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婆婆王春香是一位农村劳动妇女。她1902年生,1985年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婆婆生长在山东一个贫穷的村庄,她是旧社会包办婚姻的牺牲者,是男尊女卑的受害人。她目不识丁,连名字也没有,解放前从未离乡,不知村外的世界。她有一双小脚,是标准的“三寸金莲”,她辛劳一生,从未离开过她的针线笸箩。她一辈子可以说苦在小脚上,勤在针线笸箩上。
一桩注定的失败婚姻
婆婆早婚,1917年15岁出嫁,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两人无感情基础,婚后又无培养感情的机会。双方差距很大,她一字不识,丈夫王学博,后名刘顺元,毕业于京城名牌大学,获学士学位,青少年时在外读书,少归,后来从事革命工作,漂泊不定,九死一生,渺无音讯,再未归来。她婚后生了三个儿子,是她最大的欣慰,很受婆家重视,却不当家,一切由她的公公主管,她承担了全部家务劳动,农忙时到地里干活。
1938年7月,婆婆的公公被国民党杀害,敌人夜半跳墙入院,老人被一枪击中身亡,未留下一句话、一点钱,丈夫在外下落不明,孩子不大,她擦干眼泪,求助乡邻掩埋了惨死的公公,从此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儿子和一个继母婆婆,挑起了三代人五口之家的生活重担,忙了地里,忙家里。她虽没有文化,却明事理,识大局,能分清敌我友。她常说这边、那边。三个儿子在国难家仇、没有父爱的环境中长大,参加八路军,抗日去了,她没有拉过后腿。鬼子、汉奸进了村,她被抓去,捆绑吊打,罚跪在烈日下……,她宁受皮肉苦,决不说出八路军的线索。她的一条腿被打伤,没有治疗,也没有全愈,几十年来,刮风下雨、天寒总是疼痛。一双小脚,雪上加霜,行走更加困难。可见中国百姓之骨气。
婆婆日盼夜盼,盼到了全国解放。传来了丈夫幸存的消息,她明知自己的婚姻早已解体,她没有奢望,只想能和曾经许以终身的丈夫见上一面,知道他过得可好?在乡亲们的鼓励下,她只身南下寻夫,到了上海,找到了在上海工作的二儿子。儿子同情母亲,理解父亲,父亲已另组家庭这是现实,因而劝母亲不要去找父亲了。母亲通情达理,听了儿子的话,小住几日,回乡去了。乡亲们为她不平,说她太笨,为什么不见一面就回来了。她觉得言之有理,隔了一些时日,瞒着儿子,再次南下寻夫。她身背一个兰花土布包袱,长途跋涉,到了南京。在当地党组织的帮助下,终于和久别的丈夫刘顺元见上了一面。她放心了,了却了最后的心愿,无怨无悔,背起那兰花土布包袱,回到了家乡,继续过着普通农民的生活,直到1959年,我们把婆婆接到北京来生活,婆婆这才离开了故土。
婆婆的第一张照片——1951年和长孙合影。
她有了自己的名字
婆婆从小没有名字。小时在娘家代号“闺女”;出嫁后,随婆家姓,外人叫她“某某家儿媳”;生了第一个孩子,成了孩子的娘,从此新的代号产生,在“娘”字前面加上了儿子的名字,被称为“某某的娘”。
新中国成立,讲男女平等,村干部为她取了一个名字,叫“王春香”,仍以婆家的姓为姓,她这才有了自己的名字。“王春香”三个字被堂堂正正写在了户口薄上、选民证上、身份证上,她是一位中国公民了。乡里的人仍不改旧的称呼,来京后人们称她“王奶奶”。
小脚之苦难以言尽
婆婆的小脚是名符其实的“三寸金莲”。民国剪辫子、放小脚之风,迟迟才吹到了那个乡村,婆婆放足较晚,木已成舟,很难挽回,因而她的“解放脚”也只有四寸左右,解决不了她的行走难。她的脚,大拇指被缠得尖尖的,其他四个脚指均已骨折,弯在脚底里,行走时踩在四个断了骨的脚指上,疼痛难忍,脚掌内骨也被折断弯曲,脚面高高突起,……一双好端端的有生命的脚,被强行弯曲、弄小,成了三角形,形似粽子,血脉不通,行走困难,实在残酷。她不仅行走艰难,不能多走路,走长路,站立也很困难。婆婆身高一米七、体胖,两只小脚负荷太重。站立不稳,需要有东西支撑,青少年时不能拄拐棍,只有扶着墙壁或其他东西才能站立,没有东西扶助时,她常常前后不停的移动双脚保持平衡,因而很累,也不能持久。她常常只好席地而坐,或者跪在地下,在田间干活时也常常跪着操作,双膝代足,向前挪动,幸好北方农村种的是旱地……她一辈子受小脚之累,太苦了。她小时也曾为缠足,偷偷落泪,出嫁时却以脚小为荣。现代女性哪里能体会到旧社会女同胞之苦!
从不离开针线笸箩
婆婆从娘家到婆家,一直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家人的衣服、鞋、袜均由她亲手缝制,自然也就离不开那个针线笸箩了。记得婆婆来京时,随身背的那个兰花土布包袱里,针线笸箩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那个笸箩是用竹子编的,已使用多年,边边破了,用线绕了又绕,继续使用,一直用到婆婆的最后。
在京城生活,衣物均可购买,婆婆依然不肯离开针线笸箩。春夏秋冬,她自己的衣服鞋袜全部自己缝制,后来她不穿布袜子了,买来的线袜,她叫“洋袜子”,不如她的脚尖、脚小,必须经她裁剪缝制而后才能穿,她离世穿的寿衣也是自己亲手缝制的,那是我从瑞蚨祥为她买的一块紫红色真丝绸,她很喜欢。我的两个孩子,她的孙女、孙子小时穿的棉衣、棉裤,鞋子她必须亲手缝制,她说自己做的暖和、软和,小孩穿得舒服。一年四季,她总是不停的为儿孙缝缝补补,忙忙碌碌。
婆婆和她的针线笸箩。她手拿一本内夹有纸鞋样的杂志。
婆婆生活简朴,常吃粗粮,自己蒸玉米面窝头、发糕等食品。我表弟宋贤被划成右派,下放宁夏西吉县农村,摘帽后可以回家探亲,路经北京,必来我家,洗澡理发换上正装皮鞋回上海见父母。表弟和我婆婆相处很好,婆婆喜欢照相,他为我婆婆拍下了针线笸箩和吃发糕的镜头,如今成了珍品。表弟癌症已去世多年。
婆婆最喜欢她的小儿子,小儿子从八路军儿童团到解放军,解放后长期驻守福建前线,后来驻江西,生活安定了,接老人去那里。婆婆离京时,仍然不忘她的针线笸箩,这次增加了她亲手为自己缝制的寿衣。后来婆婆在江西病逝,军队很敬重这位老军属——革命母亲,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婆婆来时默默,走时到也风光!老人的骨灰安葬山东,实现了她的遗愿,回到了故土。
婆婆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婆婆在京生活二十五年,离去也已二十五年了。她的故事,仍在我们家人的记忆中。
婆婆老年童心不灭。一次夜半人静,明月当空,我发现婆婆和几个半大脚家属老太太在单位的运动场上荡秋千。她们之中属婆婆年龄大、脚小、身高、体胖、荡秋千最棒。她荡得很高、很快、很稳,有的老人不敢上,婆婆作示范。她们玩儿得好开心,我看得真切,不敢打扰,这是婆婆的隐私,她在世时我未敢泄露。
婆婆喜欢热闹,常去宿舍附近的隆福寺闹市,结识了几个同龄老人,坐在路旁的台阶上晒太阳聊天,吃着三分钱的冰棍,五、六分钱的油饼或炸糕,各自买单,互不吃请,以此为乐!
婆婆在乡下时,偶尔抽抽旱烟,来京后抽儿子抽剩下的香烟头,也叫香烟屁股。那时一般香烟没有过滤嘴,婆婆将烟头剥开,用废纸卷剩下的烟丝抽。婆婆不识字,一次将小孙子的作业纸撕成小片,卷烟抽了,孙子交不了作业,和奶奶吵架,不依不绕,要奶奶赔,奶奶自知理亏笑不作答,我只好出来解围,并到学校向老师作解释,保证下不为例。
婆婆对新鲜事物很好奇,总要亲自尝试一下。孩子们喜欢泡泡糖,当时北京很难买到,亲友从上海来或乘飞机到京带来几块,两个孩子如获至宝,藏着舍不得吃,被奶奶看见,感到新鲜,小孙子上学去了,悄悄拿了一块尝尝,奶奶满口假牙,沾在上面,扒不下来,连声叫苦,直到孙子放学才得解救。奶奶吃泡泡糖成了笑谈,每每谈及,老人也乐呵呵的。
婆婆曾和我们共度三年困难。那时粮食定量减少了,副食品供应不足,我爱人得了肝炎,我的腿浮肿了,婆婆度荒有经验,她每天清晨到菜市场捡菜邦子、老叶儿,洗洗剁剁蒸大菜包子吃,以解饥荒之难。
文革,婆婆和我们同患难,也走上了“五·七”道路。那个时候,我们的工作单位被砸烂了、撤销了,被赶到农村,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我爱人去了河南信阳,我去了宁夏贺兰山下,婆婆和幼小的孙子留守京城,一家五口分居三地。林彪一号命令下达,年过花甲的婆婆带着六岁的孙女、三岁的孙子去儿子所在的河南农村“五·七”干校,我从宁夏请假回京,为老小准备行装,送别他们之后,独自回到贺兰山下的“五·七”干校。记得那天,我爱人挑着一付担子,前后放着老人和幼儿的衣物、吃食及锅碗等必备用具,我抱着三岁的儿子,六岁的孙女搀扶着奶奶,一家老小五口三代人,走在去干校的人群中,一位在京支左的解放军朋友来北京站送行,见此情景,感叹说:好像旧社会时的逃难人群!
婆婆重返农村,过苦日子毫无怨言。那时,我爱人在地里干农活,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我在遥远的乡村干着同样的农活;老人照顾着两个幼小的孙儿。孙女上了乡村小学,学校在干校附近的一条小溪对岸,六岁的小女孩,背着书包,拿着小木凳,提着鞋子,卷着裤腿,涉水来往上学。老奶奶带着三岁的小孙子站在岸边,目送小孙女涉水上学,等待小孙女涉水归来,天天如此……后来我接女儿到宁夏贺兰山下干校附近的乡村上学。
1985年。婆婆在江西安然逝去,享年八十五岁。
马懋如老师这篇大作曾在《老照片》第72辑展示。最近出版的《老照片》158辑和159辑,连载另一位九旬老人宋以敏先生的精彩回忆文章《父家与母家》,同样值得关注。有兴趣购买者,可扫以下二维码:
《老照片》158辑目录
旧影钩沉
毕醒世 1937 年:福尔曼镜头里的红军
名人一瞬
曲宜申 胡适的塑像与面相
邓可蕴 爸爸邓广铭的交游(下)
人生况味
吴龙友 回忆为沙孟海先生拍电影
宋以敏 父家与母家(一)
人与摄影
徐家宁 约翰·汤姆逊眼里的中国
张 珣 张佳怡 王府井大街上的两家中国照相馆
郭建良 采风——我的摄影回顾之三
私人相簿
刘新东 父亲的行迹
朱东水 我家的故事
张洪浩 母亲的老照片
姜耀平 我的二姨和姨父
旧事重温
贺晓昶 由《致伯中书》看武昌高师筹建
宫玉河 一张“群英会”老照片的背后
编读往来
杨汉祥 感谢那次与《老照片》的邂逅
书末感言
冯克力 邂逅
封 面 中国照相馆手工着色的照片(张珣 张佳怡)
封 二 晚清时期的广州学童(云志艺术馆)
封 三 民国小城友人的合影(朱东水)
《老照片》第159辑目录
故时风物
曲宜申 马继业夫妇在喀什噶尔
名人一瞬
代 明 民国名媛陈绚的交际圈
郑春光 1958年:齐白石遗作展上的名人们
毕醒世 从南泥湾走出的空军将领
赵良山 清末秀才常阜基
赵兰军 现代李清照——沈祖棻
人生况味
宋以敏 父家与母家(二)
邓海南 遇君更觉当兵贵
人与摄影
郭建良 广场上——我的摄影回顾之四
旧事重温
翟秀玲 开垦永隆沙的岁月
薛庆超 难忘恢复高考
安 震 在比利时自费留学的回忆
旧影钩沉
于 岳 陕西留坝张良庙军校学生掠影
晏 欢 投笔从戎的学生兵李文广
逝鸿片羽
葛本成 河南大学首届本科毕业生的合影
书末感言
冯克力 来自民间的“历史”自觉
封 面 背影(郭建良)
封 二 1937年夏天的红军女兵(文武)
封 三 留坝张良庙授书楼前的军官合影(于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