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智能媒体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尤其是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新闻知识》2024年第3期刊登了刘雯、曹铭聪的文章《快连接、空言说、慢调节:大学生社交智能媒体接触失序的规避与协调》,从三个方面探讨大学生与社交智能媒体之间的博弈。本刊特编发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一、快连接: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生活
大学生的生活已被智能媒体包围,社交、学习、娱乐等活动无不通过媒体进行。社交媒体如同一张网,将大学生紧紧地裹挟其中。通过社交智能媒体与外界实现的快速互动,可称之为“快连接”。
从中学时代的初体验到大学阶段的全面依赖,线上社交逐渐成为大学生与朋友、家人、同学交流的主要途径。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短视频、聊天工具、音乐和购物应用几乎填满了他们的日常。
智能媒体提供了便利,仿佛整个世界都触手可及,但这种无处不在的连接也带来了挑战。快速连接的背后隐藏着大学生的时间和情感冲突。他们常常被社交智能媒体占据了大量时间,虽然意识到自己应该适度使用,但往往无法摆脱这种强迫性行为。快连接虽然提供了与外界交流的便利,但也可能导致情感的对冲与困惑。
二、空言说:社交中的心理迷失
当社交智能媒体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时,虚拟交往逐渐替代了真实的人际互动,可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空言说”,即在屏幕上通过文字和符号与人交流,背后隐藏的是更为复杂的心理问题。
许多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精心营造个人形象,追求点赞和关注。人们通过社交平台展示自己的日常生活,希望获得认可和归属感。然而,虚拟世界的社交往往是表面化的,缺乏深层次的情感连接。虽然网络社交让大学生得到瞬时的满足,但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并未因此消散,反而加剧了他们的情感疏离。
另外,智能媒体的算法推荐机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当他们浏览社交平台时,算法会推送符合他们兴趣和偏好的信息,这虽然提高了使用体验,但同时也限制了他们接触不同声音和观点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可能会被困在信息的“茧房”中,缺乏多元的视角,从而导致思维的局限性。
三、慢调节:在混乱中寻找平衡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慢调节是一种自我调整的过程,帮助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找到平衡。
学校
学校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社交智能媒体方面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通过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学校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如何合理使用社交媒体,避免陷入信息的漩涡。通过媒介素养课程,学生能够掌握筛选信息、判断真伪的能力,也能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感与时间。
家庭与社会
家庭和社会也应为大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社交观念,教导他们如何在虚拟社交与现实生活之间找到平衡。与此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线下生活,减少他们对社交智能媒体的依赖。
社交媒体平台和监管机构
在信息监管方面,社交媒体平台和监管机构也应当加强内容审核机制,确保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是积极健康的。双重审核和监管可以有效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帮助大学生建立一个相对健康的网络环境。
个性化引导
大学生在面对社交智能媒体的冲击时,个体差异也应被考虑在内。每个大学生都有不同的成长背景、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因此在调节过程中,个性化的引导尤为重要。通过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网络使用习惯,才能有效缓解社交智能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结语
在智能媒体的时代,大学生既享受着快速连接带来的便利,也面临着信息过载和心理压力的挑战。通过“快连接”构建虚拟与现实的桥梁,“空言说”揭示社交行为背后的心理失序,而“慢调节”则为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解决方案。大学生需要学会在快节奏的社交媒体时代中保持自我,找到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点,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智能社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策划|李安定
图片编辑|李洛羽
版式设计|何雨晨
责任编辑|张晋 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