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知识》|从2022年北京冬奥会看体育赛事解说的创新突破
文摘
教育
2023-07-19 21:16
陕西
体育赛事解说是冬奥会中传播体育文化、弘扬奥运精神的重要窗口,在新技术、新理念的加持下可以实现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广泛传播。《新闻知识》2022年第9期刊发了四川师范大学王博、杨镇源的文章《从2022年北京冬奥会看体育赛事解说的创新突破》,从话术构建、表达呈现、技术赋能等多个角度,对冬奥会乃至世界赛事解说的新变局进行细致分析。本刊特编发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依托专业背景的多线叙事结构:本届冬奥会上新一代解说员纷纷从自身与专项运动的关联,经历出发,与现场情况相联系并做进一步解释, 成为了体育解说中“讲科普故事的人”。这种多线并置的解说结构,让受众在乐于接受的同时还增长了体育知识,让冰雪运动文化跳脱出竞技与荣誉的束缚。构建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核:体育文化凭借其广博性和共通性,更易获得各国受众的认同与支持,也使受众越来越重视体育精神与文化,以此彰显国家实力。北京作为首个“双奥之城”,不仅提供了一个展现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舞台,也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得到了更好的呈现。泛娱乐化危机下的价值坚守:在北京冬奥会中,从赛事双语解说模式上的创新以及解说角色和传播关系等多方面的转变可以看出,由中国特色体育文化孕育出的中华体育精神正引导着新时代体育文化话语内容的重新构建。▲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情景化:个人风格的建立;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电子化媒介会带来“重新部落化”。冬奥赛事解说让受众在零散浅薄的信息环境中再次集聚,形成了规模化的体育传播社群。解说员的语言样态也从单一宣读式转变为多向互动式,依靠与社群受众的交流、分享来连接不同圈层的内容,形成了全新的交互模式,去中心化的呈现方式在媒介融合的环境里愈发凸显。为了让受众获得更好的体验,解说员在多样的情境里塑造个人品牌风格。规范化:专业素养的提升;时代变迁背景下赛事解说复杂多变且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解说员不仅要具备敏锐把握政治尺度、理性克制情感倾向的基本素养,还需细致了解相关赛事背景、构建体育知识框架,从赛事自身特性出发,用细致的观察、良好的表达、专业的技能传递赛事信息。多元化:语言表达的融合在体育运动解说实践的“金字塔”中,塔顶正是单位时间内赛事消解和声音“工具”的空场,包括语速、音调、停顿等。而面对变幻莫测的赛场情况,解说员需要通过多元的语言表达方式营造正确且合理的语言环境及情绪。▲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解说节奏应与赛事节奏相协调,但面对一些紧张刺激的比赛,解说员为了将画面与声音相对应,解说节奏一般都比较快,导致新生解说员会刻意加快语速,以达到声画对位。在语言表达艺术呈现上,可以用“留白”的方式来塑造情境。赛事解说的重点在于引导和解释,这就意味着在赛事音画饱和的影响下,需要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受众去理解和接受。伴随着媒介生态的不断调整变化,受众也更喜爱深入浅出的解读性内容。所以对于解说员而言,不仅要改变传播思维,也要在选题、表现形式这些“语态”的层面做出适当调整。随着5G技术的发展,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的解说生态迎来创新趋势,技术的赋能让赛事解说呈现出多屏共振、云端直播、交互共享等特征。多元传播路径延伸赛事解说的视野,沉浸式的视听效果增强受众的感官体验,云端交互共享丰富赛事传播的多元样态。媒介融合助力多向传播媒介融合的纵深发展让赛事解说开启全媒体传播路径,多屏共振让用户观看赛事的场景趋向多样化。技术的赋能促使各类媒体运用各式各样的传播形式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用户带来质量更高、内容更丰富、观感更真实的赛事解说。一方面,多屏共振的多场景化让更多人参与到赛事解说中,通过短视频、中视频、长视频等多种方式可随时随地观看解说视频;另一方面,场馆现场的镜头、灯光、音响等设备不断更新,赛事解说在现场环境的烘托下呈现出沉浸式、立体化的传播效果。融合式的视听体验最能抓住当代人的感官触觉,从画面协同到声响创新,视听体验在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延展传播力。声画和谐的感染力让受众获得沉浸式体验,运用多重艺术形式,创造出符合时代特征与当代审美的赛事解说新模式。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赛事解说在技术赋能的强大支持下保持自身专业化内容产出的同时传递了主流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态势。本届冬奥会解说将“以人为本”作为创作导向,将浸润“文化自信”作为创作理念,通过美丽诗意的解说语言彰显出独有的“中国式浪漫”。随着高新技术在电视转播画面中应用程度的不断加强以及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赛事解说的话语表达方式也不断变化。而技术发展的背后也默默提升了对于解说员知识底蕴及表达方式多样性的要求,以此为基础的赛事解说才会得到赛事受众的青睐并长远发展。(图片来源于网络)
—— END ——
本文系简写版,查阅全文及引用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王博,杨镇源.从2022年北京冬奥会看体育赛事解说的创新突破[J].新闻知识,2022(9):92-96.
专栏策划|李安定
文字编辑|肖朝阳
图片编辑|寇立晨
版式设计|卢海旭
责任编辑|张晋 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