院,参与捕获猎物,狗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朋友,忠诚、忠义是狗的主要寓意特征,忠诚是狗最普遍的内涵了,古人也把狗作为吉祥和财富的象征,狗的叫声同“旺”,所以也有旺财兴福的寓意。不仅古代祭祀很少使用狗,现在的祭祀也很难看见把狗作为祭品。
古人认为鸡也是美丽、好运、长寿的象征,由于鸡与“吉”谐音,因而鸡与吉相联。作为阳的象征,鸡也有驱邪的用途,直到现在公鸡也是重要的祭祀用品,几乎所有的祭祀都要用到它。
陶猪,一件陶猪2008年出土于大坪M24,长17.2厘米,宽7.5厘米,高9.5厘米,瓦灰色,属泥质灰陶,站立状,头向前伸探,嘴巴短,双耳短小直立,四肢外显呈八字状,膘肥体状,腹部下垂,臀部有一短尾。另一件陶猪2008年出土于大坪M37,长26厘米,宽8厘米,高14厘米,土红色,属泥质灰陶,站立状,头向前伸探,嘴巴长,双耳长而直立,四肢长而粗,膘肥体状,背脊突出,鬃毛突起,臀部有尾巴卷曲向下,这两件陶猪表情慵懒,神态憨态可掬。两件陶器的制作原料皆为白膏泥(主要成分为高岭土)和钢嘴泥(主要成分为铝土矿),这两种矿物质原料务川大多数乡镇都出产,这两件陶器腹部有明显的模痕应是采用模制法制作,造型比较粗糙,属于典形的模型明器,这种明器是专为随葬而烧制,采用小窑柴火烧制,一般窑温较低,陶质疏松,容易破碎。
陶狗,一陶狗2008年出土于大坪M37,长21厘米,宽10.5厘米,高14.5厘米,呈灰色,属泥质灰陶,双耳竖立,两眼圆睁,脑门皱纹突现,嘴巴较较长,嘴微张,昂首远望,颈部粗状,颈部有拴狗套圈,套圈上有系索套孔,身体肥硕,前肢呈八字状,后肢微曲,尾巴上卷形成逗号状。另一件陶狗2008年出土于大坪M10,长23厘米,宽9.5厘米,高15.5厘米,呈土红色,属泥质灰陶,双耳竖立,两眼圆睁,嘴巴较粗短,嘴微张露齿,昂首远望,颈部粗状高挺,颈部有拴狗套圈,套圈上有系索套孔,身体肥硕,前肢直伸,后肢微曲,尾巴上卷形成一个半圆形,这两件陶狗保持着狗看守门庭时的警觉姿态,栩栩如生。两件陶器的制作原料皆为白膏泥(主要成分为高岭土)和钢嘴泥(其主要成分为铝土矿),这两种矿物质原料务川大多数乡镇都出产,这两件陶器腹部有明显的模痕应是采用模制法制作,造型比较粗糙,属于典形的模型明器,这种明器是专为随葬而烧制,采用小窑柴火烧制,一般窑温较低,陶质疏松,容易破碎。
陶鸡,属泥质灰陶,有三件呈土红色,一件呈瓦灰色,一件陶鸡体形最大,另外三件陶鸡体形较小,最大的那件陶鸡应该是一只雄鸡,2008年出土于大坪M37,长19厘米,宽9厘米,高18厘米,它昂首阔步,鸡尾上扬,似在鸣叫,同时向同类宣示自己的威仪。另外体形较小那件陶鸡应该是母鸡,好像在低头觅食,2008年出土于大坪M24,长16厘米,宽8.5厘米,高14.8厘米。子母鸡的形态更加生动,在这件陶鸡背上有一个小鸡娃爬在上面,2008年出土于大坪M24,长14.3厘米,宽8厘米,高11厘米,陶鸡头微微向下,似在觅食。呈瓦灰色的那件陶鸡,2008年出土于大坪M28,长13厘米,宽7.5厘米,高10厘米,残破有一部分无法修复,它体形最小,好像还没长大的鸡雏,似在奔跑。四件陶器的制作原料皆为白膏泥(主要成分为高岭土)和钢嘴泥(主要成分为铝土矿),这两种矿物质原料务川大多数乡镇都出产,这四件陶器整体看不出模痕和轮作制作的印迹应是采用手工制作,造型生动,但制作也不精细比较粗糙,属于典形的随葬明器,这种明器是专为随葬而烧制,采用小窑柴火烧制,一般窑温较低,陶质疏松,容易破碎。
古代匠人们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高超的技艺准确捕捉,猪、狗、鸡的姿态和动作,将鲜活、生动的瞬间定格,让参观者通过这几件静态的文物,看到了这几种动物的动态表现,会让你想起农家庭院生动的生活场景:两只猪在悠然自得的进食、两只狗在庭院中走动,护卫着主人的财产安全、几只鸡在庭院里行走觅食,打闹嘻戏。一幅活谐而充满生活情趣的汉代农家庭院图会跃然出现在你的脑海中。
务川大坪汉墓出土的陶猪、陶狗、陶鸡造型比较简单,五官制作不算精细,M37、M24、M28、M10等墓葬是砖室墓,属于中小型墓葬,墓葬随葬的明器应该是由当时当地的匠人制作,造型简单,成本低廉,符合广大中下层的丧葬需求;砖室墓在汉代为主要墓葬形式,这类墓葬的主人身份可能多为低级官僚、中下级军官、地主等中下层,这一阶层的墓葬随葬品不多,大多是其生产生活中的用品,也有少部分专门制作的明器。
汉代在中国发展进程中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繁荣时期,为强化封建统治,统治者借助经济基础和宗法意识形态,掀起了厚葬之风,汉代墓葬中的陪葬品超过了中国任意一个朝代。陶猪、陶狗、陶鸡属典型的明器,它们作为明器,据有关文献记载和目前全国考古发现最早始于新莽时期,两汉时重视陪葬,奉行事死如生,同时也受“猪狗鸡文化”和“祭祀文化”的影响,但两汉丧葬文化也有些许不同,西汉丧葬注重灵魂的延续,东汉丧葬更加世俗化。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进步带动了家畜饲养的发展,东汉的丧葬习俗和随葬品日趋生活化,世俗化,受其影响下,家畜,家禽成为东汉时期重要的随葬陶俑。
在中国许多地方的汉代墓葬中都出土了陶猪、陶狗、陶鸡,在务川大坪汉墓中出土的陶猪、陶狗、陶鸡,与四川、重庆、湖北同一时期出土的陶猪、陶狗、陶鸡,无论从材质、制作工艺、形态样式都大同小异。务川在秦代发现朱砂,汉代时大量移民迁入务川开采朱砂,他们在今天务川大坪一带聚集,因此在大坪一带发现大量的汉代墓葬,外地移民进入务川,给务川带来了峡江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秦文化等。务川在汉代由于丹砂的大量开采,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大坪发掘和汉墓中发现了能够证实当时农业经济发展的许多器物,如陶水田,陶甑、陶猪、陶狗、陶鸡等,外地人也带来了他们原居住地的文化,从出土的这些陶猪、陶狗、陶鸡上可以发现它们有着典型的巴蜀文化风格,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影响了务川文化的发展进程。
相关推荐:
作者简介brief introduction
王久立:苗族,贵州务川人,经济师,审计师,现供职于务川自治县博物馆,长期致力于地域文化研究,有数篇地域文化研究文章在省级学术期刊发表,另有散文、诗歌作品发于多家微刊、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