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认为,态度的改变会引起行为的改变。而实际上,态度的改变也可能是由行为的改变所引起的。为了保持一致性,人们常常不得不改变他们的信念使之与行为一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会扭曲或者忘记他们原有的信念。
这些,都是认知不协调在起作用。
ONE
基本概念
1957年,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列昂·费斯汀格在《认知不协调理论》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认知不协调理论。他认为人们为了自己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常于认识中去寻求一致性,但是不协调作为认知关系中的一种,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和谐。而心理上的不和谐对个人构造自己内心世界是有影响和效力的,所以常常推动人们去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根除一切搅扰。
两大基本假设:
🔷 作为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协调,并达到协调一致的目的;
🔷 当不协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人们还可以能动地避开那些很可能使这种不协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
TWO
产生条件
THREE
解决途径
🔷 改变行为,使人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比如,“知道吸烟有危害”而“每天还在吸烟”的人,只有把烟戒掉,这样,两个认知元素才会协调起来。
🔷 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如认为“自己比别人都聪明”,而期终考试时“两门功课不及格”的人,改变对自己原先的评价,认知到自己不过是个中等或者中等偏下的学生,这样认知达到协调。
🔷 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的状况。如为了缓解吸烟问题上出现的认知不协调和心理紧张,可以寻找有关吸烟不会致癌,甚至反而对身体有些益处的事例知识。
FOUR
研究范式
自由选择范式
自由选择范式要求被试者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喜好评定后选择其中一个,之后重新评定对这些事物的喜好程度。当事物的价值很相似时,个体所体验到的失调感最大,并会通过提升对所选之物的喜爱或未选之物的厌恶来缓解失调。
努力辩护范式
努力辩护范式要求被试者为了获得某一结果而努力,最后发现与预期的结果相差甚远,此时测量被试者对结果的满意程度。付出的努力越多,体验到的失调感越大,并会通过增加对结果的满意度来缓解失调。
诱导依存范式
诱导依从范式诱导被试者做出与之前的认知相矛盾的行为,相对于有理由解释自己为何会做出该行为的被者试,那些找不到理由的被试者更容易产生失调体验。
信念冲突范式
当外界信息与自己已有的信念发生冲突时,认知失调也会发生,这个时候如果固有的信念不发生改变的话,失调就会引起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拒绝和扭曲等不适心理,从而迫使自己去选择一种与自己信念一致的信息,并说服他人继续接受自己的信念。
FIVE
理论评价
认知不协调理论在探讨人对自身活动的认识与外界事物发生过程之间的联系时,指出人的行为对态度转变或持续的先行作用,这在理论上是对社会心理学的一项贡献。在此之前,人们强调的是态度先于行为,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但认知不协调理论提醒人们注意另一方面的情况。人的行为也可以是态度改变或更加坚定的先行条件,已做出的行为引起人的内部不协调感,从而发生态度的改变。
但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也同样如此。比如存在概念模糊、认知模式简单化和解释模式的不确定性等缺点。
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形成对某个事物的积极态度,那么就引导他,使他致力于得到这个事物。
如果你希望给一个人对某种错误行为的道德判断变得温和一些,那么就引诱他做出这种行为。
相反,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对某种错误行为的道德批判更加强硬,那么就引诱他,但不足以使他做出这一行为。
——阿伦森
(图片来源于网络)
/ 相关文献推荐 /
[1] 利昂·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 刘慧玲.论受众接触信息时的认知协调[J].新闻知识,2013(8):28-30.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