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议程设置理论的渊源
20世纪60年代初,科恩发现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了解,与他们所关注的新闻媒体报道信息的编辑和选择密切相关,其理论渊源是柏拉图的“洞穴之喻”,与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中提到的“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想象”,即对“拟态环境”的描述。
20世纪60年代末,“传播流”研究尤其是“有限效果论”观点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议程设置理论正是在对“有限效果论”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理论模式。
(二)议程设置理论的三个发展层面
从议程设置理论的演进过程来看,其经历了三个层面的演进:客体议程设置、属性议程设置和网络议程设置。
客体议程设置:聚焦传播过程中的认知阶段,证明了议题显著性从媒介议程向公众议程的转移,即媒介影响人们“想什么”。
属性议程设置:聚焦传播过程中的理解阶段,认为新闻媒体能够将某个客体与某种属性捆绑在一起,使两者在公众头脑中同时显著起来,证明了属性显著性从媒介议程向公众议程的转移,即媒介影响人们“怎么想”。
网络议程设置:关注的焦点是客体与属性的网络关系,认为影响公众的不是单个的议题或属性,而是一系列议题所组成的认知网络,证明新闻媒体不仅告诉人们“想什么”和“怎么想”,还决定了人们如何根据媒体有逻辑地构建出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判断。
议程融合是对议程设置理论的再发展,与议程设置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一)认知失调驱动下,现代个体融入小众群体造成社会整体不和谐
在议程融合阶段,麦库姆斯和肖研究的重点是在现代传播技术环境下,个体如何融入他们所希望融入的群体,以及因此获得的回报和造成的影响。
个人通过人际传播和其他细分传播媒体了解群体议程并抵制与之相异的信息,这一现象的揭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个人的媒体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此消彼长,会在一定程度上挑战或抵制大众媒体在内的其他媒体提供的公共议程,从而造成更大群体的分裂。
(二)时代、媒体与信息源引发的议程挑战与社会融合
议程融合从个体、群体、国家和文化之间广泛关系的宏大角度进行观察,认为所有的媒体都是关于关系的,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引发议程挑战和社会融合,从而带来社会关系的改变。
技术变革虽存在强大的潜力,但人类交流的一般方向更多地是由用户控制。受众要融合纵向媒体和横向媒体:首先要利用传统媒体发布清晰的信息,然后利用社交媒体来解释和支持传统媒体的信息,以此融合纵向和横向媒体,满足公众对公共信息和兴趣信息的双向吸收,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整体。
唐纳德·肖等人提出的ACA公式,不仅说明了公众是如何获得信息的,也展示了社会系统的演变过程。
在数字时代,唐纳德·肖和麦库姆斯进一步阐述了议程设置理论。
首要内容是关于媒介议程的来源,认为传统媒体在新时期仍然保持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并在未来长期有效。
次要内容是议程融合,即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的融合。传统媒体是重要的信息源,社交媒体更多的是消息的社会发布渠道,虽然社交媒体也会发生反议程设置,但“常常是突发现象”,它的“庞大覆盖率为传统媒体议程的设置提供了有力的帮助”,显然媒介议程依然塑造了公众议程。
结 语
END
本文系简写版,查阅全文及引用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张敬亚,史坤.议程设置理论的嬗变与发展[J].新闻知识,2023(6):3-7.
文章策划|李安定
新媒体编辑|王佳辰
责任编辑|张晋 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