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100则|52.你懂我意思吗——看不见的符号互动

文摘   教育   2023-07-13 21:56   陕西  


一文读懂

符号互动论

真的吗?我不信!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在父母和孩子产生争执后,
“快来吃饭”就是父母的道歉,

而孩子愿意吃就意味着原谅。

这是家庭中不言自明的默契,其背后是符号互动在发挥作用。
象征性符号互动表现在,人们不是对别人的直接行动作出反应,而是根据别人赋予这些行动的意义作出反应。


理论简介

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性互动理论,认为人所使用的所有符号都是有意义的,对于构成生活环境的所有事物,人都可以主观赋予意义和解释,并能理解其意义。

换句话说,所有的对象都可以被人主观上加以解释,即一切事物都是具有象征性、符号性的。


理论渊源

苏格兰道德哲学

以大卫·休谟、亚当·弗格森等为代表的苏格兰伦理学家主张研究现实生活,考察日常生活经验并从中归纳出理论,认为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找到有用的知识。


威廉姆·詹姆斯

詹姆斯是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以唯心史观和实用主义著称。他的研究为符号互动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1)关于自我
“自我”是一个人可以用来称呼他自己的一切之总和。“自我”这个概念意味着承认他们自身也是被观察的对象
(2)关于社会“我”
詹姆斯将社会“我”看成是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派生物,可以通过多方的社会关系来认识自我的特征。

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

鲍德温认为整个自我均起源于社会,儿童自我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投射阶段。婴儿感觉到了他人,在他们与物体之间划了明显的界限,还学会了对其他一些差别的区分。
二是主观阶段。通过模仿别人的行为,体会到有一种与此行为相联系的感觉状态,从而出现了自我意识。
三是射出阶段。儿童将上述感觉状态与人的概念联系起来,得知其他人也有感觉状态。

约翰·杜威

约翰·杜威认为,思维(精神)是一种人们在头脑中定义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类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的过程
关于符号互动论,还有两个方面值得一提:
第一,杜威不同意将社会视为单一的整体结构、铁板一块的观点。
第二,杜威主张,社会科学以及哲学应将日常生活中的状况和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理论发展

接下来请符号互动论的四位代表学者,为大家解读他们眼中的符号互动。

向上滑动阅览对话

首先有请库利先生。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存在一种强烈的群体认同感的社会群体。

次级群体是人类有目的、有组织地按照一定的社会契约建立起的社会群体。它不受血缘和地缘的限制,源于一定的社会需要而形成。

“镜中我”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第二位请到了米德先生。

心灵的本质是一种内在的思维过程,是一种隐蔽性的意识活动,是某个人想做某事、去做某事的内在动因。心灵的内容由生理性的冲动和反映性的理智共同互动构成。

自我可分为“主我”(I)和“客我”(me):“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主我”和“客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社会是自我与“他人”互动的产物。社会的内容是由个人和集体互动构成的。这种互动体现于各种各样的符号,因此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由人创造和使用的符号的总和。

可否展开说说?

详见我的著作




接下来有请布鲁默先生。

我的符号互动论依赖三个前提:

(1)人们是根据事物的意义而进行活动的。

(2)这种事物的意义来自人们与自己同类的社会互动。

(3)人们在与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可以对事物的意义加以修正。

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含义是:

(1)以个体和集体形式存在的人们,根据构成其世界的客体所具有的意义进行活动。

(2)人们的联合体以一种过程的形式存在,他们在这种过程中作出可相互理解的指示

(3)社会活动都是通过一种过程形构而成的,行动者通过这种过程注意、解释并评估他们面对的各种情境。

(4)组成社会组织的联结是不断运动的。



有请最后一位戈夫曼先生。

作为微观互动研究的一种视角,拟剧论使我成为符号互动论新的代表人物。我站在传播者的立场,研究如何呈现出一个符合情境的自我。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我提出了“印象管理“,是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如何努力去反映一些有意性的行动,给他人留下所希望的印象,同时努力避免一些非期望性的行动。



理论应用

1

社会越轨

从互动论的角度看,社会问题诸如种族主义、种族冲突及各种暴力倾向,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归因于相互之间缺乏互动、沟通及合作意向。

2

两性符号

现代性别符号的混淆趋势,已使人们(尤指男性)感到某种威胁,诸如此类的变化还将持续发展。

3

家庭人际互动

美国社会学家弗罗纳·怀特认为,青少年子女的早期角色扮演,一般都与家庭凝聚力、家庭内角色扮演直接相关。

4

校园人际互动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梅迪·福斯特从心理学视野对大学生人群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发现美国大学生群体共有的消极心理特点,即焦虑感与沮丧感,直接与其辨识符号的能力有关。


评价总结

1

意义

(1)研究视角上,“符号互动”的视角给出了一个全新的传播定义,即传播是由参与者共享意义和价值而导致的符号行为。

(2)方法论上,符号互动论倡导定性的研究方法。

(3)学科发展上,符号互动论给中国传播学研究带来了一种开放的心态,一种打破学科界限的研究取向。

2

不足

(1)符号互动论忽视了人类行为中情感和潜意识的作用。

(2)符号互动论忽视了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研究。


相关文献推荐

[1] [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2] 张少元.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微信传播与意义共享[J].新闻知识,2017(1):58-60.

[3]王红缨,丁静.符号互动论视角下“锦鲤”走红现象分析[J].新闻知识,2019(10):43-45.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阅全文)


专栏策划|李安定

指导老师|李安定

图文创作|曾文静  禚琳

版式设计|禚琳  曾文静

责任编辑|张晋  苗萍


往期精彩回顾:
传播理论100则|51.观察世界的基点:社会建构论
传播理论100则|50.关于涵化,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儿!
传播理论100则|49.一文看懂媒介环境论!


新闻知识唯一投稿邮箱:
xinwenzhishi@126.com

新闻知识
《新闻知识》创刊于1984年7月1日,是由陕西日报社、西北大学主办的大型新闻学月刊,一直坚持“传播新闻理论 服务新闻实践”的办刊宗旨,服务新闻学界和业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