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兵器知识》系列约稿的第二篇,刊登在九月号上,又补充了不少图片和文字。
冷战早期的航母现代化改装
【 美国埃塞克斯级和中途岛级 】
二战结束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经历了大裁军,技术装备烧钱最凶的海军受到的冲击最大。整整十年时间内,除了潜艇和少量二战中未完成的舰艇外,美国海军没有建造一艘新式大型水面主战舰只,直到1955年才下水了新一代福莱斯特级超级航母。在此之前美国海军只能对设计于二战期间的2型25艘大型舰队航母进行现代化改装以满足舰载机喷气化的要求。
14艘埃塞克斯级先后进行了SCB-27和SCB-125两项升级计划,7艘保留液压弹射器的航母只能降级当作反潜航母使用,7艘安装蒸汽弹射器的航母能够搭载F-8、A-7等第二代喷气式舰载机,在之后的冷战和越战中作为攻击航母活跃在一线(参见美国海军舰艇的升级改装(上)50-70年代,老树开新花)。
两者的舰岛都被彻底重建,拆除所有炮座,高度增加,长度缩短,宽度也变窄,节省了大量飞行甲板空间。烟道向后折,烟囱倾斜设置,用大型单脚雷达/通信桅杆替换了原来的三脚桅,增设了众多雷达和通信设备,现代化程度大为提高。
> 埃塞克斯级舰岛改造前后对比
> 现代化改装后的新“列克星敦”号舰岛
为了更好地保护飞行员,3个飞行中队准备室从机库顶部的走廊甲板下移到机库装甲甲板之下,在右舷舰内增设一部大型人员升降机运送飞行员上飞行甲板。
> 1943年刚入役的新“约克城”号
> 1972年部署到越南的“奥里斯坎尼”号
3艘中途岛级在服役期间飞行甲板布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但舰岛的初始设计已经非常精练,宽度很窄,长度也只是略大于烟囱的2倍,因此多年来一直没什么变化,只是不断增强主桅以安装越来越多的雷达和通信设备。“罗斯福”号和“珊瑚海”号在1956年-1959年执行SCB-110升级计划时将原来的三脚桅改为一根粗壮的圆锥形单脚桅,在舰岛后部增设了航空舰桥。
> 1949年4月一架P2V采用火箭助推从“中途岛”号短距起飞,此时它还处于入役状态,舰桥带有二战战列舰的影子
> 1956年完成现代化改装的“罗斯福”号舰岛,烟囱左后侧增加了航空舰桥
“中途岛”号则一直保留了较细的三脚桅,直到1980年的改装时才在舰岛后方增设了一个大型雷达塔架用于安装SPS-48C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形式和小鹰级相同,不过“中途岛”号在舰岛和塔架间架设了一座连廊,令舰岛延长了约1/3,这是和另两艘姐妹舰外观上最大的区别。
> 1980年7月被一艘巴拿马货轮撞伤左舷的“中途岛”号
【 英国“胜利”号、“竞技神”号和鹰级 】
二战后英国国力衰退无力设计新型航母,只能通过续建二战期间未完工的航母并改装旧航母以维持日不落帝国的最后一丝尊严。4艘光辉级舰队航母中只有舰况最好、战功最大的3号舰“胜利”号在1950年到1958年间进行了彻底的现代化改装,几乎完全重建,舰体加长加宽加深,更换了全套动力系统,铺设斜角甲板,安装了蒸汽弹射器,满载排水量从2.86万吨增加到3.55万吨。
“胜利”号的舰岛前后沿由二战时期的圆弧型修改为战列舰桥楼式的多边形,在舰桥顶部安装了重达31吨的984型三坐标雷达,配备第一代数据链、CDS综合显示系统和机电计算机,主桅从烟囱前移到了烟囱后的大型支座上,由三脚桅改为更坚固的桁架结构,取消了舰岛前的高射炮座,扩大了甲板面积。
> 1941年10月28日航行在斯卡帕湾的“胜利”号
> 1959年现代化改装后的“胜利”号
4艘最新的半人马座级轻型舰队航母中只有工期被拖延的“竞技神”号接受了全面的现代化改装,配备了和“胜利”号相同的雷达系统,舰桥结构也基本一致,具备新型喷气式舰载机的运作能力。它的吨位和舰岛尺寸最小,顶着硕大的984型雷达显得头重脚轻。其余3艘和其它更为老旧的航母一样因为舰体结构和预算限制都只进行了有限的升级,除了大量出售给盟国海军,还有一部分在50年代末改装为直升机攻击舰。
> 1963年美国海军的F-4B在“竞技神”号上进行触舰复飞测试,但最终证明该舰舰体过小无法运作鬼怪式。“竞技神”号的舰岛和“胜利”号基本相同,庞大的984型雷达几乎有舰岛的1/4大。
1971年到1973年间,“竞技神”号被改装为“突击队航母”,拆除了蒸汽弹射器、阻拦索和984型雷达,向后加长了舰岛,携带20架海王直升机用于两栖战,承担类似于美国两栖攻击舰的角色。1976年改作反潜航母,1980年再次改造安装了12°滑跃跳板以搭载海鹞战斗机,并在服役末期作为皇家海军旗舰和当时最大的战舰参加了马岛海战,立下汗马功劳。
> 马岛海战中的“竞技神”号,拆除984型雷达后舰岛显得比较匀称,右侧是“大刀”号护卫舰。
到60年代末皇家海军只剩下1艘轻型的“竞技神”号和2艘中型的鹰级舰队航母,其中1955年才入役的“皇家方舟”号是世界上第一艘服役时就配备弹射器、斜角甲板和光学助降镜的航母,其舰岛在服役生涯中改变不大,仍然维持了复古的圆弧形外型,在有限的升级中增长了航空舰桥的外飘部分,在烟囱后增加了一具大型四脚桅。
> 50年代末服役初期的“皇家方舟”号
> 1977年高速航行的“皇家方舟”号
姐妹舰“鹰”号受预算限制没有进行更彻底的改造,例如没有安装水冷式挡焰板,也没有配备“皇家方舟”号上的美式航母进近系统,无法搭载F-4K舰载机,只能使用老旧的海妖舰载战斗机。但它重建了舰桥,像“胜利”号一样改圆弧形为多边形,安装了升级版984型雷达,处理能力是“胜利”号、“竞技神”号上早期版本的2倍,对空探测和航空管制能力超过“皇家方舟”号。
> 1946年6月3日驶入直布罗陀的“鹰”号,舰岛和“皇家方舟”号早期相同,但没有斜角甲板
> 1965年高速航行的“鹰”号
> 70年代“皇家方舟”号(后)在普利茅斯港外驶过已经封存的“鹰”号(前),舰岛的差异一目了然。
美国超级航母时代
【 福莱斯特级 】
1955年入役的“福莱斯特”号是世界上第一艘满载排水量超过8万吨的超级航母,也是第一艘专门为喷气式舰载机设计的航母,在建造过程中其设计经过多次调整。最初它的整体布局和1949年被取消的合众国级非常相似,采用全平飞行甲板设计以搭载32吨级的A3D重型攻击机(合众国级则是45吨级的大型舰载轰炸机);左右舷斜角甲板仅用于弹射战斗机,直通的阻拦降落跑道位于中线上;不设常规固定式舰岛,在右舷前部安装了一个尺寸非常小的可升降小舰岛,飞机起降作业期间将下降到飞行甲板以下。
> 1948年的“合众国”号(CVA-58)设计概念图,圆筒状可升降舰岛的尺寸比127毫米炮塔还小
> 1951年的CVB-59设计概念图,和舷侧炮塔相比升降舰岛的尺寸放大了不少
舰岛过小将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布置烟道和烟囱,二是如何布置大型对空搜索雷达。当时的解决方案是在两舷设置水平伸出很长再向上拐的烟囱,另建造一艘伴随航母的指挥舰,搭载大型雷达和特混舰队司令部,或者完全依靠舰载预警机提供预警。美国海军评估后认为这样的配置将无法安全地独立作战,必须和常规的舰队航母编组才能胜任轰炸机航母的角色;舰艉的升降机也经过“西蒂斯湾”号护航航母的测试被判定不实用。
> 1951年的另一个方案,舰岛改为固定式且高出飞行甲板,其后树立了一根主桅,两舷各有3座可放倒烟囱
下图是“福莱斯特”号签订建造合同时的图纸,除了小舰岛外两舷的塔康天线、辅助飞行控制天线、测向天线、气象天线、SPN-8/SPN-6进近管制雷达平台等设备都采用了类似潜艇潜望镜的升降设计,整个飞行甲板之上只有远远伸出舷外的8根烟囱。
“福莱斯特”号在建造过程中吸取了大量朝鲜战争航母运作的经验教训,海军对航母作战的需求从少量重型轰炸机的战略打击转变为多机种混合大编队的战术打击,核武器的小型化也令战斗机大小的舰载机具备了核攻击能力。为此航母总体设计进行了巨大的调整,机库高度从5.8米增加到7.6米以容纳6.7米高的A3D,飞行甲板加宽了很多以维持重心抬高后的稳性,整体尺度扩大了25%。
1950年到1951年间,英国皇家海军上校坎贝尔开发了斜角甲板,1953年美国海军造舰局引进该技术,海军作战部长费切特勒上将决定已经签订合同的前三艘福莱斯特级都将更改设计采用斜角甲板和固定舰岛,这导致了该级舰的第34次设计更改。
新设计中的舰岛设置在右舷中部,三部飞机升降机采用1前2后的配置。舰岛长33米,基部仅宽5.2米,高七层,结构非常紧凑。舰岛拥有前部的双层舰桥:上层是航海舰桥,下层是旗舰舰桥,舰岛顶部还有一个露天指挥舰桥,后部设有航空舰桥。舰岛集成了8孔烟囱,顶部安装了中途岛级那样的后倾风帽,前2舰的烟囱在80年代改装时增加了高度,改为小鹰级那样的平顶。
> 1989年的“福莱斯特”号舰岛特写
> 1993年的“独立”号,烟囱没有更改。后3舰舰桥顶部SPS-48C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的圆筒形基座比“福莱斯特”号的更高大更靠前,提高了整个舰岛的高度。
福莱斯特级的单脚主桅偏置在舰岛左侧,向下一直延伸到甲板。这是因为同型4舰中的2号舰和4号舰确定在纽约海军造船厂建造,而主桅的高度比进出航道上的布鲁克林大桥桥底净空还要高出18.3米,为此在主桅底部安装了铰链,通过大桥时用钢索拉住向左放倒。前2舰的后桅尺寸较小且电子设备较少,2号舰“萨拉托加”号的后桅舾装完成后在船厂拆除,通过大桥后再重新安装,后两舰则取消了后桅。
> 1959年4号舰“独立”号放下主桅通过布鲁克林大桥的情景
1954年12月下水时,“福莱斯特”号的舰岛相当靠内,在右侧留有很宽的通道用于甲板前后方的飞机调度,舰岛基座左沿甚至超过了右舷升降机的内沿。舾装过程中舰岛被整体右移紧贴右舷,取消了外侧通道,扩大了飞行甲板中部的三角形停机区域。后续3舰在建造时就采纳了新的舰岛位置。
> 下水时的“福莱斯特”号
作为初代超级航母,福莱斯特级在设计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升降机的配置不尽合理,左舷升降机位于斜角甲板着舰跑道顶端,飞机着舰过程中完全无法使用,如果出现故障或战损不处于甲板平面时也阻碍了弹射起飞和阻拦着舰作业,这些因为在开工后仓促修改总体设计导致的缺陷在下一级小鹰级中得到了改进。
> 海试时的“福莱斯特”号
【 小鹰级 】
小鹰级的设计代号为SCB-127计划,又细分为127A(“小鹰”号和“星座”号)、127B(“美国”号)、127C(“肯尼迪”号)三个子型号。它和福莱斯特级的尺度基本相同,主要改进了飞行甲板和飞机升降机的布局,飞行甲板加宽了多达13米,左舷升降机后移到舰艉避开了着舰跑道和弹射器,右舷升降机采用前2后1的方式,令飞机的甲板调度更合理。小鹰级前三艘在设计时配备了小猎犬舰空导弹和配套的雷达设备,导致系统相当庞杂。
头两舰的舰岛和福莱斯特级基本相同,也是前部双层舰桥,后部单层航空舰桥,其下还布置了半圆形的ILARTS电视监视系统工作站,福莱斯特级后期改装时也在相同位置加装这个工作站。对空搜索雷达和中途岛级后期改装一样设在舰岛后一座独立的塔架上,和舰岛顶部密密麻麻的电子设备拉开距离,改善了电磁兼容性。
> 2007年8月的“小鹰”号
> 1980年的“星座”号
小鹰级的主桅结构和福莱斯特级一致,采用偏置可放倒设计。但实际上同级4舰中只有2号舰“星座”号是在纽约海军造船厂建造的,需要放倒主桅通过布鲁克林大桥,它也是最后一艘非纽波特纽斯建造的美国航母。“小鹰”号则在费城对岸新泽西州的私营纽约造船厂建造。“星座”号在建造和服役过程中共发生过3次火灾,赢得了“Hot Connie - 火热康妮”的花名,但这不妨碍它成为越战中获奖最多的美国航母。
> 1962年“星座”号放倒主桅通过布鲁克林大桥
最初小鹰级只规划了2艘,之后就进入核航母时代,将分2个批次采购6艘企业级核动力航母。但是“企业”号(CVAN-65)在建造初期就严重超支,一飞冲天的造价令财大气粗的美国海军也难以承受,第一批次3艘中的后2艘被取消。后续的CV-66被重新划归常规动力的小鹰级,也就是“美国”号。它采用SCB-127B构型,是二战后建造的美国航母中唯一安装有舰艏声呐的一艘,为此取消了左舷的主锚,将其移到了舰艉。但在服役过程中被证明航母配备声纳并不实用,因此AN/SQS-23声呐于1982年被拆除(14艘现代化的埃塞克斯级中有8艘安装了同型声呐)。
> “肯尼迪”号声呐罩
“美国”号的舰岛设计也有更改,取消了后部全宽的航空舰桥,在航海舰桥之上增加了一层作为航空舰桥。烟囱的尺寸缩小了近一半,截面从长方形变成了正方形,舰岛侧面投影进一步缩小。
> 1968年越战中的“美国”号,烟囱前部两侧圆形支柱上是制导“小猎犬”导弹的AN/SQS-23照射雷达
4号舰CV-67“肯尼迪”号的订购时间比首舰“小鹰”号晚了整整8年半,在吸取了小鹰级前3艘以及“企业”号的建造和服役经验后进行了大量改进,并为尼米兹级验证了许多新技术。因此SCB-127C计划往往被看作是独立的肯尼迪级,并被公认为美国最先进的常规动力航母。其最大的改进是飞行甲板的布局,比小鹰级缩短了5.2米,加大了斜角甲板末端和舰艏甲板的夹角,优化了舰体结构重量分布,提高了稳性。和“美国”号一样预留了声呐安装空间,但没有实装。
“肯尼迪”号的舰岛继承了“美国”号的设计,不过更改了烟囱的构型,恢复长方型截面并向右舷倾斜,成为美国常规航母中独树一帜的形态。倾斜烟囱可以将高温废气进一步推离舰体,以减少对飞行甲板流场的干扰。
> 2007年2月在梅波特基地的“肯尼迪”号
有趣的是从6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美国的常规动力航母都将舰岛下半部的左侧甚至前、左、后三面涂成黑色,连主桅也涂黑了,只有右侧保留了标准的海军灰涂装。2000年后又全部恢复为海军灰,同期的核动力航母则没有黑色涂装。美国官方没有解释过这种涂装变化的原因,除了航母间便于识别外还可能是因为黑色耐脏,或者减少舰岛的光线反射对舰载机甲板运作尤其是着舰的影响。
> 1985年鼎盛时期的美国航母舰队,诺福克海军基地从远到近依次停泊着舷号连号的“美国”号、“肯尼迪”号、“尼米兹”号和“艾森豪威尔”号,“肯尼迪”号舰岛左侧涂黑,“艾森豪威尔”号同侧则没有。
【 “企业”号 】
作为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是无与伦比的,它安装了空前绝后的8座A2W反应堆和4具船舵,342米的长度令它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舰,它还是世界上第一艘配备相控阵雷达的航母。“企业”号继承了小鹰级的飞行甲板布局,升降机位置相同,舰岛位于右舷靠后的位置。
> 1961年海试时的“企业”号
当时美国海军的发展计划是组建全核舰队,为“企业”号配套建造了“长滩”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两者都具有浓厚的试验性质,同时配备了世界上第一套实用化舰载相控阵雷达 - 休斯公司研制的SCANFAR系统。大量采用真空管的初代相控阵雷达体积和重量都很惊人,系统全重近180吨,安装在正方体盒式上层建筑上,外部是四面阵,内部是水冷系统和机房,这也造就了“企业”号和“长滩”号与众不同的外观。
> 1963年的“企业”号与“长滩”号
采用核动力后无需考虑烟道和烟囱的布局,“企业”号拥有世界航母中绝无仅有的正方形舰岛,缩小的基座之上就是庞大的雷达舱,面积较大、横向布置的是AN/SPS-32二维对空监视雷达,凸出纵向布置的是AN/SPS-33三坐标精确跟踪雷达。因为成本过高取消了计划中的小猎犬舰空导弹系统,”企业“号没有安装照射雷达。相控阵雷达之上是2层全宽舰桥,航空舰桥位于舰岛顶部左侧,舰岛顶部中央是一个巨大的圆锥体,上面安装了由6圈AA-8200偶极天线组成的电子战系统。圆锥体顶部是一具较矮的主桅,用于安装导航、气象、通信系统。
> 1963年的“企业”号舰岛
SCANFAR系统技术先进但可靠性不高、维护困难,实际上服役以来从未达到完整作战能力。庞大、昂贵、耗电量高的缺点令后续的航母和水面舰艇再也没有装备。60年代末对其进行了现代化改装,用固态晶体管替换了真空管,相当程度上改善了系统可靠性并减重20吨。到80年代初两舰在改装中拆除了这套雷达,换装标准的SPS-48三坐标雷达。“企业”号一并拆除了舰岛顶部标志性的圆锥体电子战系统,换装了一根相当粗大的主桅。
> 2012年在诺福克的“企业”号
【 尼米兹级 】
经过二战后3级9艘超级航母的发展,尼米兹级已经相当成熟,它基本沿用了小鹰级的整体设计,可以看作是核动力版的“肯尼迪”号,当然细节上有很多改进。越战大规模的航母作战行动表明航母主要用途已经从二战时期的夺取制海权转向冷战时期的支援地面部队。攻击性的航母生存能力已经足够强大,需要提高的是持续作战能力。尼米兹级在60年代末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这一能力上的转变,它只采用2座A4W反应堆,拥有更多的航空燃料和弹药储存空间,分别比福莱斯特级多出了90%和50%。
> 1968年尼米兹级的想象图
尼米兹级的舰岛结构和“肯尼迪”号非常接近,因为没有烟囱长度缩短约1/3,高度增加了一层,舰桥在舰岛侧面的舷窗比小鹰级短很多,舰岛后也设置了独立的雷达塔架。
> 2008年“小鹰”号完成最后一次部署返回圣迭戈基地,背后是将接替它前沿部署到日本的“华盛顿”号
舰岛前部从上到下依次为航空舰桥、航海舰桥、航母打击群司令所在的旗舰舰桥和ILARTS电视监视系统工作站。上三层向后延伸的走廊被称作“秃鹫”走廊,供舰员或上舰参观人员在安全高度俯视整个飞行甲板的运作。
> “艾森豪威尔”号舰岛特写
舰岛一层设有飞行甲板控制室,里部有很多显控设备,正中间放置着著名的“Ouija board–显灵板”,这是一个按1:192比例制作的飞行甲板模型,上面摆放着等比例的飞机平面模型,舰上每一架飞机都有自己的模型,带有中队图案和飞机编号,并用一系列螺母、图钉等最简易、直观的辅助工具反映舰载机的位置、武器挂载、加油需求、维修需求等重要信息。
比如紫色六角螺帽说明该飞机正在加油,绿色图钉表示第一波次将首先起飞,黄色图钉表示第二波次,红色图钉则说明正处于紧急待命状态,橙色图钉表示需要机尾伸出舷外停放以进行发动机试车。白色圆盘表示直升机旋翼旋转的范围,透明红色碟子说明飞机暂时停放在升降机的边缘。但这些表示方法并不统一,每艘航母都有自己的使用习惯。
> 2005年3月16日,“杜鲁门”号ACHO乔治·夏普少校正在摆弄显灵板,可以看到第一波将起飞的是插绿图钉的1架直升机、2架E-2C“鹰眼”和6架F-18C,右边第2架200号F-18C正在进行发动机试车。
显灵板是从二战开始采用的,大概是目前航母上最古老最低科技的系统了。目前美国现役航母已经升级采用ADMACS - 航空数据管理和控制系统,对甲板作业进行实时数字化管理,不过所有航母上仍然保留了人工显灵板作为备份系统,同时也作为海军传统的一种传承。
尼米兹级共建造10艘,前3艘被非官方地称为“尼米兹”型,满载排水量9.65万吨。4号舰到8号舰有相当大的改进被称为“罗斯福”型,采用模块化建造,建造周期缩短了16个月,舰体两舷增设隔舱,机库和弹药库等重要部位三面增设64mm厚的凯夫拉装甲强化防御,反应堆燃料棒寿命增长到15年,飞行甲板前方的回收角被拆除,每艘新舰的满载排水量都在逐步增加,自“林肯”号开始超过10万吨大关。
最后2艘被称为“里根”型,采用的新型燃料棒工作寿命达到23年,全寿命期更换燃料棒的次数减半仅需一次,节省了换料大修的经费和数年的工期。“里根”号最大的变化是舰岛,首次采用3D数字模型设计,航海舰桥右侧向舷外延伸,扩大了瞭望、警戒的视野;舰岛尺寸缩小,位置进一步后移,把原来独立的雷达塔架整合在上层建筑上变为后桅,节省了甲板空间,降低了雷达反射面积,减轻了电磁干扰;更新了导航系统和通信系统,所有舷窗改为防弹玻璃;采用新型Mk-7 Mod4型阻拦系统,阻拦索从4根减少为3根,节省了内部空间和人力资源。
“布什”号作为从尼米兹级到福特级的过渡舰采用了更多新技术,包括改进的主桅、新型螺旋桨、新的下水道系统、动力系统在舰桥和主机舱实现全自动操作,并用“拉姆”近程导弹替代了“密集阵”近防系统。为了节省资金,“布什”号的主锚和锚链都取自退役的“独立”号。
【 福特级 】
尼米兹级的后继型福特级设计于后冷战时代的早期,当时美国海军一家独大,没有任何强敌能威胁到它的海上霸主地位。和同期开发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濒海战斗舰类似,福特级的设计思想也是基于当时的“由海到陆”战略,依靠堆砌的高科技碾压濒海地区海空力量相对弱小的对手。
> 设想中的美国海军21世纪舰队构成,从近到远分别是濒海战斗舰独立级、自由级、朱姆沃尔特级、伯克III和福特级,结果这5个型号中有3个半是废柴
当时想定的作战环境类似于海湾战争,攻击距离近而且目标数量庞大,为此福特级设定了超高的出动架次率。全舰的各项设计改进都围绕这一指标展开:减少一座升降机,采用先进的电磁弹射和电磁阻拦系统,安装性能更强的电磁弹药升降机,新一代A1B核反应堆增大了25%的功率,发电能力是尼米兹级的3倍。
福特级是美国海军在1965年完成尼米兹级后首次展开全新的航母设计,基本沿用尼米兹级的舰体结构,最大区别是全新的舰岛。它的位置后移了30米,更靠舰艉,在舰岛前留出足够的空间用于布置18个一站式综合保障区。每个保障区安装了电源和加油2个保障模块,可在同一区域内一次性完成加油、供电、通电检查、维修、挂弹等保障任务。随后舰载机即可启动发动机滑行到弹射待机区域准备下一次飞行作业,全过程都依靠飞机自身动力,无需牵引车。福特级的舰载机出动准备时间从尼米兹级的90分钟缩短到60分钟,这也是其12小时最大出动架次从120架提升到160架的主要推动力。
> 2020年“福特”号和“杜鲁门”号并肩航行在大西洋上,这也是两型航母首次联合行动
福特级的舰岛和任何过去的美国航母不同,它首次采用了有限的隐身设计,突出部位敷设雷达吸波材料,相比尼米兹级的舰岛尺寸缩小了2/5,是超级航母中尺寸最小的舰岛。增加了高度,舰岛后侧进行了切角处理,主桅粗壮了很多。舰桥分为4层,最上一层是航空舰桥,第二层是航海舰桥,第三层是旗舰舰桥,最下一层的功能没有明确的说明,可能还是用于观察、记录飞行甲板的状况,同时“秃鹫”走廊的长度缩短了近2/3。
首舰“福特”号配备了三面阵双波段相控阵雷达,下方大阵面的S波段SPY-4负责广域搜索,上方小阵面的X波段SPY-3负责低空补盲和目标照射。美国航母自身只负责点防御,没有配备远程舰空导弹,该系统造价高达4.8亿美元显得过于豪华。为降低造价,从2号舰新“肯尼迪”号开始用SPY-6(V)3有源相控阵雷达替代SPY-4,取消了SPY-3。主桅顶上的CBSP商用宽带卫通天线让出位置用于安装伯克3早期型上的SPQ-9B机械旋转双面阵X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另需配备MK73照射雷达为舰空导弹提供照射。这样修改后大幅降低了造价,低空补盲、快速反应能力和系统集成度、隐身性能都有所下降。
在2013年“福特”号下水时这个舰岛设计曾经引起惊叹:航母舰岛还能造得这么小,但仅仅10年后在高度集成化的中国新型航母舰桥面前它已经显得凌乱而落伍。美国唯一一家具备综合射频桅杆研发生产能力的供应商 - 格尔夫波特船厂及其下属的复合材料生产研究中心于2015年倒闭,在圣安东尼奥级第一批次之后美国海军舰艇就再也没安装过综合桅(之前也只有一艘斯普鲁恩斯级试验舰),耗资130亿美元的“福特”号也不例外,在世界海军强国中竟成了落后份子。下篇将介绍俄罗斯、欧洲各国的航母舰岛。
上篇:航母舰岛发展史(上)
恭祝大家中秋快乐!
欢迎加入《大鱼鉴水》,第一时间解读、探讨环球军事突发事件,分享解答军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