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严肃的事,做有趣的人
文 | 此舒非彼舒
随着后疫情时代跨境交流的放开,来中国交换的德国学生又慢慢多了起来。作为曾经的留德华,我很好奇来德国留学生在中国有什么样的体验。
我收集了几份德国学生回国后写的经验总结,他们分别在北京、上海、武汉、成都交流半年到一年,横跨中国东西部。在总结里,他们分享了在中国生活的感受,也给后来者提供了如下生存指南——
学点中文,再来中国
从落地机场开始,德国留学生就开始了探索中国的旅程,第一道关卡是语言关。来自科隆大学的留学生A在上海交换一个学期,她想在机场取一些人民币,但找不到取款机。
“几乎没有人会说英语,能帮你指路,如果不想在飞行很久后还要在机场迷路几个小时,最好随身携带一些现金。”她给学弟学妹的建议是,如果能在留学前学一些汉语,非常有必要,每会一个单词在这里都很有帮助。
汉堡大学的B在北大交换,即便身在首都,他也感受到语言上的挑战,很少有人在街上甚至旅游景点说英语,“一定要一开始就办一张电话卡,在哪儿都能联网,使用翻译软件。”他告诉后来者。
另一位在武汉做交换生的C来自慕尼黑工业大学,他遇到最大的语言障碍,是选课网站都是中文的,要么得找一位中国朋友帮忙,要么得去找学院留学生辅导员帮忙注册。
但问题是,很多德国人来到中国,与中国学生成为同学或朋友的概率很低。大部分课程都是单独为留学生设计,不与中国学生混班。由于不会中文,他们只能用英语跟同为留学生的其他外国人交流,去酒吧或餐厅,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中国人。
汉学学生D就自如很多,他中文很好,融入更深,在成都留学后,又去北京实习,可以独自旅行,了解中国的烹饪文化,交到中国朋友。“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作为欧洲人在中国受到欢迎的那一刻,是你和一个中国朋友交谈,却在那一刻忘记了对方是中国人。”
墙内的世界和必备的APP
德国留学生面临的第二道关卡,是被墙的网络。很多在国外常用的网站和软件在中国受到限制,包括Google、Youtube、Facebook和Whatsapp,手机中的Google Play商店打不开,下载不了任何软件,甚至连电子邮箱如Gmail也不能工作。对于到了陌生环境里的留学生来说,瞬间与外部的网络和熟人失联,带来的是极大的不便和不安全感。
所有留学生都给后来者提供了使用VPN的建议。“出发前要准备一到两个稳定可靠的VPN, 由于Google商店无法使用,还要提前下载一些手机软件。”
伴随外网受限的不便,他们同时发现了墙内高度数字化的世界。“在德国,人们通常带着钱包、钥匙和手机出门,而在中国,人们只用带着手机。你可以用它做任何事情:线上线下购物,叫出租车,随便在哪个餐厅都能扫二维码付款。即使是乞丐现在也有二维码,人们可以扫码转一点钱给他们。”
近在眼前的数字化生活让留学生B感叹道,“中国的数字化程度比我们高得多,他们已经将智能手机应用和线上购物的可能性提高到了我们在欧洲所没有的水平。”
在他们的APP推荐榜单上,微信高居榜首,其次是翻译软件和滴滴,理由如下:
1.微信,几乎所有人都用,结合了Whatsapp,Skype,Facebook,Instagram以及现在PayPal的功能。
2.翻译软件:Pleco,翻译单词非常好,或者Google Translator,但需要VPN。
3.滴滴:一个类似Uber的打车软件,但可以订到普通的出租车。
他们还推荐了诸如QQ、地铁线路、城市介绍等软件,但以上三个可以说是留学生在中国生存必备。
关于中国生活:拥挤、喧嚣、美食、随机性
从8千万人口的德国来到14亿人口的中国,德国学生感受到了密度的人口带来的日常生活的不同。“在中国,你总是被人人人包围着,永远不会在某个地方看不到其他人。”
拥挤,喧嚣,人群似乎没有章法,但又遵循着某种规则运转,城市庞大而芜杂。
留学生C被武汉之大和丰富的美食惊呆了,“校园按照德国的比例来说简直太大了,里面住了5万人,包括学生、教职工和他们的家人,学校有30多个食堂、几个超市、中西式餐厅、咖啡馆、两个医院和各类运动设施,从一头走到另一头需要差不多1个小时……
学校食堂的饭菜真的超棒,跟慕尼黑工业大学食堂的东西完全没有可比性,有无数搭配的可能。从汤品到米饭、面条、饺子、饼等等,每餐2-3欧能吃的超级丰盛。除了食堂,我超级推荐两个中国特色美食:火锅和烧烤。”
在恪守规则,条理性强的德国人眼中,中国另一大特点就是随机性太高。去北大的留学生B提到,“我在出发前一个月才得知自己获得了中国奖学金,更不用说我的宿舍了。有些决定到了学期中才做出来,但我必须遵守,比如快到考试的两周前,一门考试被提前了四天,推到了周日举行。有时你必须对这些事情保持冷静。”
德国应该向中国学习的地方
在中国的沉浸式体验,让德国留学生看到了区别于德国媒体报道的中国。汉学生D回国后接受了一家德国媒体的采访,面对德企进入中国市场受到限制,是否体现“中国优先”的问题,他回应道,“中国进入欧洲市场的机会也非常糟糕。我并不认为有什么中国优先,中国不想成为最终的霸主,而是希望与其他大国平等合作,自己成为强国,他们不希望别人看低中国。”
他认为,中国经济成功的关键在于有长期的规划(langfristiges Planen)和高度的风险意愿(hoche Risikobereitschaft),比如在经济投资方面。在德国,当人们有了预算后,会先做一个风险评估,接着再做一个风险评估,人们将10%的预算用在了分析风险上,最后决定说不搞了。在中国人们只稍作评估,就着手去做,当然最后有可能失败,但很多事儿做成了。
“他们不害怕大项目,而是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像柏林机场和Stuttgart 21这样的烂尾项目,在中国是不可能的。这是德国需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因为德国的很多问题都根源于,a)没有长期计划;b)因为害怕失败而回避大项目,无论是在基础设施领域还是在欧洲一体化方面。”
面对面接触中国同龄人,也让德国留学生感受到中国年轻人身上的乐观态度,“他们的资源很少,要求很少,比我们更容易满足。”中国的大学都提供宿舍,即便学生来自富裕家庭,住在宿舍也很正常。四名、六名或八名学生共用一间带双层床的宿舍,床下面放一个书桌和半个衣柜,那里面就是他们所有的东西。
“在节俭和满足感上,德国人应该向中国年轻人学习,我们总是对那些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感到不安。 ”
每位来中国的德国学生,都在总结里极力推荐大家来中国留学。尽管说英语的人很少,网络受限,文化冲击很大,他们最终都在短暂的留学期间,发现了真实而生动的中国。A由衷地写道,我的最后一个建议是:如果在最初的几天里觉得一切都很不寻常且难以琢磨,请不要感到不安。你可以在这个巨大的、不断变化的都市中找到自己的路,后面的每一天都会越来越好。”
我想,留学的意义,对德国学生来说,和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样的:身临其境发现一个国家的多面性,同时也重新反观自己固有的观念,在巨大的文化冲击下,击碎那些被外界赋予的偏见和认知,重新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
通过留学生的眼睛,我也感受到,中国的文化中有热情好客的一部分,但真正欢迎外国人的软硬件设施并不多,比如到处令人哭笑不得的英文翻译,中国人学了很多年却说不出口的英语,城市标识和手机应用很少考虑外国人的需求,使用护照旅行时乘车和住宿的不便……
在提高国际化水平,吸引外国留学生的进程上,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此舒非彼叔
END
你的转发,标星,点赞和点“在看”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加入读者群深度交流,有机会参加线上活动!
上方扫码,备注:入群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