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舰岛发展史(下)

文摘   2024-10-25 18:03   加拿大  
体积庞大的苏式航母舰岛
自苏联成立以来,苏联红海军一直希望获得航母。早在1925就曾提出将未完工的一艘巡洋舰和一艘战列舰改装为航母,这显然超出了当时苏联的国力,项目只停留在纸面上。1927年建议将“共青团员”号训练舰改装为训练航母,排水量1.2万吨,搭载26架战斗机和16架攻击机。它的舰岛设置在左舷,尺寸非常小,后面是一具高大的烟囱,前后各安装两座双联装舰炮,犹如镜像缩小版的列克星敦级。不过斯大林上台后的大清洗终结了所有航母梦想,随之而来的“小舰队”概念在十年内排除了建造航母的任何可能性。
> “共青团员”号设计草图
二战前夕,列宁格勒第17中央设计局(今涅瓦设计局)于1939年中提出了71项目轻型航母,计划建造6艘。这是一艘满载排水量仅1.3万吨的小型航母,配备8门100毫米高炮两用炮和2具弹射器,搭载32架飞机。
它的两具大型烟囱都布置在右舷侧面,而且分列在舰岛前面和中后部,别具一格。飞行甲板的设置参考了英式航母,采用封闭机库和加长的舰艉撑板。舰岛长度较大,呈三层阶梯状,分别布置两层主炮和舰桥,高高耸立的桅楼顶部设置了观察所,整体布局类似埃塞克斯级舰岛。随着二战爆发,所有苏联航母的建造计划都被取消。
二战结束后苏联俘获了德国“齐柏林伯爵”号航母(参见弹射器的奥秘 - 细说航母(7)),对其进行了技术测绘,首次接触到航母的一手资料。50年代初,海军总司令库兹涅佐夫再次向斯大林提议建造航母,斯大林终于接受并下令着手研发。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前,第17中央设计局已经完成了85项目轻型航母的初步设计。
它的满载排水量为2.8万吨,配备40架“虎”式舰载战斗机(米格-19的舰载改型)和2架米-1直升机。舰岛延续了71项目的大型化风格,长度占全长的1/4,但宽度相当窄,和列克星敦级的舰岛相当接近,在舰桥顶部和烟囱后面布置了多部雷达。飞行甲板布局和改装后的英国二战航母类似,采用了斜角甲板,舰载机既可滑跑起飞也可以使用2部弹射器。该级舰规划建造5艘,首舰预计在1960年交付。
赫鲁晓夫上台后迷信核战至上、导弹万能,认为战列舰、航母等大型水面舰只在核导弹面前都是活靶子,十分鄙视。他对一心发展大海军的库兹涅佐夫也看不顺眼,1955年12月借“新罗西斯克”号战列舰爆炸沉没事件将其解职,85项目也随之被终止。
继任的戈尔什科夫没有忤逆赫鲁晓夫,将海军战略调整为优先发展战略导弹潜艇和巡航导弹潜艇,同时以反潜巡洋舰的形式曲线救国,发展了莫斯科级直升机航母,以应对美国海军部署在第六舰队的北极星弹道导弹核潜艇。
1967年开始服役的莫斯科级作为苏联第一代载机母舰采用了法国、意大利直升机巡洋舰相似的布局,前半部是布满重武器和雷达的巡洋舰构型,上层建筑自烟囱之后一刀切到底,后半部是平台宽敞的直升机甲板。该级舰的线性为大型水面舰艇中非常罕见的拉长水滴型,长宽比仅有5.5,满载排水量1.5万吨,配上高大的舰桥导致稳性不佳,高海况下舰艏上浪严重,航海性能较差,只适合黑海和地中海区域的反潜作战。莫斯科级令苏联首次拥有大型综合水面作战平台,为苏联海军航空兵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同在1967年,苏联研制成功雅克-36垂直起降试验机。它的出现给苏联海军一种新的选择,既可以在大型平台上搭载固定翼战机用于远洋区域防空,又不属于赫鲁晓夫痛恨的传统大甲板航母。涅瓦设计局提出了9种新航母概念方案,其中方案2、3为莫斯科级放大型,方案4、5、7、8采用弹射器弹射海军版米格-23,方案9参考美国小鹰级的超级航母构型并采用核动力。
经过重重筛选,最终确定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案1为基础,放大到标准排水量3万吨,这就是苏联第二代基辅级航空母舰,官方舰种是重型载机巡洋舰。起这个舰种名是为了规避1936年通过的《蒙特勒公约》,该公约禁止吨位超过1.5万吨的航母通过土耳其海峡。
基辅级采用了苏联独创的航母构型,前甲板配备的火力超过同期的各国巡洋舰。以首舰“基辅”号为例,从前至后分别设置了2座12管反潜火箭、1座SUW-N-1双联反潜导弹、1座76毫米高平两用炮、前后2组4座双联装“玄武岩”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1座SA-N-3中程舰空导弹和两舷各一座升降式双联SA-N-4近程对空导弹,可谓武装到牙齿。
飞行甲板从舰岛前端开始向后布置,主要由4.5°的斜角甲板构成,舰岛左侧和后方只有面积较小的停机区,总面积为5600平方米,仅占甲板面积的60%,而常规航母设计总是追求飞行甲板面积最大化。
舰上搭载12架雅克-38和21架卡-25/27直升机。为其量身定制的雅克-38舰载机垂直起降作战半径仅有100公里,翼载较高,机动性和可靠性都比较差,没有配备雷达和电子战系统,实际作战效能很低,只能担负近程防空、侦察、警戒等辅助性任务,无法和常规固定翼舰载机抗衡。它并没有阻拦降落能力,航母也没有安装阻拦索。
基辅级的舰岛非常庞大,已经不能称之为岛而是一座山。舰岛长度达到舰长的1/3,宽度也有飞行甲板的1/3,上面堆砌着各种武器、雷达和电子设备,包括制导舰空导弹的“头灯”火控雷达、顶部巨大的“顶帆”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主桅顶部的“顶结”归航引导雷达、“顶舵”对空/对海搜索雷达,两侧还有一列4具“侧球”电子战天线,充满苏式暴力美学。
> “基辅”号舰岛前部左侧
大型烟囱前部上翘形成风帽,配备了废气降温装置降低红外特征。舰岛后端呈四级阶梯状,从下到上分别配置了76毫米炮、舰空导弹发射架、视野开阔的航空指挥舰桥和“头灯”火控雷达,后部舰空导弹的弹库也设在舰岛基座内,占据了很大空间
> “基辅”号舰岛后部右侧
高大的舰岛让人联想起旧式战列舰,为减轻重量,9层舰岛的下两层采用高强度钢,第3层以上改为铝镁合金,用量达到650吨。舰岛外壁内倾10°,能够降低雷达反射信号特征,是世界现代军舰隐身措施的最初尝试。
> 基辅级结构图
为适配正在研制的雅克-141超音速垂直起降战斗机,并作为下一代库兹涅佐夫级的新技术测试平台,4号舰“巴库”号对武器系统和舰岛进行了重大改进。“玄武岩”反舰导弹数量增加到12枚;原先的两型中、短程舰空导弹被4组6单元8联装SA-N-9垂直发射系统代替,备弹高达192枚;换装2座100毫米主炮全部配置在前甲板;取消了反潜导弹,主要依靠直升机反潜。
> “巴库”号舰艏
精简武器种类的目的之一就是取消舰岛后部的两层台阶,缩短舰岛,扩大飞机甲板面积;同时根据科罗廖夫中央科学研究所对甲板上空气环流进行的模拟试验,将飞行甲板边缘改为圆弧形以减少涡流形成,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提高飞机起降的安全性。
“巴库”号的舰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用一部“天空哨兵”无源相控阵雷达代替了“顶帆”、“顶舵”、“顶结”三部庞大复杂的常规天线雷达,两个阵面在舰岛前端和左侧,两个阵面在舰岛后方和右侧,和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的布局正好左右相反。不过“天空哨兵”的故障率非常高,几乎没有实战能力。舰岛高度有所降低,外观简洁了很多。在舰岛顶部安装了圆筒形“蛋糕台”无线电导航系统和一部“顶板”三坐标雷达用于值班预警。烟囱改为八边形,顶部基本水平,增大了开口面积。
舰上的综合电子战系统、综合自动通信系统、综合战斗情报指挥系统和舰载机自动战斗指挥系统都是当时苏联海军最先进的装备。为了增强生存力和防火性能,“巴库”号舰岛增加了钢材使用量,铝镁合金用量大幅减少到120吨。
> 1986年拍摄的“新罗西斯克”号
> 1988年拍摄的“巴库”号
“巴库”号服役仅9年就因为缺乏维修、失火爆炸等事故丧失航行能力被迫退役,日后经过改装出售给印度变成了“超日王”号,印度航母介绍参见天竺方舟 - 印度航母发展史(下)
70年代初苏联的国力逐渐攀上顶峰,为了成为真正的蓝水海军提出对标美国海军“企业”号航母建造奥廖尔级核动力航母,它的满载排水量达到8万吨,采用4座弹射器和3部升降机,搭载70架常规舰载机,初期规划为米格-23A和苏-24K,1973年改为研发中的苏-27和米格-29舰载型,仅保留少量自我武器。
> 油画描绘的P-42反潜机和下方的奥廖尔级核动力航母
以苏联海军的标准看奥聊尔级的舰岛尺寸相当小,不过和美国超级航母相比它仍然过于高大,上面堆砌着“顶帆”、“顶舵”等大型抛物面雷达天线和一座高度超过“顶帆”的粗壮柱形主桅。舰岛采用了多面体设计,力图降低雷达反射面积。但当时苏联严重缺乏如此大吨位主力舰的建造技术,黑海造船厂的船坞尺寸受限,成本也过于高昂,1976年奥廖尔计划被终止。
作为替代方案,涅瓦设计局研制了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母,满载排水量降低到5.8万吨,采用滑跃起飞方式替代了技术不过关的蒸汽弹射,阻拦着舰。在采用全通飞行甲板的同时,库兹涅佐夫级继承了基辅级的重型反舰火力,在滑跃甲板后部安装了12具“花岗岩”反舰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其余舰空导弹、近防炮等自我武器则全部布置在舷侧甲板以下。
库兹涅佐夫级的武备及雷达等电子设备和“巴库”号基本一致,舰岛的形式也十分接近,只是基座完全独立,布置在飞行甲板右舷中部位置。舰桥只有一层,兼具航海和编队指挥功能,航空舰桥设置在舰岛后部。
在世界各国的大甲板航母中库兹涅佐夫级的舰岛是体积最大的,长度达到71米,而同样采用蒸汽动力的小鹰级舰岛长度仅38米。造成这样巨大的尺寸差异,主要原因有3点。
1. 苏式航母的战情中心、编队指挥中心和打击指挥中心都设置在舰岛内;美国航母这些设施都位于飞行甲板之下的吊舱甲板内。
2. 为了改善飞行员和军官的住宿条件,他们的宿舍也设置在舰岛内,航海舰桥之下的三层都是住舱还开有舷窗;美国航母从战斗群司令到飞行员全部住在封闭的吊舱甲板内,必须忍受日夜降落的舰载机砸在头顶上的巨响和震动。
3. 苏式航母的雷达系统不仅尺寸庞大而且功能单一,众多火炮和导弹都配备了对应的雷达,它们都尽可能高地安装在舰岛上,相应的内部机房、操控台、操作人员配置又占据了舰岛的大量空间。
这样巨大的舰岛带来很多缺点:挤占飞行甲板面积,停机位不足,甲板运作不畅,飞行甲板上空流场复杂影响起降,舰岛重量过大必须在左舷做出补偿。这也显示出苏联第一次设计建造大型航母经验不足,为了重武器和飞行员住宿条件必须做出很多取舍。
> “库兹涅佐夫”号和“林肯”号同角度对比
> 2017年12月26日通过英吉利海峡前往叙利亚的俄罗斯海军编队,“库兹涅佐夫”号舰岛的侧面投影面积甚至比近处的“彼得大帝”号上层建筑还要高大
> 2006年3月23日“林肯”号打击群和日本海自舰艇在太平洋进行联合训练,近处是金刚级“雾岛”号
在开工建造2艘库兹涅佐夫级之后,苏联紧接着于1984年底酝酿建造第四代大型核动力重型载机巡洋舰“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满载排水量7.97万吨,同时配备滑跃甲板和2部蒸汽弹射器。它的雷达设备和库兹涅佐夫级相同,因为采用核动力无需烟囱,“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舰岛长度得以缩短约1/4,前部增设一层编队指挥舰桥,舰岛过大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改善。
“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于1986年完成初步设计,1988年11月开工建造。但是到1991年苏联解体时该舰仅完工40%,随后被西方以订购大型商船为诱饵解体拆毁,俄罗斯的航母梦就止步于“库兹涅佐夫”号。
独树一帜的法国航母舰岛
虽然法国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没什么作为,但他们海军接触航母和舰载机的时间其实非常早。1920年就将未完工的诺曼底级战列舰5号舰“贝亚恩”号改建为法国第一艘航空母舰,1928年服役,满载排水量2.89万吨,载机40架,在当时海军列强已建成的航母中位居前列。

“贝亚恩”号的舰岛将舰桥和大型烟囱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结构紧凑,位置比较靠前,体现出法国航母独特的风格。该舰直到1966年退役从未执行过任何作战任务,但它仍然是当时世界上寿命最长的航母,平安渡过了两次世界大战。
1938年得知德国开始建造齐柏林伯爵级航母后,法国海军决定建造2艘霞飞级舰队航母,满载排水量2万吨,载机40架。因为设计理念的偏差以及航母实际运用经验的不足,霞飞级和同期美、英、日航母相比尺度偏小,前后纵列配备了8座炮塔的舰桥长度非常大,犹如在飞行甲板上配置了一艘轻巡洋舰。偏置在左舷的飞行甲板长度和面积不足,载机量不到约克城级的一半,和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首舰开工不久二战爆发,建造进度受到严重影响,到1940年法国投降时只完成了28%,1942年被德军拆毁。

一向坚持自主国防政策的法国在二战后于1955年开工建造2艘克莱蒙梭级中型航母,满载排水量3.28万吨。该舰在设计时就引入了英制BS5型蒸汽弹射器、斜角甲板和助降镜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母起降设备,配备“军旗”/“超军旗”攻击机和美制F-8战斗机,以适中的尺度和成本获得均衡的制空、攻击和反潜能力,成为中型航母的典范,也是整个冷战时期法国海军的核心力量。
克莱蒙梭级的舰岛也很紧凑,长度较短,位置偏前。舰岛前方的平台上安装了舰炮火控雷达,三层舰桥中上两层舰桥配备了暖房式的天窗,视野非常好。法式航母舰岛基座和舰桥的宽度比较大,增加了内部容积,拥有城堡般的厚重感。烟囱尺寸较小,舰岛后部平台上安装了CCA航母控制进近雷达的球形天线罩。
> 1993年4月19日,阵风M01号机首次在“福熙”号上进行航母运作试飞
法国海军从70年代中期开始规划克莱蒙梭级的后继型号,1986年订购了“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满载排水量4.2万吨,是法国第一艘核动力水面舰艇,也是世界上除美国海军外唯一一艘核动力航母。“戴高乐”号的建造、海试、服役过程漫长而曲折,被停工四次(晚服役五年)、成本严重超标、需要延长飞行甲板、螺旋桨断裂、放射性水平超标等各类问题困扰,1989年开工,1994年下水,迟至七年后的2001年才服役,但直到2008年中期改装完毕后才真正堪用。
> 2019年2月,“戴高乐”号在部署前训练中创下新纪录,共携带了35架舰载机,包括甲板上的30架阵风-M
尽管成长过程充满波折,“戴高乐”号本身的设计还是可圈可点的。潜用改型反应堆动力不足、航速偏低,但依靠强劲的C-13-3蒸气弹射器,它可以在静止状态下弹射满载的阵风-M战斗机。配备了先进的雷达电子设备、作战系统和32枚紫菀15舰空导弹,是西方海军第一型装备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防空导弹的航母。
法国航母传统上都喜欢将舰岛靠前布置,“戴高乐”号的舰岛则是最前的,和美国福特级形成两个极端。航母舰岛位置和动力装置类型、升降机的数量和位置密切相关,最理想的情况是在两部升降机之间设置停机区,方便飞机整备与调度。大型航母飞行甲板长度超过300米,在右舷平均配置2-3部升降机后还有足够空间在后部安装舰岛。如果是常规动力航母,舰岛则必须迁就动力装置进排气系统位于中部。

> 4型航母的飞行甲板布置对比,橙色为升降机、绿色圆圈为飞机降落停止位置、红色为起飞位置、深蓝色为舰岛
“戴高乐”号飞行甲板长仅261米,宽64米,分别为尼米兹级的78%和83%。如果舰岛在后将挤占斜角跑道空间,造成斜角角度过小;如果布置在中部则前后升降机将被舰岛分隔开;只有布置在前部能最大化利用斜角甲板留下的甲板空间,令每部升降机覆盖范围最大,升降机之间设有停机区,且舰岛前后区域的联络通道最为宽敞。
> 2015年3月8日,“戴高乐”号和“卡尔·文森”号在北阿拉伯海编队航行
因为飞行甲板布局设计合理,“戴高乐”号的甲板运作效率相当高。该舰携带30-36架阵风-M、2架E-2C预警机和2架直升机,可以在7天内维持日均出动率75架次。满载排水量比它高出2.8万吨的伊丽莎白女王级5日日均出动率也只有84架次,还不能运作固定翼预警机。
“戴高乐”号对隐身性能非常重视,舰岛的造型相当前卫,各个立面均采用大面积平板外倾设计,下小上大以缩小甲板面积,表面非常整洁,尽量减少凸出物。在较窄的基座上方布置了宽阔的舰桥,双层舷窗覆盖了整个面向飞行甲板的左侧,后部航空指挥所的大型落地窗贯通两层,视野非常开阔。
主桅采用全封闭结构,正面狭窄、侧面粗壮,顶部的大型平台上安装了紫菀舰空导弹配套的“阿拉贝尔”机械旋转无源相控阵照射雷达天线罩,后伸的桁架上是DRBV 15C低空搜索雷达。主桅后方底座上的DRBJ 11 B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已经被泰雷兹荷兰分公司研制的SMART-S Mk2无源相控阵雷达代替,体积大为减小。
另辟蹊径的轻型航母舰岛
作为航母发明国的英国在1979年“皇家方舟”号退役之后就丧失了大甲板航母,仅仅依靠三艘采用滑跃起飞、垂直降落的无敌级轻型航母勉强维持皇家海军的尊严。无敌级满载排水量2.2万吨,在1982年马岛战争之前按照北约分工其主要任务是在北大西洋猎杀苏联潜艇,航空大队的主力是9架海王反潜直升机,4-5架海鹞战斗机的作用是侦察和辅助舰队防空,拦截偶尔出现在舰队周围的苏联海上巡逻机。它是以全通甲板指挥巡洋舰的名义申请建造的,以迷惑刚刚取消了CVA-01大型航母的工党议员们,这一点和苏联的基辅级不谋而合。
> 1983年5月29日,从马岛返航的“卓越”号在大西洋上偶遇从塞瓦斯托波尔调往摩尔曼斯克出任北方舰队旗舰的“新罗西斯克”号,这是冷战中东西方航母极为罕见的一次近距离接触
无敌级是现代化轻型航母的先驱,开创性地采用直通飞行甲板加滑跃跳板,搭载短距起飞/垂直降落舰载机,并以燃气轮机作为航母动力,首次将搭载固定翼喷气式舰载机的航母排水量降到2万吨级。因为早期海鹞战斗机的空战能力较弱,在1993年配备AIM-120导弹的海鹞FA2入役之前仅能发射“响尾蛇”近程格斗导弹,无敌级配备了当时英国海军标准的“海标枪”中程舰空导弹,射程达到74公里。
> “卓越”号发射“海标枪”
无敌级拥有航母中最长的舰岛,长度达到惊人的91米(其飞行甲板长度仅有170米),是尼米兹级最后一艘“布什”号的近3倍。因为4台罗罗“奥林帕斯”TM3B燃气轮机成对布置在前后机舱内,为了容纳两组尺寸巨大的烟囱进/排气道,再加上前后端为“海标枪”导弹配套的909型火控雷达,不得不将舰岛拉长,几乎可以看作把82型驱逐舰的上层建筑放在了飞行甲板右侧上。
舰岛的基座宽度非常窄,下层是舰队司令舰桥(海军上将舰桥),它的前向视野完全被909型火控雷达的天线罩挡住了。上层是加宽了近一倍的航海舰桥,航空舰桥则设置在航海舰桥的左侧,可以俯视整个飞行甲板。
> 1993年的“无敌”号和“克莱蒙梭”号
虽然无敌级没有配备斜角甲板和阻拦索,海鹞战斗机只能垂直降落,它仍然安装了一套菲涅尔透镜光学着舰系统,安装位置就在航空舰桥后下方,帮助飞行员了解和舰岛、甲板的相对位置,通过灯光信号指挥飞机着舰。
如果不是在马岛战争中大放异彩,实力有限的无敌级将会默默无闻。事实上英国政府在1981年发表的国防白皮书中已经计划削减航母舰队规模,将刚服役一年的“无敌”号列为多余物资,准备出售给澳大利亚。
马岛战争令皇家海军意识到航母的重要意义,无敌级得以保留。在90年代“海标枪”导弹被拆除以扩大舰艏的飞行甲板空间,2座909型雷达也相应移除,载机量从14架增加到22架。前2舰的滑跃跳板角度从7°增加到“皇家方舟”号的12°,令鹞式可以携带更大的载荷起飞。
经过不断升级,三舰的舰岛后部呈现出不同形态。“无敌”号的变化最小,在后烟囱之后增加了3座卫通天线;“卓越”号安装了一座T字形金属第三桅杆,高度超过后烟囱;“皇家方舟”号则于2006年秋在此位置安装了一具复合材料制成的八面体ATM先进技术桅杆,类似美国斯普鲁恩斯级“雷德福”号曾经测试过的AEM/S先进封闭桅杆(为六面体),以提高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和隐身性,这是综合桅杆在皇家海军的首次实际运用
> 2005年退役前的“无敌”号
> 2009年的“卓越”号,该舰于2011年改作直升机航母直到2014年退役
> 2010年的“皇家方舟”号,一年后退役
随着无敌级的成功,各国海军装备航母的门槛被极大地降低,西班牙、意大利、日本甚至泰国都装备了轻型航母,它们的布局大同小异,都采用GE LM2500系列燃气轮机为动力,舰岛也保留了各自海军的传统风格。
> 2013年1月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号航母退役前的最后一次巡航,右侧陪伴的是接替它的“胡安·卡洛斯一世”号战略投送舰。两者均只配备2台LM2500+燃气轮机,但“胡安·卡洛斯一世”号是按两栖攻击舰构型设计的,设有巨大的坞舱,舰内空间紧张,必须加大舰岛以容纳航空和两栖作业的指挥控制设施。
> 两代意大利海军旗舰“加富尔”号(前)和“加里波第”号(后),满载排水量相差一倍,前者的前、后桅结构和新锐的地平线级驱逐舰(右上角)相同,后者的舰岛则能看出90年代杜兰德·德拉佩尼级驱逐舰的身影
> 2015年11月23日参加16年度演习美日航母,从近到远分别是“里根”号、“出云”号和日向级“伊势”号。日本轻型航母被称为直升机驱逐舰,均采用4台LM2500燃气轮机,双烟囱,舰岛相当长,配备4面FCS-3相控阵雷达,和新一代日本通用护卫舰的上层建筑风格一致(参见暗渡陈仓,日本航母发展史(下))。
引领时代的双舰岛航母
上世纪90年代末期,英国皇家海军开始为无敌级寻求后续替代航母,1999年启动CVF未来航母计划,经过长达6年的设计、论证和筛选,直到2005年底才开始详细设计。新航母一直在常规起降还是短垂起降构型之间犹豫不决,2002年干脆决定采用可变构型,服役时安装滑跃跳板,未来如有需要可以改装为弹射起飞/阻拦着舰方式。

> 以女王级为蓝本开发的法国PA2航母就采用了弹射起飞/阻拦降落构型
伊丽莎白女王级在所有二战后建成的大中型航母中是最标新立异的一型,采用了很多开创性的设计,在传统的美、俄、法式航母之外走出了一条新路。它采用IFEP综合全电推进系统,这是大型航母上首次采用燃气轮机,也是首次采用全电推进系统。2台罗罗MT30燃气轮机和4台瓦锡兰涡轮增压柴油发电机分为2组前后布置,每组1台燃机和2台柴油机共用一套进/排气系统和烟囱。
要容纳2组排烟系统,传统的单一舰岛不可避免地将变得十分巨大。BAE系统公司别出心裁地将舰岛一分为二,两个舰岛的位置就在相应主机舱的正上方,可以将烟道长度压缩到最短,女王级双舰岛的总长度也只有“无敌”级的2/3

这一的布局还有很多其它好处:
  • 前舰岛的航海舰桥和后舰岛的航空管制中心分置,各司其职,互不干扰。而且两个舰岛各自位于最优化的位置,航海舰桥得到良好的前向视野,航空管制中心则位于中部便于观察整个飞行甲板,监控起飞和近进、着舰作业。
  • 前舰岛上的远程对空监视雷达和后舰岛上的中程搜索雷达以及各类通信、电子战天线拉开了安装距离,具有更好的电磁兼容性。
  • 增大了飞行甲板面积,在两个舰岛之间布置了前升降机和2个停机位。
  • 缩小舰岛总体积可以减弱在飞行甲板上空造成的湍流,有利于飞机起降作业。
  • 提高了生存能力,即使一个舰岛遭到战损另一个舰岛还能提供备份,保留基本的操舰、航行能力,系统冗余度高。
女王级的前舰岛安装有航海、导航、远程探测和警戒、编队通信设备,后舰岛安装有航空指挥、舰机通信、电子对抗等设备,主桅可放倒以便通过福斯大桥。舰岛外形科幻,基座外倾以缩小底部截面积,提高舰岛内部容积,舰桥之上的部分内倾呈金字塔状增强隐身能力,优化空气流场。
前后两个舰岛面对飞行甲板一侧设立了军舰上非常罕见的巨型舷窗,尤其是突出的航空管制中心,舷窗高达3米,拥有290°的视野,该玻璃能够抵御直升机旋翼的扫掠。舰岛上还设置了大型电子信息板和指挥红绿灯,向机组和飞行甲板作业人员提供甲板状态信息,提高效率。
> 航空舰桥内部
女王级的自动化程度很高,6万吨级的航母舰员只有679人,舰载机上舰后加上航空作业人员也只有1600人,远远少于美国超级航母的6000人和“戴高乐”号的1950人。
> 航海舰桥内景
继女王级之后,双舰岛配置在常规动力航母中风靡一时,意大利的“第里雅斯特”号两栖攻击舰、韩国的LPX-II航母以及中国在建的076型都采用了这种设计。
> 和“加富尔”号并驾齐驱的“的里雅斯特级”号,满载排水量3.8万吨,比前者大8千吨。虽然“的里雅斯特级”号是两攻,但它在“加富尔”号维修升级时将承担意大利海军的航空作战任务。
> “的里雅斯特级”号的舰岛非常高大,其顶部的莱奥纳多双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安装方式和日本军舰相似,不过目前只安装了X波段“星火”雷达
> 后舰岛前端的顶部安装了综合通信桅杆,右舷安装了一部吊车
> 韩国LPX-II航母设想图,双舰岛之间布置了舷侧飞机升降机,舰岛可以看作是女王级和“的里雅斯特级”号的混合体
航母作为海军最具威慑力和作战能力的舰种还在不断发展之中,未来航母的舰岛也会变得更加科幻,例如法国设计中的PANG核动力航母。中国航母的舰岛之前文章里已经详细介绍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参见“国产航母”。

相关文章:
航母舰岛发展史(上)
航母舰岛发展史(中)
落日余晖中的女王级(1)- 设计变迁
落日余晖中的女王级(2)- 建造过程
落日余晖中的女王级(3)- 设计特点
落日余晖中的女王级(4)- 航母战斗群
PANG - 独具特色的法国下一代航母
暗渡陈仓,日本航母发展史(上)
暗渡陈仓,日本航母发展史(下)
解读韩国新航母
天竺方舟 - 印度航母发展史(上)
天竺方舟 - 印度航母发展史(下)


帮朋友打个军事书籍的广告,正好有读者催我写一写美军特战指挥链。
5本套装,全彩铜版纸,2000页,2000+图片,下单送周边。



大鱼鉴水
大鱼鉴水,坚持原创的军事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