畚(běn)筑今三岁,康庄始一修。何言野人意,能助令君忧。肋力非无补,论心岂有求。十年空志食,因汝起予羞。——宋·王安石《慎县修路者》
节肢蕨的简介:节肢蕨是水龙骨科节肢蕨属植物。附生植物,叶片一回羽状,长约30-40厘米,中国多个省份有分布。
节肢蕨的中文学名是:节肢蕨
节肢蕨的拉丁学名是:Selliguea lehmannii(Mett.) Christenh.
节肢蕨的别名有:肢节蕨(《台湾植物志》)、岩脚萁、牛肋巴、搜山虎(四川长宁、江津)等。
节肢蕨的植物学分类:植物界——蕨类植物门——木贼纲——水龙骨目——水龙骨科——修蕨属——节肢蕨。
节肢蕨的形态特征
节肢蕨为附生植物。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4-5毫米,通常被白粉,鳞片较密或较稀疏,为披针形,长约4-6毫米,淡黄色或灰白色,甚至为白色,基部阔,卵圆形,盾状着生处通常色较深,向上收缩呈狭披针形,顶端呈钻形,边缘具有睫毛。
叶远生;叶柄长约10-20厘米,为禾秆色或淡紫色,光滑无毛;叶片为一回羽状,长约30-40厘米,宽约15-20厘米;羽片通常4-7对,少有达10对者,近对生,羽片间彼此远离,相距达5-6厘米,羽片为披针形,长约12-15厘米,宽约1. 5-2厘米,顶端渐尖,边缘为全缘,基部为心形并覆盖叶轴。
侧脉明显,小脉为网状,隐约可见。叶为纸质,通常两面光滑无毛,或幼叶两面具有稀疏的柔毛。孢子囊群为圆形或两个汇生呈椭圆形,在羽片中脉两侧各多行,不规则分布;孢子具有稀疏的小刺和疣状纹饰。
节肢蕨的生长环境:附生于树干上或石上,海拔1000-2900米。生于海拔2800-3200m的林下岩石上。
节肢蕨的分布范围:节肢蕨在我国产于云南、西藏、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海南、湖北、江西、浙江、台湾等地。国外的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北部、缅甸、泰国、菲律宾 (吕宋) 等地也有分布。
节肢蕨的药用价值
节肢蕨的药源:为蕨类科植物的全草。
节肢蕨的功效:散瘀解毒。
节肢蕨的主治:用于淤血肿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狂犬病等。
节肢蕨的性味归经:味辛,平。归肝经。有剧毒。
节肢蕨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外用适量,捣敷患处或研末调涂,鲜品尤宜。
节肢蕨的考证: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节肢蕨(学名:Anisodus mairei)为茄科山莨菪属的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本种提示该种与多羽节肢蕨A. mairei (Brause) Ching相似,但为附生,根状茎的鳞片通常中上部钻形,植株偶有被毛;该种与龙头节肢蕨A. lungtauensis Ching也相似,但鳞片通常灰白色,有毛植株的毛被较稀疏或全株无毛,故可以区别。
本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近期在研究植物时偶遇此物种,出于好奇就写出来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多记日记:野茼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