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记日记:槐角(槐实,中药名)

乐活   2025-01-03 06:06   安徽  


古木苍苔坠几层,行人一望旅魂惊。寒烟落日千篁翠,残雨收云万壑清。栖鹤远松林际见,啼猿孤岛夜深听。西阳渡口人初散,渔艇遥遥入杳冥。——唐·刘沧《秋日望西阳》

槐角的中文学名:槐角 

槐的拉丁学名:Sophora japonica Linn. 

槐的植物学分类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蔷薇目——蔷薇亚目——豆科——蝶形花亚科——槐族——肉果亚族——肉果组 ——槐属——槐。

形态特征

槐(这里指国槐,而不是洋槐),为落叶乔木,高15-25米,胸径可达1米。树冠为圆球形或阔卵形,树皮粗糙,有不规则的纵裂,暗灰色,内皮为鲜黄色,有嗅味。

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膨大,叶轴有毛,小叶片为7-17,小叶柄有毛;托叶为镰刀状,小叶片为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先端具有细突尖,全缘,基部为圆形或宽楔形,上面为深绿色,平滑,下面为白绿色,伏生白毛,主脉显著,侧脉不明显。

顶生大型圆锥花序,花梗及小花梗均有毛;萼为钟形;花冠为蝶形,黄白色;雄蕊有10,离生或基部稍连合,花丝不等长;子房上位,筒状,有细长毛,花柱为弯曲。

荚果为圆柱形,无毛,绿色,肉质不开裂,下垂,果先端有细尖喙状物,种子间明显缢缩呈念珠状,有1-6个种子。种子为棕黑色,肾形。

生长环境

槐多生于温带,土层深厚、湿润、肥沃、排水良好,一般为中性及微酸性的砂质壤土中,常栽于街道两旁及庭院。槐喜干冷气候条件,具有喜光、喜肥、稍耐阴、耐旱、耐寒、抗风、抗病虫害、抗污染的特性。

适应性很强,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pH值为5-8,含盐量在0.4%以下生长良好。在北方, 3月下旬芽膨大;4月中旬芽开裂;4月下旬展叶;5月中旬生长盛期;6-7月吐蕾;7-8月花盛期;8-9月座果期;9-10月果熟期;10月落叶,形成越冬芽,进入休眠期。果实经冬不落,成熟过程中,荚果成节状脱落。槐栽植8-10年后,即可采收商品。

槐米:一般于6月下旬至7月中旬,花未开放时采摘。将整个花枝折下,及时曝晒,晒干后打下花蕾,除去枝梗及杂质,即为商品。如遇阴雨天,可炕干或烘干,烘时温度约40℃。

槐花:于7-8月花盛期采收。可将花打落,或收取自然落下的花,及时晒干,除去枝梗、泥沙等杂质。

槐角:9-11月果实成熟近干燥时,打落或摘下。过早不成熟,过晚则多胶质,不易干。以晒干为好,防止冻干,切忌翻动,否则变色。晒干后,除去枝梗及杂质,即可。

分布范围

槐在我国分布较广,南北各地普遍栽培,尤以黄土高原及华北平原最为常见。集中分布于河南、天津、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江苏、安徽、辽宁、甘肃。

主产于天津、北京市郊;河南上蔡、虞城、泌阳、清丰、罗山、洛宁、汤阴、南乐、淇县、密县;山东菏泽、启密、定陶、曹县;江苏泗阳、沭阳、泗洪、灌南;安徽固镇、庐江、宿县;陕西长武、丹凤、周至、麟游、彬县、户县;河北石家庄。

槐角药用部位:槐角为豆科植物槐的成熟果实。

槐角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肝、大肠经。

槐角功能与主治: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用于肠热便血,痔肿出血,肝热头痛,眩晕目赤。

槐角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或嫩角捣汁。外用:适量,水煎洗;或研末掺或油调敷。

槐角禁忌:脾胃虚寒、食少便溏及孕妇、低血压者慎服。

槐角功效与用途

槐角茶:甘醇可口,回味悠长,此茶有软化血管,降血压,降胆固醇,疏风热,润大肠,凉血通便之功效。心胸烦闷,目赤流泪,晕眩欲倒,痔疮出血者常饮此茶颇有益处。尤其对降三脂,预防和治疗痔疮有好的疗效。

清热,润肝,凉血,止血。治肠风泻血,痔血,崩漏,血淋,血痢,心胸烦闷,风眩欲倒,阴疮湿痒。清心、肺、脾、肝、大肠之火。

治心腹热痛。润肝养血。治疳,疔,血痢,崩血;其角中核子,补脑,杀虫。

槐角饮用方法:一般口杯放槐角8粒以上沸水冲泡,3分钟后即可饮用,可多次续水继饮,可以隔夜。

槐角采收加工:冬季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槐角炮制方法

槐角:取原药材,除去杂质。

槐角炭:取净槐角,置预热的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黄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蜜槐角:(炙槐角)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净槐角中拌匀,闷润,置预热的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外皮光亮、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净槐角,用炼蜜5kg。

炒槐角:取槐角,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

蒸槐角:取槐角,除去杂质,洗净略润,置笼或罐内,隔水加热,蒸至黑褐色为度,取出,干燥。

槐角储存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槐米、槐花、槐角多以麻袋包装,置干燥、阴凉、通风、避光处贮存。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65-75%。商品安全水分为9-14%。

该品吸湿性强,易发霉、泛油、虫蛀。槐角泛油色加深,种子团粘手,易碎散,具有糖样气味。

仓虫危害

槐米的仓虫有锯谷盗、大眼锯谷盗、印度谷螟、干果斑螟、缟螟(米黑虫)等;危害槐花的仓虫有黑毛皮、拟白腹皮蠢、锯谷盗、药材甲、印度谷螟、裸珠甲等。

危害槐角的仓虫有花斑皮蠹、土耳其扁谷盗、小圆甲、大眼新甲、烟草甲、小粉缟螟、干果斑螟、印度谷螟等。

储藏期间,应“先进先出,易变先出”,一般货垛不应过大,储藏期不应过长;定期检查,发现轻度霉迹、蛀虫分泌物,及时晾晒,也可以用小件密封,充氮(或充二氧化碳)养护。较多数量,用磷化铝或溴甲烷薰灭。

槐角相关物种:槐角同属槐属的物种:短蕊槐 、变种槐(原变种)、毛叶槐、宜昌槐、堇花槐 。槐角混淆品种:扁豆、野葛或甘藤〔P.thomsonii Benth.的花蕾〕与槐花外形相似,易混淆,应注意鉴别。

槐角药材性状:槐角呈连珠状,长1-6厘米,直径0.6-1厘米。表面为黄绿色或黄棕色,皱缩而粗糙,背缝线一侧呈黄色。质柔润、干燥,易在收缩处折断,断面为黄绿色,有粘性。种子有1-6粒,肾形,长约8毫米,表面光滑,棕黑色,一侧有灰白色圆形种脐;质坚硬,子叶有2,黄绿色。果肉气微,味苦,种子嚼之有豆腥气。

槐角规格标准

槐米:统货。以花蕾足状,花萼色绿而厚,全体为黄绿色,身干,无枝梗杂质;黑粒不超过3%,花不超过5%为佳。槐花:统货。以色黄白,整齐,身干,无枝梗杂质为佳。槐角:统货。以肥大,角长,黄绿色,充实饱满、整齐、身干、无杂为佳。

槐角药典标准2005年药典标准:来源:该品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成熟果实。

槐角鉴别:取该品,照[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试验,供试品色谱中应呈现与对照品保留时间相同的色谱峰。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 D)测定。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乙腈-0.07%磷酸溶液(12:20:6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0nm。理论板数按槐角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槐角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40μg的溶液,即得。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该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槐角苷(C21H20O10)不得少于4.0%。

槐角主要成分

黄酮及异黄酮类黄酮及异黄酮类化合物是槐角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已从槐角中分离出的异黄酮有染料木素、染料木苷、槐属苷、槐属双苷、染料木素-7、4-双葡萄糖苷、染料木素-7-二葡萄糖基鼠李糖苷和樱黄素-4′-葡萄糖苷等; 黄酮类化合物有山奈酚、山奈酚-3-O-鼠李糖基二葡萄糖苷 、山奈酚-3,7-O-二葡萄糖苷、槲皮素、芸香苷和槐属黄酮苷等。

2009 年,有两个新化合物山奈酚-3-O-β-吡喃葡萄糖基 -β-吡喃半乳糖苷-7-O-α-鼠李吡喃糖苷山奈酚-3-O-β-吡喃木糖基-α-吡喃鼠李糖基(1→3),-β-吡喃葡萄糖苷被发现,还有两个化合物山奈酚-3-O-β-吡喃葡萄糖基(1→2)-β-吡喃葡萄糖苷-7-O-α-鼠李吡喃糖苷山奈酚-3-O-β-吡喃葡萄糖基,-β-吡喃半乳糖苷-7-O-α-鼠李吡喃糖苷首次在槐属植物中发现,后者是成熟的槐树种子中一个主要的黄酮类化合物。

后来又从槐果皮中分离出槐角苷、槐属双苷、染料木苷及其苷元染料木素、芦丁、槐角黄酮苷及其苷元山柰酚以及 5,4-二羟基黄酮-3,7-二糖苷。 芸香苷的含量很高,幼果中达 46%。槐属苷含量为 1.5%~2.0%,槐属黄酮苷含量为 0.8%。

生物碱:槐角种子中含有多种生物碱, 如金雀花碱、 槐果宁碱、N-甲基金雀花碱、槐根碱、苦参碱、黎豆胺和白金雀儿碱等。三萜皂苷类已分得5个苷元为大豆皂醇B的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

氨基酸:槐角中含有多种氨基酸,主 要 有赖 氨 酸、天 冬 酰 胺、精氨酸、丝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脯氨酸、色氨酸、撷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谷氨酸和苏氨酸等游离氨基酸。

磷脂类:成熟的槐角种子中富含磷脂类化合物, 中 性 脂 类(NLs)和磷脂类(PLs)的含量分别达 7.0%和 1.1%。 已从槐角种子中分离并检测出 9 种磷脂类化合物。经进一步研究发现,槐角还含有其它化学成分。

槐角中含有半乳甘露聚糖等多糖类且槐糖含量为 0.4%、多胺类及脂肪酸、植物血凝素和植酸钙镁等化学成分。

种子含油 9.9%,在游离和结合的脂肪酸中,油酸)占 22.3%,亚油酸占53%,亚麻酸占 12%,还有棕榈酸,硬脂酸,十八碳烯酸, 十八碳二烯酸,十八碳三烯酸。

对槐角乙醇提取物的丙酮可溶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首次从槐属植物中分离到了麦芽酚、α-乙酰基吡咯、二十六酸、二十六醇、甘油-α-单二十六酸酯和二十八醇,首次从槐角中分离到槐二醇和 β-谷甾醇。

除以上几类,还从种子中中提得半乳甘露聚糖. 种子含油9.9%.游离或结合的脂肪酸中, 油酸为22.3 %, 亚油酸为 53%, 亚麻酸为12%。

槐角药理1对血糖的作用:降血糖。2.、抗菌作用:槐角含有杀菌物质, 对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槐角方剂

1、治疗五种肠风泻血, 粪前有血名外痔, 粪后有血名内痔, 大肠不收名脱肛, 谷道四面胬肉如奶名举痔, 头上有孔名, 并皆治之: 槐角(去枝梗炒)一斤, 地榆、当归(酒浸一宿, 焙)、防风(去芦)、黄芩、枳壳(去穰, 麸炒)各半斤.上为末, 酒糊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米饮下, 不拘时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槐角丸)。

2、治疗赤痢毒血: 槐角子四两(酒洗, 炒), 白芍药二两(醋炒), 木香五钱(焙).共为末.每早服二钱, 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3、治疗吐血、咯血、呕血、唾血, 或鼻衄、齿衄、舌衄、耳衄: 槐角子八两, 麦门冬(去心)五两.用净水五十大碗, 煎汁十五碗, 慢火熬膏.每早午晚各服三大匙, 白汤下.(《本草汇言》)。

4、治疗阴疝肿缩: 槐子(炒)一两.捣罗为末, 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 温酒下, 空心服。(《圣济总录》槐子丸)。

5、治疗眼热目暗: 槐子、黄连(去须)各二两.捣罗为末, 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后以温浆水下二十丸, 夜临卧再服。(《太平圣惠方》明目槐子丸)。

槐角历史

我国对槐的应用和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解释词义专著《尔雅》中就记述有:“槐有数种,叶大而黑者名榱槐,昼合夜开者名守宫槐,叶细而青绿者但谓之槐,其功用不言有别……今医家用槐者最多”。

作为药用首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果实称槐实,即今槐角。以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梁陶弘景云:“槐子以相连多者为好”;南北朝雷云:“槐实,凡采得后,去单子并五子者,只取两只、三子者。……凡使,用铜锤槌之令破,用乌牛乳浸一宿,蒸过用”。

宋·《图经本草》载:“槐实生河南平泽,今处处有之。其木有极高大者……”;《食疗本草》亦载:“槐实主邪气,产难绝伤。春初嫩叶亦可食,主瘾疹,牙齿诸风疼”。槐花始见于《日华子本草》(即《大明本草》)。其后历代药书均有收载。

明·《本草品汇精要》记有:“花未开者佳”……。古时使用部位均指花蕾。槐树栽培可追溯到汉代,据《三辅黄图》卷一记载:《汉长安故都·汉旧仪》记有:“长安城中……树宜槐与榆、松、柏茂盛焉”;《晋书》中《符坚载记》有:“王猛整齐风俗,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关陇歌曰:长安大街,夹树杨槐”。

说明槐树,在2000多年前的汉时故都,已大片种植,并遍布城内;到了公元351-385年前秦时期,发展成为道路的行道树。

明代李时珍对槐的物候期、性状、食用、染色等作了概括总结,曰:“槐之生也,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更时而始规,二旬而叶成,初生嫩芽,可碟熟水淘过食,亦可作饮代茶,或采槐子种畦中,采苗食之亦良,其木材坚重,有青黄白黑色,其花未开时,状如米粒,炒过煎水,染黄甚鲜,其实作荚连珠,中有墨子,以子相连多者为好,周礼秋取槐檀之火。淮南子:老槐生火,天元主物薄云,老槐生丹,槐之神异如此”。

槐角古籍考证

《本经》主五内邪气热,止涎唾,补绝伤,五痔,火疮,妇人乳瘕,子藏急痛。《本草拾遗》杀虫去风,明目除热泪,头脑心胸间热风烦闷,风眩欲倒,心头吐涎如醉,漾漾如船车上者。《日华子本草》治丈夫女人阴疮湿痒。

《滇南本草》止血散疽。治五痔肠风下血,赤白热泻痢疾。《会约医镜》清心、肺、脾、肝、大肠之火。治心腹热痛。《本草求原》槐角润肝养血。治疳,疔,血痢,崩血;其角中核子,补脑,杀虫。

《本草从新》清肝胆,凉大肠,疏风热,治烦闷风眩,痔血肠风,阴疮湿痒,明 目去 泪,固 齿 乌髭,杀虫堕胎。《本草纲目》槐实气味苦,无毒,久服明目益气,头不白,延年,治五痔疮痿,有堕胎,治大热难产、催生。

槐角复方制剂

槐角丸:清肠疏风,凉血止血。用于血热所致的肠风便血、痔疮肿痛。槐角丸为中成药,由槐角(炒)、地榆(炭)、防风、黄芩、当归、枳壳(炒)组成。

痔特佳片:清热凉血,收敛止血,祛风消肿。用于血热风盛、湿热下注所致的Ⅰ、Ⅱ期内痔,血栓性外痔,肛窦炎,直肠炎。

地榆槐角丸:疏风凉血,泻热润燥。用于脏腑实热、大肠火盛所致的肠风便血、痔疮肛瘘、湿热便秘、肛门肿痛。

消痔丸:消肿生肌,清热润便,补气固脱,止血,止痛。用于痔疾肿痛,便秘出血,脱肛不收以及肠风下血,积滞不化。

六味消痔片:清热消肿,收敛止血。用于湿热瘀阻证Ⅰ、Ⅱ期内痔,症见痔核脱垂、滴血射血、肛门坠胀。脏连丸清肠止血。用于肠热便血,肛门灼热,痔疮肿痛。

槐角的不同使用功效

生槐角: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力胜,多用于肠热便血,痔肿出血,肝热头痛,眩晕目赤。蜜槐角:苦寒之性减弱,清热凉血之力不及生品,兼能润肠,尤宜于便血、痔血兼有便秘者。槐角炭:寒性大减,具有涩性,长于收敛止血,多用于便血、痔血较急者。

槐角与槐花:二者性味、功用相似,均为苦寒沉降之品,能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用于血热妄行之便血、痔血等下部出血,肝经热盛之目赤,头痛眩晕。然槐角止血作用较槐花为逊,清降泄热之力较强,兼能润肠,故对痔血、便血兼有热结便秘者尤宜。槐花止血作用优于槐角,但无润肠之用。

生槐角与蜜槐角、槐角炭生槐角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力胜,多用于肠热便血,痔肿出血,肝热头痛,眩晕目赤。蜜槐角苦寒之性减弱,清热凉血之力不及生品,兼能润肠,尤宜于便血、痔血兼有便秘者。槐角炭寒性大减,具有涩性,长于收敛止血,多用于便血、痔血较急者。

本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近期在研究植物时偶遇此物种,就想写出来与各位同仁们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多记日记:国槐(药用)与刺槐(食用)的区别

多多记日记
日常所思所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