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冈前沙雁飞,小花尖下柘丸肥。山云不卷雨自薄,天气欲寒人正归。招伴只须新稻酒,临风犹有旧苔矶。故人旧业依稀在,怪石老松今是非。——唐·唐彦谦《晚秋游中溪》
淡竹的中文学名是:淡竹
淡竹的拉丁学名是: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
淡竹的别名有:粉绿竹、花斑竹、红淡竹、毛金竹等。
淡竹的植物学分类:植物界——被子植物门——木兰纲——禾本目——禾本科——刚竹属——淡竹。
淡竹的形态特征
淡竹的竿高为5-12米,粗2-5厘米,幼竿密被白粉,无毛,老竿为灰黄绿色;节间最长可达40厘米,壁薄,厚仅约3毫米;竿环与箨(tuò)环均稍隆起,同高。
箨鞘背面为淡紫褐色至淡紫绿色,常有深浅相同的纵条纹,无毛,具有紫色脉纹及疏生的小斑点或斑块,无箨耳及鞘口繸毛;箨舌为暗紫褐色,高约2-3毫米,截形,边缘有波状裂齿及细短纤毛;箨片为线状披针形或带状,开展或外翻,平直或有时微皱曲,绿紫色,边缘为淡黄色。
末级小枝具有2或3叶;叶耳及鞘口繸毛均存在但早落;叶舌为紫褐色;叶片长为7-16厘米,宽1.2-2.5厘米,下表面沿中脉两侧稍被柔毛。花枝呈穗状,长达11厘米,基部有3-5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
佛焰苞有5-7片,无毛或一侧疏生柔毛,鞘口繸毛有时存在,数少,短细,缩小叶为狭披针形至锥状,每苞内有2-4枚假小穗,但其中常仅1或2枚发育正常,侧生假小穗下方所托的苞片为披针形,先端有微毛。
小穗长约2.5厘米,为狭披针形,含1或2朵小花,常以最上端一朵成熟;小穗轴最后延伸成刺芒状,节间密生短柔毛;颖不存在或仅1片;外稃长约2厘米,常被短柔毛;内稃稍短于其外稃,脊上生短柔毛;鳞被长4毫米;花药长12毫米;柱头有2,羽毛状。笋期4月中旬至5月底,花期为6月。
淡竹的近种区别
淡竹:竿高5-12米,粗2-5厘米。幼竿密被白粉,无毛, 竿灰黄绿色,箨鞘背面为淡紫褐色至淡紫绿色,常有深浅相同的纵条纹,无毛,具有紫色脉纹及疏生的小斑点或斑块,无箨耳及鞘口縫毛。
雷竹:竿高8-10米, 粗4-6厘米。 幼竿为深绿色,密被白粉,无毛,节为暗紫色,老竿为绿色、黄绿色或灰绿色。箨鞘为褐绿色或淡黑褐色,初时多少有白粉,无毛,有不规则分散的大小不等的斑点,还有紫色 纵条纹。
毛竹: 竿高达20余米,粗者可达20余厘米。 幼竿密被细柔毛及厚白粉,箨环有毛,老竿无毛,并由绿色渐变为绿黄色。箨鞘背面为黄褐色或紫褐色,具有黑褐色斑点及密生棕色刺毛。
淡竹的主要变种
变竹:(Phyllostachys glauca var. variabilis J.L.Lu),该变种与淡竹的区别在于幼竿无白粉或微被薄白粉,分枝以下各节的箨鞘背面具有云雾状淡褐色纵长斑纹。分布于中国河南博爱、沁阳等县。
筠(yún)竹:(Phyllostachys glauca f. yunzhu),该变种与淡竹之不同处在于竿渐次出现紫褐色斑点或斑纹。分布于中国山西、陕西和河南等省。笋味淡;竿色美观,篾性韧,致密,适宜编竹器及工艺品。
淡竹的生长环境:淡竹有怕强风,怕严寒,喜光的特点,生长在海拔1200米以下,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年平均温度10℃以上,极端最低温度不得超过-20℃,适宜生长在中性或微酸、微碱性土壤。
淡竹的分布范围:分布于中国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各地。1926年由南京引入美国栽培。
淡竹的繁殖方法:繁殖方式一般为分株或埋鞭繁殖。在成林的园子里,选择用来繁殖的母竹。淡竹繁殖特性比较特殊,必须选择两年生的淡竹。一年生淡竹是绿色的;两年生淡竹是黄绿色的;三年以上的淡竹是黄色的。
用来繁殖的母竹必须是枝叶茂盛、竹节正常、没有病虫害,单株粗度1-3厘米的健壮淡竹。一棵带有地下茎的母竹,第二年,它就长出新的淡竹,到了第三年,这一棵母竹,就能变成一片竹林。
淡竹的经济价值:笋味淡;竹材篾性好,可编织各种竹器,也可整材使用,作农具柄、搭棚架等。
淡竹的药用价值:淡竹叶具有清火散热,利尿,解毒及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别是肺炎链球菌的生长功效。
淡竹的食用价值:幼芽即竹笋为鲜美的菜蔬。
淡竹的保护现状:淡竹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
本篇文章等灵感来自于——近期在研究植物时偶遇此物种,出于好奇就写出来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多记日记:倒吊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