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渡陈仓,日本航母发展史(上)

文摘   军事   2024-03-25 14:58   加拿大  

日本海上自卫队第4护卫队群在2023年12月25日宣布“加贺”号直升机航母离开吴港造船厂开始海试,该舰的F-35B适配性改装已基本完成,日本距离重新装备固定翼舰载机“仅一步之遥”。本文上下两篇将回顾旧日本海军航母发展和战后为重新获得航母不懈努力的过程。

旧日本海军航母发展史

旧日本海军师从英国,对航母的认识和开发远早于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海军大国,早在1920年就引进英国航母造舰技术和操作经验,开工建造轻型航母“凤翔”号。英国皇家海军在此之前用现役军舰和邮轮改装过多艘航母,包括世界上第一艘全通式甲板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英国首艘按正规航母设计的“竞技神”号于1918年开工,但因为新技术验证和建造工期拖延到1924年初才服役,将世界上第一艘专门建造航母的宝座拱手让给了1922年底服役的“凤翔”号。

> 1922年在馆山冲进行全速测试的“凤翔”号

“凤翔”号满载排水量9646吨,最高航速25节,采用全通甲板设计,飞行甲板前端下倾5度帮助飞机加速离舰,右舷设有小型舰岛(这两项在试航中发现不用于1924年拆除),位于右舷的三个烟囱可以向舷外倾倒以避免影响飞机起降。竣工时可搭载6架战斗机、9架攻击舰和9架拆解状态的备用机,总载机量24架,已经具备现代航母的基本形态。

随后日本以战列巡洋舰和战列舰舰体分别改装了“赤城”号和“加贺”号两艘满载排水量超过3万吨的大型舰队航母。最初参照英国“暴怒”号航母的设计采用了3层3段式飞行甲板,顶层为降落甲板,中层起飞轻型机并安装有200毫米主炮,下层起飞重型机,令飞机起降作业分离,提高甲板使用效率。

> 1930年8月15日,“赤城”号和“长门”号战列舰停泊在横须贺港内

30年代舰载机从双翼发展到单翼,重量越来越大,起飞速度和滑跑距离不断增加,原有的飞行甲板设计已经无法满足新型飞机的操作要求。“加贺”号和“赤城”号在1934-1937年间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取消下两层甲板,扩建单一顶部飞行甲板,增大机库容积,采用向下弯曲的大型烟囱和小舰岛,甚至还预留了弹射器装设空间(“加贺”号在1941年曾短期装舰试验过弹射器,但因技术不成熟很快拆除)。完成改造后“加贺”号的满载排水量达到4.3万吨,载机量72架+18架备用机,“赤城”号为4.1万吨,载机量66架+25架备用机,与美国的2艘列克星敦级(满载排水量4.8万吨,载机量78架)并列当时的世界四大航母。

> 1936年改装竣工后的“加贺”号

30年代日本又陆续建造了“龙骧”号轻型航母、2艘苍龙级中型航母和2艘翔鹤级大型航母,改装了2艘翔凤级轻型航母,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共拥有10艘航母。尤其是3.2万吨级的“翔鹤”号和“瑞鹤”号,无论是载机数量、性能还是航速、装甲防护都达到很高的水准,是当时海军列强中性能最为优秀的航母之一。

横向对比,珍珠港事件时英美日三国各自拥有6艘中型以上的舰队航母,英国6艘均为中型(“鹰”号、2艘光荣级、“皇家方舟”号和2艘光辉级),美国是2艘大型(列克星敦级)4艘中型(3艘约克城级和“黄蜂”号),日本是4艘大型2艘中型。除了拥有零战和九七舰攻这两种性能占压倒优势的舰载机(同期英国的主力还是开敞式座舱的“剑鱼”双翼鱼雷机),更宝贵的是一大批在侵华战争及平时玩命训练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舰载机飞行员,远不是美国和英国初出茅庐的菜鸟可比,因此日本航母部队的实力在当时稳居世界第一。

> 偷袭珍珠港时“赤城”号甲板上准备起飞的第二攻击波零战A6M2机群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这支日本航母舰队横扫整个太平洋和印度洋,实战表现非常出色。偷袭珍珠港炸毁5艘美国战列舰(后修复3艘);在印度洋击沉了英国的“竞技神”号和2艘重巡,日机命中率达到惊人的88%;在珊瑚海海战中击沉了“列克星敦”号,重创“约克城”号,之后的所罗门群岛系列海战中又数次击伤“企业”号,击毁“大黄蜂”号,几乎令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无航母可用。

不过在各国的战争机器全速开动后,日本薄弱的造舰工业立即现出原形,二战期间总共只新建了4艘正规舰队航母,改装了11艘航母和2艘伊势级航空战列舰。真正投入实战的新建航母只有一艘满载排水量3.7万吨的“大凤”号而已,3艘云龙级在1944年下半年陆续完工但因为没有舰载机和飞行员而从未参战。千岁级、飞鹰级、大鹰级等改装航母载机量大多只有30架左右且航海性能不佳,几乎没有发挥出任何作用。

> “大凤”号采用装甲飞行甲板、全封闭舰艏和舰桥、烟囱一体化舰岛,是最具现代化气息的旧日本航母

最后一艘也是最著名的一艘改装航母就是大和级三号舰“信浓”号,满载排水量高达7.29万吨,在“小鹰”号服役前一直是世界上吨位最大的航母。但尚未完工第一次正式出航仅20小时就被美国“射水鱼”号潜艇击沉,创造了世界上最短命航母的纪录,也保持着被潜艇击沉最大吨位舰船的纪录

> 唯一一张存世的“信浓”号清晰照片,摄与1944年11月11日的海试期间

而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建成了17艘埃塞克斯级大型航母和9艘独立级轻型航母,共26艘正规舰队航母,另外还批量建造了124艘护航航母,多如过江之鲫。英国则建造了2艘仇级大型舰队航母和5艘轻型航母,改装及从美国获得了45艘护航航母。二战中日本海军曾经拥有过的25艘航母大部分被击沉,幸存的5艘也在战后被拆毁,旧日本航母舰队就此灰飞烟灭。

> 1944年12月8日,停泊在乌利希环礁中的美国海军第38特混舰队航母舰群

战后的初代航母梦

日本于1954年成立海上自卫队,按照和平宪法第九章的规定“专守防卫”,原则上不能装备航母、巡洋舰、核潜艇、弹道导弹等战略进攻性武器和海军陆战队,防卫预算必须保持最低限度并透明化。军舰命名和军衔都采用了和旧日本海军完全不同的命名方式:为了强调“自我防卫”的属性,护航驱逐舰以上大中型水面战舰一律称为“护卫舰”,但官方英文译名沿用“Destroyer”等称谓。而预算编列资料上的正式类别仍然是警备舰,比如直升机护卫舰的正式名称是“甲III型警备舰”,导弹护卫舰则是“甲IV型警备舰”。

通俗点说,海自军语里的“护卫舰”可以解释为“自卫舰”或者“自卫队的舰”,这和护卫舰队、护卫队群、护卫队的叫法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把万吨主力战舰称为护卫舰并不是为了故意往小里说掩人耳目,而是为了提醒军舰永远和它的名字一样仅仅是用于自卫。当然,这只是字面上的提醒,因为日本在战后始终没有放弃重新获得航母的努力,以便“保持海军发展的连续性”

>2019年4月28日下关公众开放日上的“金刚”号,舷梯上写着:護衛艦こんごう

1951年10月底,海自的前身海上警备队为接收美国提供的18艘护卫舰和50艘登陆艇而秘密成立了Y委员会,直接向内阁汇报。该委员会于1952年编制新日本海军重建计划时在《航空装备建设研究报告》中提出,美国海军额外提供4艘护航航母,每艘配备9架战斗机和3架轻型轰炸机,作为未来海上护航特遣部队的基础。时任美国海军远东舰队副参谋长的阿利·伯克少将(日后出任海军作战部长)也极力主张日本重建海军航空兵。

1953年3月,海上警备队组建了反潜扫讨群,设想租借一艘美国护航航母作为编队核心。同年9月,安保厅提交的《五年防卫计划草案》中明确指出海上警备队的核心兵力将包括护航航母。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办公室在1953年12月编写的《日本防卫力量》中表示海上警备队的发展目标是拥有4艘轻型航母和3艘防空巡洋舰,但当前不会向日本政府提出这一建议。1955年美国太平洋舰队航空兵司令特纳·乔伊中将编制的对日军事援助计划中也包含了3艘航母和3艘巡洋舰。

这期间自卫队高层在横须贺基地和访美时都参观了美国护航航母,其中一艘封存中的航母还被介绍为即将租借给日方。但是美日海军双方的所有这些努力最终都没有结果,1956年防卫厅内部审查海军发展计划的结论是“目前接受航母还为时过早”,因为当时日本的经济状况完全无法承受。

作为耗资昂贵的反潜航母计划替代方案,海自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仿效美国海军组建了由16架P2V-7大型反潜巡逻机、60架S2F-1中型舰载反潜巡逻机和20架HSS-1反潜直升机构成的三级航空反潜网络,分别负责远海巡逻、近海巡逻和重点海峡、水道、港口巡逻。这些反潜机都部署在陆上基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空反潜体系之一。

> 1966年飞行在小松市上空的HSS-1J反潜直升机

不过海自并没有放弃以反潜航母为基础建设海上反潜力量的构想。1957年第1训练分队前往美国本土接收S2F反潜机,他们在夏威夷登上埃塞克斯级“普林斯顿”号反潜航母,向圣地亚哥航渡期间利用舰上美国海军的S2F进行了实战操作训练。

1959年SH-3“海王”大型反潜直升机问世,航母反潜也发展出新的战术。在水面舰艇反潜圈的前方和两侧配置直升机,航空和水面配合可以提高对高速潜艇的捕获概率。按照这样的战术安排,一艘携带12架“海王”直升机和4-6架S-2反潜机的反潜航母加上4-6艘反潜护卫舰足以对付苏联的第一代核潜艇。

基于这样的作战理念,海自在1959年规划自行建造一艘直升机航母(CVH)。当时提出了两种构型,标准排水量2.3万吨级的CVH-A可混合搭载18架HSS-2(日本版“海王”)和6架S-2,能够应对苏联核潜艇。标准排水量1.1万吨级的CVH-B则是纯粹的直升机航母,搭载18架直升机,只能对付W级和F级一类的柴电潜艇。

海自更倾向于CVH-B构型,因为造价便宜,建造难度和维护要求也低。技术研究本部在当年8月完成了CVH-B的基本设计飞行甲板长155米,拥有3个直升机起降点和2部升降机。以它为核心的反潜扫讨群队还包括1艘防空驱逐舰、2艘通用护卫舰和3艘反潜护卫舰。当时世界上还没有这类完全操作直升机的反潜航母,美国海军对此计划全力支持。该舰造价预计为100亿日元,日方承担80.5%,美方承担19.5%;采购27架HSS-2直升机的费用也由双方分摊,日方47.8%,美方52.2%。

> CVH-B构型

防卫厅在1960年7月决定建造CVH-B,但该计划很快于1961年被取消,并未被列入第2次防卫力整备计划(1962-1966年)中。一方面当时正值“60年安保斗争”浪潮,日本政局动荡,连首相岸信介(安倍晋三的外公)都在那个集体辞职的前一天遭到袭击身受重伤;另一方面防卫厅内部也对CVH计划存在诸多疑虑,包括高昂的造价和直升机反潜的能力。

当时配备“鞑靼人”舰空导弹的海自第一艘导弹驱逐舰“天津风”号建造成本为98亿日元,虽然防空性能优秀,但造价过高导致之后整整十年日本都无力建造任何导弹驱逐舰。三菱重工按许可证生产的HSS-2要到1964年才入役,使用声呐浮标等反潜战术还未成型,反潜直升机每飞行75小时就要全面维护一次,而规划中的航母不具备这一等级的维护能力。

> 1965年6月22日前往美国长滩进行“鞑靼人”导弹装备资质测试的“天津风”号

另外,希望重返大洋的海自和一心专注防卫的防卫厅事务局矛盾重重,防卫厅认为海自队对CVH战斗群的作战效能评估过于乐观,需要重新计算搜索范围和出动次数,海自也没有大型补给舰提供远洋补给;最重要的是基于当时的国防资源分配原则,海自的任务是确保日本本土周边海域安全,不包括海外交通线。在这样的政治、经济、建军背景下根本不允许日本再拥有一艘航母,CVH计划无疾而终。

从八六舰队到八十舰队到八八舰队

【 榛名级直升机驱逐舰 】

到60年代中期,直升机助降系统和舰体减摇系统的出现令5千吨级的中型舰体也能操作“海王”一级大型直升机,西欧出现了意大利安德烈·多里亚级和法国“圣女贞德”号直升机巡洋舰。

> 安德烈·多里亚级直升机巡洋舰除了搭载4架直升机还具备相当强的防空能力,配备了40枚标准-2舰空导弹

> “圣女贞德”号则更加重视反舰能力,安装了6具“飞鱼”反舰导弹,搭载4架“超黄蜂”,战时可扩充到8架

日本防卫厅在1965年规划的第3次防卫力整备计划(1967-1971年)中运用军事运筹学计算出最适合海自的护卫编队构成:总共需要8艘驱逐舰,包括2艘各携带3架“海王”的直升机驱逐舰(DDH)、1艘防空驱逐舰(DDG)、1艘通用驱逐舰(DDA)和4艘反潜驱逐舰(DDK),即“八六护卫群”。根据计算,如果同时出动4架反潜直升机,3架使用吊放声呐通过三角测量定位、跟踪潜艇,第4架发动鱼雷攻击,将显著提高反潜作战效能。

建造2艘直升机驱逐舰的总成本将低于被替代的单艘反潜直升机母舰。为凸显这两舰的核心地位,还在战后首次重新启用旧海军战列巡洋舰和重巡洋舰命名规则所采用的山岳名,命名为“榛名”号和“比睿”号,均来自金刚级战列舰(建成时为战列巡洋舰)- 参见战列舰三国志 -“金刚”号(1)英伦血统)。

榛名级标准排水量4700吨,满载排水量达到6850吨,是当时海自吨位最大、外观最特殊的战舰。该级舰的舰桥、主桅、烟囱和机库全部集成在一个异常高大的方盒型上层建筑中,其后是占全舰长度1/3的大型直升机甲板,搭载3架HSS-2反潜直升机(日本引进生产的“海王”),安装了2套从加拿大引进的“熊肼”助降系统(全球第一个海外客户)和英国产减摇鳍,可以在高海况下安全进行起降作业,不过受长度限制只布置了一个起降点。

以反潜为首要任务的榛名级配备了国产OQS-3主/被动舰壳声纳和美制SQR-18被动式拖曳阵列声纳,一座8联装阿斯洛克反潜火箭发射装置和2座三联装68式轻型鱼雷发射管,构成远中近三层反潜搜索和打击能力,达到当时世界领先水平。

> “比睿”号直升机甲板,可以看到双机库和2条“熊肼”助降系统轨道,但只有一个起降点

2艘榛名级在1972年和1973年服役后编入新组建的第51护卫队,隶属第一护卫队群,构成海自第一个专职反潜护航编队。榛名级受舰体尺寸限制只能同时运作2架直升机,第3架处于旋翼折叠状态作为预备机,因此将2艘榛名级编入同一编队才刚好满足同时投入4架直升机作业的数量要求。

1977年“比睿”号和“天津风”号防空驱逐舰一起参加当年的环太平洋演习,“比睿”号率领联合反潜编队经过长时间搜索发现并“击沉”作为假想敌的美国攻击核潜艇,令美国海军刮目相看。

> 2007年11月16日,“比睿”号和美国海军伯克级“马斯廷”号在菲律宾海参加ANNUALEX19G演习,“比睿”号已经完成改装,配备了下一代“海鹰”直升机

【 白根级直升机驱逐舰 】

1970年,防卫厅在第4次防卫力整备计划(1972-1977年)中设想组建一个新的反潜扫讨群,和第二护卫队群各配备一艘标准排水量8700吨的直升机驱逐领舰(DLH)。考虑到今后可能引进海鹞垂直起降战斗机的需求,该级舰将采用全通飞行甲板和燃气轮机,配备6架直升机(可同时运作4架)和“鞑靼人”舰空导弹,集航空反潜和区域防空能力与一身,超过意大利新锐“维内托”号直升机巡洋舰的水平。2艘榛名级虽然同样搭载6架直升机,但单艘DLH的成本效益更高,更大的舰体也便于直升机操作。

> 安德烈·多里亚级的改进型“维内托”号,除了一座“小猎犬”舰空导弹发射装置还有8门奥托·梅莱拉76毫米炮,可搭载6架“海王”或9架贝尔212

不过当时正好碰上石油危机,自卫队经费紧张,修改设计后标准排水量降低到8300吨,取消了防空导弹。同时组建反潜扫讨群的计划也被放弃,建造数量相应削减为一艘。在海自和国家安保委员会秘书处协调时DLH计划遭到反对,认为当时“榛名级尚未积累任何作战经验,此时挑战DLH这样的全新战舰为时过早”,海自只好放弃DLH的建造。

取而代之的是2艘标准排水量5200吨的白根级直升机驱逐舰,它是榛名级的放大改进型,总体布局相似,舰体加长6米,舰桥结构从3层增加到4层,扩大了舰队指挥空间。升级了三坐标雷达、导航、声呐和反潜信息处理系统,尤其是配备了美制AN/SQR-18A拖曳被动声呐列阵和11号数据链,全舰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处理能力大幅提高。

主要武器系统基本相同,增加了1座8联装北约海麻雀导弹发射系统和2座密集阵近防炮,直升机也更新为配备磁探仪、电子战系统和声呐浮标的HSS-2B,榛名级后来也接受了同样的改装。两级舰外观上最大的区别是白根级拥有2座烟囱。

> 白根级2号舰“鞍马”号和满载排水量1万吨的爱宕级2号舰“足柄”号停靠在一起,两舰长度相差不大

2艘白根级于1980年和1981年入役,和2艘榛名级混合编组,令第一和第二护卫队群都达到“八舰六机”的标准。不过此时美日舰队正面临更大的压力,苏联海军从70年代开始大规模装备图-22M“逆火”轰炸机和巡航导弹核潜艇。苏联海军航空兵的基本作战模式是出动2个4机编队从多个方向同时发动饱和攻击,海自编队至少需要2艘配备2套舰空导弹系统的防空驱逐舰才能应对。而苏联潜射反舰巡航导弹的射程高达数百公里,水面舰艇反潜鞭长莫及,必须依靠反潜直升机。

经过计算,如果将原本的1艘通用驱逐舰(DDA)替换为第2艘防空驱逐舰(DDG),4艘没有直升机的反潜驱逐舰(DDK)替换为携带1架SH-2F“海妖”反潜直升机的通用驱逐舰(DD),组成“八舰十机”的编制,将大幅度提高防空和反潜作战能力。

但“八舰十机”有两个问题,一是通用驱逐舰无法进行SH-2F的高级维修,将依赖直升机驱逐舰,导致后者的维护压力过大;二是同时装备“海王”和“海妖”两种直升机运营成本太高,难以承受。

海自考虑统一采用“海王”单一机型,但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在4千吨级的通用驱逐舰上运作重型直升机的先例,安全性有很大顾虑。海自在满载排水量3千吨的“早濑”号扫雷母舰进行了测试,证明可以安全运作“海王”。

> 1987年8月17日,2艘初雪级通用驱逐舰在环球训练航行中访问英国,可以看到“海王”在“松雪”号的直升机平台上显得空间相当局促

海自重新进行运筹研究发现如果统一使用大型的“海王”直升机只需8架就足够了,除了2艘不带直升机的防空驱逐舰,另需1艘带3架直升机的直升机驱逐舰和5艘带1架直升机的通用驱逐舰,构成“八舰八机”的格局,这也非常符合旧日本海军八八舰队的传统,于是“新八八舰队”就此成型。

海自在7、80年代建造了3艘太刀风级和2艘旗风级防空驱逐舰,12艘初雪级和8艘朝雾级通用驱逐舰,到1995年金刚级2号舰“雾岛”号服役时终于完成了全部4支“八八舰队”的组建,成为当时世界上防空、反潜能力最均衡的水面舰艇力量。

> 这是一张曾经让中国海军和军迷羡慕不已的照片

日本和鹞式的渊源

1976年上任的海上幕僚长中村贞二提出连接东京和关岛、东京和巴士海峡的两条海上运输线(中村线),海自需要保卫这一范围内的海区,这就是“1千海里生命线”概念的来源。他在1977年的卸任演说中表示“海自不仅需要导弹防空,还需要垂直/短距起降飞机”。1986年防卫厅设立了防卫改革委员会,下设的西方防务研究所在研究海上防空效率问题时除了宙斯盾系统和预警机外也考虑了载机驱逐舰(DDV),其目的是用来拦截尚未发射反舰导弹的苏联轰炸机。

日本在60年代末“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刚研制成功时就对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970年8月海自训练舰队访问朴次茅斯,英国派出的一架“鹞”式GR.1在“香取”号训练舰上空进行了机动飞行演示,只是因为不能确定直升机甲板的强度而没有着舰,离开时还压低机头来了一个东方式的“鞠躬”。1971年皇家空军的“鹞”式GR.1前往日本参加了在小牧基地举行的第三届国际航空航天展,之后在岐阜基地向自卫队进行了展示。

虽然英国方面推销得非常卖力,但第一代“鹞”式作战能力有限,没有雷达也无法配备中距空空导弹或者反舰导弹,甚至不能超音速飞行,无法满足空自要求。不过一直渴望装备航母的海自对它热情不减,因为“鹞”式无需跑道或者弹射器/阻拦索,可以在驱逐舰大小的军舰上起降,它将扩大对空防御圈,在舰空导弹的射程外拦截敌机。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日本,向日方表示“作为海洋国家,英国知道日本必须有能力包围领土和决定生死存亡的海上航线”,再次呼吁日本引进“鹞”式。

1988年防卫厅和海自正式开始研究以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作为未来舰队防空装备,英国航宇和麦道同意将第二代“鹞”式送往日本评估,直升机驱逐舰经过改装加固飞行甲板、安装滑跃跳板后可以操作2-3架“鹞”II。海自高层的立场是“鹞”II速度和航程不足,如果海自装备必须进行改进,英国航宇和麦道表示愿意将日本的需求增添到“鹞”II改进型上,性能将超过美国海军陆战队自用的AV-8B。

> 海自涂装AV-B想象图

多年后的1995年,海自决定在第二年的中期防卫计划中引进AV-8B+改进型,从补给舰上起飞作为假想敌飞机供海自军舰进行近海防空训练,实则作为获得航母的垫脚石,该计划因内部反对没有实施。

2003年众议院安全委员会宣布在2003年中期防卫计划采购4架AV-8B和13架AV-8B+改进型,海自一份名为《海上防卫计划草案》的内部文件则希望购买36架。这一时期还有过一个搭载10架AV-8B+的全通甲板航空驱逐舰的规划。这些计划都因为政治原因最后被放弃,甚至连空自都对海自希望拥有航母和舰载机感到不满。2014年7月15日,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在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上表示拥有“洲际弹道导弹、远程战略轰炸机、攻击航空母舰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这种思维方式根本没有改变。”最终鹞式无缘东渡扶桑,日本装备垂直起降战斗机要等到F-35B的到来。

下篇将介绍日本的小平顶三部曲:大隅级两栖船坞运输舰、日向级和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以及出云级改装适配F-35B上舰的历程。

相关文章:

日本海自水面作战力量浅析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反潜和扫雷能力(上)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反潜和扫雷能力(下)

战列舰三国志 -“金刚”号(1)英伦血统

战列舰三国志 -“金刚”号(2)变形金刚

战列舰三国志 -“金刚”号(3)征战两洋

战列舰三国志 -“金刚”号(4)向覆灭转进(上)

战列舰三国志 -“金刚”号(5)向覆灭转进(中)

战列舰三国志 -“金刚”号(6)向覆灭转进(下)




欢迎加入每日更新的知识星球 - 《大鱼鉴水》,第一时间解读、探讨环球军事突发事件,分享解答军事知识。





大鱼鉴水
大鱼鉴水,坚持原创的军事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