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记日记:野茼蒿

乐活   2025-01-22 06:06   安徽  

蒿莱秋色满山川,独立草庐听鹤鸣。云外飞鸿时隐现,风前落叶自飘零。闲来无事观书卷,兴至有情弄琴筝。莫道此中真适意,人间万事总关情‌。——唐·杜牧《秋夕有感》‌。

野茼蒿的简介:据说在以前红军长征时,经常采食这种野菜,故名野茼蒿,又称革命菜。野茼蒿原产热带非洲,现在中国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及西南、华中、华东、华南均有分布。

《本草纲目》中记载:“野茼蒿具有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之功效。”野茼蒿有助于治疗感冒发热、痢疾、肠炎、尿路感染、营养不良性水肿、乳腺炎等疾病。野茼蒿的茎叶是鲜草兔极喜食,煮熟后可喂猪,为农村猪常用的青饲料。

野茼蒿的中文学名是:野茼蒿

野茼蒿的别名有:野塘蒿、野地黄菊、革命菜、安南菜等。

野茼蒿的拉丁学名是: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Benth.)S.Moore

野茼蒿的命名人及年份: (Benth.)S.Moore,1912。 

野茼蒿的植物学分类植物界——被子植物门——木兰纲——菊目——菊科——野茼蒿属——野茼蒿。

野茼蒿的形态特征

野茼蒿为直立草本,高20-120厘米,茎有纵条棱、无毛。叶为膜质,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7-12厘米,宽4-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为楔形,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或重锯齿,或有时基部为羽状裂,两面无或近无毛;叶柄长2-2.5厘米。

头状花序数个在茎端排成伞房状,直径约3厘米,总苞为钟状,长1-1.2厘米,基部为截形,有数枚不等长的线形小苞片;总苞片有1层,为线状披针形,等长,宽约1.5毫米,具有狭膜质边缘,顶端有簇状毛,小花全部为管状,两性,花冠为红褐色或橙红色,檐部有5齿裂,花柱基部呈小球状,分枝,顶端尖,被乳头状毛。

瘦果为狭圆柱形,赤红色,有肋,被毛;冠毛为极多数,白色,绢毛状,易脱落。花期为7-12月。

野茼蒿的生长环境野茼蒿喜温暖、湿润、肥沃的土壤,常生于海拔300-1800米的荒地、路旁、水旁或灌丛中,山坡林下、灌丛中或水沟旁阴湿地上。

野茼蒿的分布范围:中国分布于云南,四川,重庆,湖北,贵州,广东(南澳、排牙山、笔架山、罗湖区林果场、马峦山、龙岗、盐田、三洲田、梧桐山、深圳水库)、宝安、塘朗山,广西,海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香港,澳门,西藏,甘肃等地。国外的泰国、东南亚和非洲也有分布。

野茼蒿的繁殖方法:野茼蒿以种子繁殖为主。

野茼蒿的采种处理:于9-10月在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上采种。种子为小瘦果,上有许多白色冠毛,非常轻,容易随风飘走。采收时,在野茼蒿植株附近铺一块塑料薄膜,将植株轻压其上敲打,种子脱落。然后,去掉种子中的枝叶、杂质等,摊放于簸箕中晾干。将晾干了的种子储藏于干燥、通风、凉爽的地方,翌年春季播种。野茼蒿种子的寿命只有1年,陈种子发芽率很低。

野茼蒿的主要价值

野茼蒿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记载:“野茼蒿具有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之功效。”。野茼蒿有助于治疗感冒发热、痢疾、肠炎、尿路感染、营养不良性水肿、乳腺炎等疾病。

野茼蒿的饲用价值:野茼蒿的茎叶是鲜草兔极喜食,煮熟后可喂猪,为农村猪常用的青饲料。

野茼蒿的食用价值嫩叶是一种味美的野菜。

本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昨天有朋友谈到此物,就想写出来与各位同仁们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多记日记:妈咪果(马梅果)

多多记日记
日常所思所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