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中学高级教师突发疾病离世年仅45岁:有福不让教师享,没苦硬让教师吃!

时事   2024-11-09 12:00   山东  

点击👆论文知识小课堂👇关注我,加星标★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论文知识小课堂

2024 年 10 月 26 日,山东省武训中学高级教师、聊城市化学教学能手、聊城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聊城市十佳青年教师王玉强老师因突发疾病猝然离世,年仅 45 岁。一条简短的新闻,却承载着无尽的悲痛。45 岁,一位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还未等到退休,便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曾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教育岗位上默默奉献。然而,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他的离去,给亲人留下的是一生难以磨灭的伤痛。

▲图源山东省武训中学官方微信 

一,教师之累,累在何处?

近几年,教师猝然离世的事件是频频发生,而且逐渐年轻化:

教师之累,累在多方面

教师的劳累,可谓从早至晚,由内而外,涵盖身体与精神。工作时间极长,寄宿制中学班主任往往清晨 5 点多便开始忙碌,直至夜晚 11 点,长达十几个小时,远超许多行业。且双休日难有保障,有的学校一个月仅休四天,还无加班费

学校中 “人祸” 常多于 “天灾”。部分学校严苛的管理制度令人压抑,有好处教师难享,吃苦头的事却总让教师承担。平日里教师忙得晕头转向,周末还可能被召集到学校开会。各种与教学无关的专家轮流开讲座,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不得不调课去 “配合”。

下班后,班级群消息不断,家长电话甚至半夜还打来,教师需处理诸多琐碎之事。若没有强大内心和健康体魄,着实难以承受这样的工作强度。

 

二,教师职称意义何在?

当悲剧降临,职称意义何在?

职称,究竟是对能力的认可,还是仅为经济上的获益呢?我投身一线教学已近二十年,至今仍是初级职称。最初几年,刚毕业的我满怀热情,根本未考虑过职称之事。后因怀孕生子,丈夫从事特殊职业一年仅休假一次,家中大小事务皆由我操持,养孩子的日子可谓鸡飞狗跳。孩子上幼儿园后,又迎来二胎,等两个孩子稍大,我已近四十,激情与精力不再。

因性格缘故,我不喜围着领导转,评职称的硬性条件中,除优质课外我一无所有,心中难免不平。好在丈夫常打电话安慰,其工资全额上交,他觉得职称涨的那点工资无关紧要。如今我也想通了,踏实教学,对得起学生、职业和自己良心便好。我无需借助职称来认可自己的能力。

决定不评职称后,所有活动我一概不参加,继续教育、教师技能大赛等统统不管,一心只教圣贤书,心情格外舒畅。仗着教学成绩好,领导还让我带毕业班,日子倒也安稳。身体健康才是 “1”,荣誉、地位等皆是后面的 “0”,没有这个 “1”,再多的 “0” 又有何意义?躺平后的职称,犹如一堆粪土。

 

三,教师要正确应对职业内卷

出生人口逐年降低,教师何去何从?

如今,出生人口一年比一年少,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大量教师可能面临下岗失业。在县管校聘教师退出机制的作用下,教师职业内卷越发严重,未来对教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如具备高素质、高水平。在此形势下,教师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教师应努力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多学习、接纳新事物,不能被校园所束缚。我身边有几位同事,教学能力卓越,其他方面素质也极为出色,不管是从事教育行业还是其他领域,我坚信他们都能应付自如。

同时,为了身心健康,教师一定要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拥有兴趣爱好能在精神上多一些支撑,这样才能更幸福地生活下去,尤其是有些人的业余爱好最终还能成为谋生手段。

最后,教师一定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 若不做教师,自己是否还有能够养家糊口的能力和经济底气。

喜欢今天的文章,

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 “在看”,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

更多替教师发声或者职称评审的文章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论文知识小课堂"

话题讨论:

1,县管校聘和教师退出机制对教师职业发展有哪些影响?

2,分享一些教师提升个人专业素养的具体方法

++++文章总结:

本文聚焦教师相关话题,首先沉痛悼念了山东省武训中学年仅 45 岁突发疾病离世的高级教师王玉强,进而引出教师之累的现状,包括工作时间长、任务重、无双休且常加班,还面临严苛管理制度及下班后诸多事务。同时探讨了职称意义,讲述一位一线教学近二十年仍为初级职称教师的心路历程,从最初未考虑职称到因家庭等因素错过评职时机,后决定放弃评职并获得内心平静。此外,鉴于出生人口下降导致教师职业内卷加剧,提出教师应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兴趣爱好并思考自身非教职业能力等应对之策。

若教师对评选职称存在疑问,

建议综合考虑个人职业规划、家庭状况、工作能力等因素,

权衡职称带来的利弊,

再决定是否积极参与职称评选。


你的点赞,在看, 满足我一切味蕾享受 !

精研论文解读
职称评审策划、期刊发表、论文辅导、图书出版专业服务。18615697749 山东瑞天书刊,创立于2004 年,一站式刊发,重质量保正规,高标准印刷设计,融入传统文化。 这里是期刊经验交流互助平台,关注我们,共赴学术文化之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