茸茸耳竖静听风,巧似灵毫映碧丛。静卧时收幽梦远,行来微颤扰林虫。寒时护体添温意,警处闻声迅若风。伴月丛间添妙韵,可爱身姿映日红。——ai《兔耳吟》
兔耳风的中文学名是:兔耳风(中药名)
兔耳风的拉丁学名是:Ainsliaea glabra Hem-sl.
兔耳风的别名有:大血筋草、水上红《万县中草药》,心肺草、石风丹(四川)等。
兔耳风的分布区域:我国四川中南部和云南东北部。
兔耳风的储存方式:晒干置于干燥通风处。
兔耳风的采收时间:春夏季。
兔耳风的植物学分类: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桔梗目——菊科——兔儿风属——光叶兔儿风 。
兔耳风的形态特性
兔耳风为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直径5~8毫米,簇生细弱的须根,根颈被黄褐色绵毛。茎通常粗壮,直立,常呈紫红色,高45~80厘米或有时超过1米,无毛,花序之下不分枝。
发育正常的叶集生于茎的中部以下而又离茎基3~4厘米,互生,不呈莲座状,节间极不等长,短者长仅1.5~2厘米,长者可达8厘米,叶片为纸质,有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或有时近椭圆形,长10~20厘米,宽5~9.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渐狭或短楔尖,稍下延,边缘有胼胝体状的细齿,上面为绿色,通常无毛或极少有糙伏毛,下面于脉上呈紫红色,无毛。
中脉在上面凸起,在下面平坦,侧脉有6~7对,其中下部的3对通常基部与中脉平行紧贴,至离基2~5厘米处与中脉成锐角作弧形上升,网脉明显,网眼很疏;叶柄为紫红色,长7~15厘米,具有细纵棱,无翅亦无毛。
茎上部的叶小,疏离,节间长7~9厘米,叶片为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4~15毫米,顶端渐尖,边缘亦具有胼胝体状疏齿,叶柄短,长5~15毫米。
花序上的叶苞为片状,通常为钝头。头状花序具有花3朵,小,长7~8毫米,直径3~4毫米,极多数,于茎顶排成开展的圆锥花序,圆锥花序长25~35厘米,宽5~15厘米,花序轴无毛,末次分枝和头状花序梗被短柔毛。
总苞为圆筒形,直径2~3毫米;总苞片约有5层,全部无毛,背部具有1条明显的脉,外1~2层为卵形,长1~2毫米,宽约1毫米,顶端钝,中层为长圆形,长4.5~5毫米,宽与外层的近相等,顶端亦钝,最内层为线形,略长于花盘,宽不及1毫米,顶端略尖,基部稍狭,边缘薄,为干膜质。
花托狭,不平,直径约0.3毫米,无毛。花全为两性,花冠为细管状,长约2.8毫米,顶端无裂片,深藏于冠毛之中;花药内藏,顶端钝,基部具有丝状尖尾;花柱分枝钝,稍叉开。瘦果为纺锤形,具有10纵棱,干时为黄褐色,长约4毫米,无毛或顶部有时被疏毛。冠毛为黄白色,羽毛状,长约5毫米,基部稍联合。花期为7~9月。
兔耳风的生长环境:兔耳风生于林缘或林下荫湿草丛中,海拔800~1200米。
兔耳风的入药部位:植物光叶兔儿风的全草。
兔耳风的性味:味甘、微辛,性凉。
兔耳风的归经:入肺、肝、肾经。
兔耳风的功效:养阴清肺,祛瘀止血。
兔耳风的主治:肺痨咯血,跌打损伤。
兔耳风的相关配伍:1、治肺痨咯血,大血筋草、仙鹤草、白及、猪毛针各9g。水煎服。(《万县中草药》)。
2、治跌打损伤,大血筋草、箭杆风、九节风、红牛膝、九牛造、青藤香各9g。水煎服或泡酒。(《万县中草药》)。
兔耳风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
兔耳风的采集加工:春夏季采收,切段晒干。
兔耳风的相关论述:《峨嵋药植》:“治跌打损伤。”。
兔耳风的现代应用
兔耳风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止咳化痰、活血散瘀、抗炎抗菌等功效。1、清热解毒:兔耳风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热毒。当热毒积聚在咽喉部位,可减轻咽喉的红肿热痛。在治疗皮肤疖、痈等化脓性感染,兔耳风可以抑制病菌生长繁殖,减轻炎症反应,促使肿毒的消散。
2、祛风除湿:兔耳风对风湿痹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当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肌肉酸痛等风湿性疾病症状时,兔耳风可以祛除这些病邪。其能够改善关节和肌肉部位的血液循环,促进炎性介质的吸收,减轻疼痛和僵硬的感觉。
3、止咳化痰:兔耳风对咳嗽、痰多等呼吸道症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当出现咳嗽痰多的情况时,兔耳风可以调节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其能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同时减轻咳嗽的频率和程度。
4、活血散瘀:兔耳风对跌打损伤后局部出现的瘀血肿胀有治疗作用。当身体受到外力撞击,局部产生瘀血和肿胀时,兔耳风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散瘀血,减轻肿胀。其能使积聚在受伤部位的血液重新流通,加速受伤组织的恢复。
5、抗炎抗菌:兔耳风还具有一定的抗炎抗菌作用,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减轻炎症反应。这对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兔耳风的注意事项: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适量,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特别是有特殊健康状况的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更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
本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近期在研究植物时偶遇此物种,就想写出来与各位同仁们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各亲初六快乐!新春快乐!多多记日记:木莲与木莲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