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严肃的事,做有趣的人
文 | 群主
大家好,我是群主。
我一直对职场上的“非暴力沟通”很感兴趣,不但看了全本书,还在考虑是否要做个真正的培训。
但看完书后,我也感慨,真正能做到非暴力沟通的,那得圣人了。
当沟通双方发展到两相对峙时,情急之下,必定是怎么让自己爽了怎么说,哪里还顾得上非暴力、不评价对方、与对方共情。。。
但是,最近与德国同事的一场对峙,让我领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量变真会引发质变。正是这两年细心琢磨,潜移默化的非暴力沟通技巧,让我赢了一局。
事情很简单:
负责公司社交媒体的同事,在事先没和我沟通的情况下,在大概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连删了我负责的项目的三个帖子。
前两个帖子是在同一天删的,第一个全删,第二个调整了图片顺序,重新上传。
我是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发现这一操作的,当时很惊讶于她会这么做。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布后又删帖的案例。
我一时间很生气,胃跟着就开始疼。
但定下神来一想,她不至于这么大胆,于是马上到公司聊天软件上查看,发现她在删帖之后,给我和项目其他人留了言。
态度很好,写了长长的一段话,解释了删帖原因。
我虽然仍然很生气,但没之前那么气了。
第二天来到办公室,几个同事觉得这种行为完全不可取,鼓励我找部门领导沟通(告状)。但我觉得她态度还行,而且删帖理由也算勉强过得去。我也不想为此事生气,就没有继续追究。
紧接着就发生了第三次删帖。
这次她不但事先没有和我打招呼,删帖后也没有留言解释。
当我在群聊里问起删帖原因时,她写道:效果不好,而且不是很好看。然后来了一句:你为什么要问?
看了这句“你为什么要问”后,我决定不在群聊里继续纠缠,而是第二天在组会里讨论这件事。
在组会里当面讨论这件事,说不紧张是假的。
之前短短一年里,我已经和这位同事正面冲突了三次,三次都是公开的。
每次冲突后,部门领导都采取了和稀泥的态度,最后不了了之。
也正是这些冲突,让我对非暴力沟通产生了兴趣。但好像每次冲突中,我都被强烈的情绪和愤怒所包裹,那些沟通技巧就被我远远抛在脑后。
这次,会不会是原来数次沟通无果的重复?
开会前一夜,我做了简单的准备。
首先,确认此次我想达到的目的:
一,以后删帖时需要和项目负责人事先沟通
二,确认一下,以后真的要动不动删帖吗?如果要,那要确定做这种决定的数据依据
其次,赋予这件事一个价值观,即:我们是一个团队,团队协作和沟通很重要
虽然做了准备,但第二天还是紧张到胃疼。幸亏是线上会议,我那天又恰巧有事在家。
我几乎是趴在桌子上,捂着胃,带着哭腔来进行“申诉”的。
我先问删帖是否有数据依据,然后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即下一次要和我事先进行沟通,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
这位同事对我的申诉并不惊讶,她马上开始了长篇累牍的前因后果的叙述,大概说了3到5分钟。
我耐心听完后说:你说的这些我早已了解,但这些并不是我要讨论的点。我的点是,今后再发生此类事情时,能否事先和项目负责人沟通。
她没有理会,指责我在更之前的工作中也没有和她沟通。
我说:这些仍然不是我要讨论的内容。我再重复一遍,如果今后再删帖,要和项目负责人沟通。你觉得可以,还是不可以?如果你说不可以,我也可以接受。
但这样的引导仍然没有效果。她继续重复前因后果。
我说:你在重复自己。
她开始找其他理由,先说,她已经告诉过我了,而我没有理会她。我说,需要我把聊天记录在这里分享吗?她没有做声。
她又说,删帖后还没来得及给我留言。我说,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此次对话可以结束了,因为没有任何效果。
她指责我将不满发泄在她身上,说这不公平。
我对此只回复了一句话:请不要评价我(在德语里,我顿了顿,把“请”字 bitte放在了句尾,以加重这句话的份量)
整个沟通过程中,领导明显站在了我这边。说我们不是两个独立体,当然需要彼此沟通。并且提醒这位同事,说她不能总是抛出新的理由。但这些引发了同事更激烈的反抗。
最后,领导强行将此次会议带入下一个议题。结果,下一个议题仍然是我提的,是对这位同事另一个工作的质疑。。。
会一开完,这位同事在全组群聊里写了一句:我病了,今天剩下的工作时间我请病假。
然后就从办公室回家了。几个小时后,我们又收到邮件通知,说她全周都生病。
而我在开完会后,收到了三位与会同事的感谢和我部门领导的安慰(因为暑期的缘故,其实与会人员也就一共8个人)。
三位同事都写到,今天的状况对我来说肯定是极其不适的,但我说的事情非常重要,对整个团队都非常重要,甚至一位同事用了“我们为此感谢你”这样的句子。
领导则很抱歉他没有能及时制止这位同事,很抱歉她把这么一件小事在会上扩大升级,并希望他在会上支持我的态度足够的明显。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精神上的胜利和舒爽。之前不但我个人,包括全组都被这位同事压得太久了。
这位同事做事全凭感觉,我行我素,工作规则说改就改。和她有工作交集的同事们饱受其苦,冲突不断。
但之前的无数次冲突中,部门领导都选择了维护她,导致大家早已心灰意冷。
我也有些怕惹到她,或者说有些怕她,尽量减少和她的工作交集,说话也小心翼翼,维护表面的和气。
但这次,前两次删帖我都忍了下来。但事情发生第三次后,我觉得这样下去,以后无法工作,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辛辛苦苦准备的项目,什么时候就被删掉了。
这样极其打击我的工作积极性,会给我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
这次冲突下来,我意外发现自己原来竟能如此冷静,没有被她长篇累牍、不断抛出的新的理由绕进去。而这位同事在组里一直以能颠倒是非黑白的口才著称。
开完会,我来到办公室。一位没参加会议,但听说了经过的同事,从远处向我做了膜拜的动作。那一刻,我甚至有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快感。
没想到啊,组里唯一一个外国人,被一众德国人感谢。
就这次案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沟通技巧可以总结:
一、紧紧抓住并一再重申自己的目的
二、讨论中就事论事,不做个人攻击,不评价对方,也绝不容忍对方的评价
三、因为德语非母语,所以规避短板,自己尽量少说,让对方多说,然后指出其中漏洞
四、一定要给讨论的事情上一个合理的价值观,增加重要性
五、不能一有事就去告状,可以先隐忍,然后抓住自己绝对占理的事情再去申诉
我写了这么多,恐怕会有读者说,这么点小事,有什么可吵的,把时间浪费在这种口舌之争上。
在我观察中,“吵架”,的确是中德职场上一个重大不同。我这里写几点来做讨论,欢迎大家也就自己的经验,给出自己的观点。
中国人的职场文化,讲究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当出现矛盾时,强调规避正面冲突,能忍则忍。
而周围的人也总有一堆的话术来安慰当事人,比如:看开点,和这种人计较不值得,不要钻牛角尖,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闹太僵不好,等等。
而在德国人为主的职场,出现矛盾时,如果能去积极沟通,反而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体现。
在中国人的职场,和人“吵架”或能和人吵起来,是情商低。不与人冲突,和什么人都能“合得来”,是高情商。
而换来这种高情商人设的,往往是当面说“好好好”,但实际上什么也不做的处事方法。
这样的“高情商”,在德国职场上会给人留下“模棱两可,个性模糊,行动力不强,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的印象。这种类型的高情商,并不受欢迎。
而敢于”吵架“,敢于理论的人,能清晰地传达出自己的边界。告诉他人,什么是自己特别在意的,什么是不在意的。这样反而更容易让他人按照你的边界来与你处事。
另外,在德国职场不“吵架”,或者没有“吵架”的技能,其实很难生存下去。
德国人出了问题喜欢先把责任推给他人,撇清自己,所以会找一百种理由为自己辩护。
如果不能应付和德国人的“论战”,出了事情,就只能当那个默默的背锅侠。
最后,还有一点不同的是,中国职场甚至中国人的处事原则讲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这些处事原则在中国的职场中,可能是生存之道。
但在德国职场,更看重公正性和原则性。而公正和原则,是大家一起维护的。
所以在“吵架”时,大家最终要确定的是,那今后的规则是什么?
而当有人违反了规则,真会有“不相干”的同事“吃饱了撑的”去向上反应。
虽然不害怕是不可能的,毕竟要将自己牵扯在矛盾中。
但我记得我部门一位同事这么做后说的一句话:我这么做,是为了原则和自己的良心。
可能就是这些事情,让我狠狠地喜欢上了这帮德国同事,并愿意在必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作者:群主
END
你的转发,标星,点赞和点“在看”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加入读者群深度交流,有机会参加线上活动!
上方扫码,备注:入群
👇 猜你喜欢👇
一场完美的反击:和德国同事大吵一架后
德国人开起会来也太荒诞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