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人文 | 杜昀涛:海龙屯之旅

文摘   2024-09-27 15:12   贵州  




海龙屯遗址,位于贵州省遵义老城北约30里的龙岩山东麓,三面环水,一面衔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它始建于1257年的宋朝,毁于1600年明朝的平番之战,是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久,保存比较完整的中世纪城堡遗址和土司城堡遗址,同时也是一处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遗址。屯前有铜柱、铁柱、飞虎、飞龙、朝天、飞凤等六关,屯后有万安、二道和头道三关,它们关关相望,至今依然屹立。而今那残存的城墙、关口见证了“羁縻之制--土司制度--改土归流”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策的演变以及杨氏家族统领播州的辉煌与覆灭,成为贵州省五大文化名片之一和世界遗产,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8月8日,当阳光初照,我和我的父亲踏上了这段寻古探幽的旅程。山路蜿蜒曲折,仿佛在山峦间轻盈跳跃,时而藏匿于浓密的林荫之中,时而又露出真容,向我们这些旅人展示它那古老而神秘的脸庞。每一步都充满了期待,每一个转角都藏着惊喜,让人心驰神往。


铜柱关是海龙屯遗址的第一个关口。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道裂痕都是时间的见证者。站在这古老的关隘前,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感受着那些岁月里的战鼓雷鸣,聆听岁月的低语。


经过铁柱关,我们来到了以“三十六步天梯”险峻著称的飞虎关。从下往上看,这阶梯就像悬挂天空,每一道阶梯都高得令人生畏,十分的陡峭、险峻,且每一道阶梯都是向下倾斜的。你若想爬上去,就必须要时刻保持注意,小心翼翼地攀爬,稍有不慎,就会跌入万丈深渊。但是只要你一步步的往上爬,脚下的风景尽收眼底。当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登飞虎关时,周围游客就会竖起手中的大拇指连声夸耀,并送上热情的掌声。



据说这“天梯”是当时四川播州世袭土司杨应龙为了加强防御,巧妙地利用了地形的优势,特意修建的。攻城的明军也为此吃了不少的苦头,付出了不少的伤亡后才破城而入的。他是杨端之后,是自唐朝杨端入播后,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几个朝代的播州土司世家,即第三十代世袭播州宣慰使。


在飞龙关,我们偶遇了“云读山水”总设计师、市图书馆夏晖老师一行人。原来他们正在拍摄“云读山水.海龙屯”的宣传片。


据夏晖老师介绍,“云读山水”是贵州省文旅融合的全民阅读品牌,即依托贵州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运用新媒介技术,通过“云上”的阅读形式,让游客和读者在享受贵州的绿水青山、雅致书香、人文情怀的同时体验阅读的魅力。它即宣传了贵州的本土文化和旅游资源,又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阅读之美、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展现公共文化服务文旅融合的新面貌,并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高品质发展。



当一位身着黑衣的女子唱着“我终于见到你,那淡淡的沧桑看不出悲喜……”的歌,从断言残壁中缓缓走出,那低沉而又高亢的歌声似乎向人们述说海龙屯动人心魄的故事。眼前的断壁残垣就像歌中的“悠远神秘,一如那斑驳的痕迹。你的长歌,化作一道道关隘。”伴随优美动人的歌声,三位舞者缓缓地走进了镜头。那体态轻盈、身材窈窕和婀娜多姿的身影,向人们就展示海龙屯那难舍难离的情愫。路过的游客无不驻足观看,拍手叫好,流连忘返。


之后,我们随着夏晖老师他们来到了坐西向东的“朝天关”。“朝天关”位于海龙屯缓坡沟谷地带,前临深沟,筑两级转角露台,向下连接四角亭,向上连接飞凤关,这是一座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的单通道半圆形共券顶石结构的建筑,关口面阔9.18米、进深5.1米、高7.9米。透过城门从里住外看,真的像一座通过天门的关口。城墙上刻有“朝天关”三个大字的门匾,相传这门匾是由末代土司杨应龙亲自题写的。


一场“平播之役”,打破了海龙屯的宁静,一切都化为了灰烬,留下几堵断墙和堆堆白骨。“平播之役”改变了一个朝代的命运,结束了杨氏家族在播州长达725年统治。此时此刻,我在想,假如当时的统治者不那么冲动,那眼前的古城堡又将会以怎样的模样呈现在世人眼前呢?



如今那转山瞭望台早已被“平播之役”的战火毁灭,但留下手石墩依然存在,它仿佛像一位说书老者,不停地向人们诉说海龙屯那“风云跌宕、金戈铁骑、战火纷飞”的岁月。站在转山瞭望台的石墩上,我感叹万分。


回头看天,已是黄昏。当夕阳的余晖洒在古老的城墙上,我们的海龙屯之旅即将落下帷幕。在这条崎岖的路上,我看到一群群人正在络绎不绝地赶来,不知疲倦地找寻着海龙屯那历史的沧桑。


在这里,我们与历史进行了对话,与自然产生了共鸣,是一次心灵与历史深度交融的旅行。它不仅是我人生中的一次旅行,而且还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生命与历史的深刻思考。



作者简介brief introduction

杜昀涛:男,遵义市作家协会会员,遵义市红花岗区作家协会青少年作家连副连长。先后在《遵义日报》《遵义晚报》《遵义校园文艺》《西部校园文学家》《看见贵州》等刊物上发表习作40余篇。其中发表在《遵义日报》的《湄潭研学之旅》被2021年5月30日的人民资讯网全文转载。




贵州人文 | 龙正舟:记松桃县十五完小滕宇校长
贵州人文 | 杨启刚:野百合的夏天
贵州人文 | 李发模:想带遵义去北京
贵州人文 | 晓阳:关于女儿出生的记忆
贵州人文 | 龙正舟:记松桃苗族自治县第二完小挂职副校长郭羽
贵州人文 | 李刚:何日君归
贵州人文 | 吴安静:抓实课题研究,做有思想的乡村教育人
贵州人文 | 刘余平:端午节怀想
贵州人文 | 卜正恒:吴安静——扎根乡村,做教育科研的引领者
贵州人文 | 龙正舟:俯身耕耘,静待花开
贵州人文 | 邓新兰:体验民族山歌美 品味五色糯饭香
贵州人文 | 苏卫:老宅
贵州人文 | 中国诗词之乡·绥阳诗词第三次转转会纪实
贵州人文 | 贵州都匀诗人散文诗小辑
贵州人文 | 宋世宽:游万峰林
贵州人文 | 农二哥:铁血男儿——罗建平的英雄传奇
贵州人文 | 曾丁玲:深耕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
贵州人文 | 王晓露:一个把自己绑缚在杜仲树上的女子
贵州人文 | 杨聪训:杨长强,春山上的守护人
贵州人文 | 方钥:写不尽故乡的三行诗(组诗)


看见贵州
让贵州走向世界,让世界看见贵州!联系人:杨秀波,投稿邮箱:534694058@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