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严肃的事,做有趣的人
文 | 六角橘狂魔
大家好,我是六角橘。
有想来德国工作的朋友问,“你在德国被歧视过吗?“
我一时被问住了。
在德国生活了20多年,如果说因为我是中国人或外国人而遭受谩骂,让我滚回去那种歧视,我没有经历过。
唯一一次这样的经历也是一位精神不正常的醉酒流浪汉,骂骂咧咧的,我觉得这是个特例,咱不能和神经病较真。
而那种生活中小的摩擦,仔细想想我和周边朋友的经历,我觉得算有,但这些属于哪种程度的歧视,我们可以讨论。
先说四段经历。
案例一
朋友甲,德国某大型购物商场
商场收银台外面,有自助包装区。这里免费提供包装纸,供顾客为购买的商品进行简易包装。
当朋友在包装时,有一位工作人员走过来,问:“能出示一下您的购物小票吗?”
朋友惊讶片刻,回问:“请问在场这么多人,您为什么要单独检查我的小票?”
工作人员没有作答,悻悻离开。
案例三
朋友丙,汉堡火车站
朋友手机没电了,他在火车站过道找到一个插头,于是在那里充电。
有一个德国人过来对他说,你不能在这里充电,你这是在偷电。
朋友一脸懵逼。为了搞清楚事实,他跑到火车站咨询台求证,在火车站公共插头给手机充电,算不算偷电行为。
办公人员懒懒地说,“不算,刚已经有好几个人来投诉过此事了。”
案例四
我,汉堡某养马场
周日徒步,路过一个郊外养马场。
正好走累了,就站在栅栏外看马。
德国马儿真高大,感觉我和马腿齐高,它一脚能把我踢飞。
看了会儿,饿了。从书包里掏出风干香肠,正准备往嘴里塞。
只听后面有人用德语大喊一句:“马不能投喂!”
我循声转身望去,发现是马路上一个骑自行车刚好路过的德国女人在喊。
立刻冲她喊回去:“我自己吃的!”
“哦,对不起。”
虽然她说了对不起,但不知怎的,我还是有些气愤。
以上四个小摩擦,如果不是朋友问“你在德国有没有遇到过歧视”这个问题,我可能根本想不起来。
但仔细回想一下,觉得德国生活中这种让人不舒服的小事还是挺多的。
不知道大家觉得这些案例算不算歧视?
我觉得算。
因为这些故事里都有一种“你是外国人,你不懂,我来教育你”或者“你是外国人,我不太相信你的道德水平”这样的预设。
这里面双方关系有一种地位上的差距,而一般自认为地位高的一方,往往自认为自己更懂,更自信,所以也更喜欢说教。
无论哪种关系,两性、父母与子女、本土与移民,但凡出现不平等,总有强势的一方更喜欢说教。说教,是一种不平等的表现。
其实有条件的话,我很想做一个实验:如果把以上案例中的中国人都替换成德国人,不知道另一方的德国人是否还会去查小票,会观察对方的领食物数量,会举报偷电,会认为对方不知道马儿不能投喂?
我想,这会是一个很有趣的社会实验。
因为没有实验结果,我只能主观认为,这些故事中包含着一定的歧视因素。但大家可以有其他观点。
那在德国遇到被说教,要怎么做呢。
很多中国人遇到这些事情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很气愤,然后找要好的朋友说一通,发泄一下情绪,找寻一下心理建设和情绪支持。
这样做没有问题。但我觉得发泄完情绪后,一定还是要弄清楚情况。
上面的朋友们就做的很好。朋友丙去问了车站咨询处,而当朋友乙找我说完此事后,我建议她写封邮件问一问这个组织,他们到底是食物救济还是食物拯救?
如果是食物救济,那确实应该把食品留给更需要的人。如果是食物拯救,那拿的越多,拯救的越多。那位德国女士不应该指责,反而应该感谢我的这位朋友。
朋友果然写邮件去问了,回答是,她理解的没错,是食物拯救。
虽然仍有高高在上的德国女人想当然的教育她要少拿一下,但她至少可以理直气壮地怼回去。
而怼回去,就是我们可以做的第二点,那就是面对这些情况时,一定要回复对方,而不是自己忍气吞声。
比如朋友甲就直接回问,什么要单独查她的小票。而我也下意识的喊到,香肠是我自己吃,也马上换回来对方的道歉。
这些回复,也是一种沟通。如果每个人都能就自己的无论多小的遭遇进行回复,小溪也会汇集成一条河流,也许最终能促成强势方的反省。
有过更可怕或更频繁类似遭遇的,且更有精力的朋友,可以寻求更大的组织的帮助,结成联盟,以便组成更大的力量来发声。
2018年,德国就曾有过一个名叫#MeTwo的运动,是一位来自移民家庭的德国年轻人发起的。
通过这个运动,他号召像他一样有着两种文化背景的人在推特(X)上报道他们平时遭受的歧视。
短短几天内,就有上万人发帖描述他们的经历。
比如一位越南裔女生写道,她小时候因为上学带的午饭是越南饭,而不是典型的德国饭而饱受歧视。
我的妈妈每天很早起来为我精心准备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午餐,可我从来不敢告诉她,就是因为这个午餐,我在学校里一直备受嘲弄,因为我的餐盒里没有德国饭,只有越南饭。
一些事情,就像上面的几个事例一样,看上去都很小,似乎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正是这种所谓的Alltagsrassismus (日常的种族主义),更频繁地困扰着移民们的生活,包括移民小孩的。
所以,如果频繁遭遇,一定要去发声,并找到可以共鸣自己的组织。
最后,有歧视不可怕,重要的是这个社会有没有反歧视的渠道,有没有发言的机会。
如果有,那就抓住它。
作者:六角橘狂魔
END
你的转发,标星,点赞和点“在看”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加入读者群深度交流,有机会参加线上活动!
上方扫码,备注:入群
👇 猜你喜欢👇
每个德国人,都应该去上融入班
在德国遭受职场霸凌后,10个月没来例假,我决定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