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大明战神”醒悟过来这个道理时,已经沦为蒙古人阶下囚。
01、蒙古也先南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明,八月二日,徐达师入大都,北伐取得了彻底胜利,元朝灭亡;
1388年,蓝玉深入大漠,大破北元,蒙古“中央政府”从此一蹶不振;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取得重大战果;明宣宗三次边巡,宽河之战中,用数百铁骑直驱前行,蒙古兀良哈部全部下马拜倒在地请降,明宣宗大胜而归。
有了先祖对蒙古势如破竹的进攻,“大明战神”明英宗觉得自己也行了,天天期盼着一场能扬名立威,做实自己“大明战神”地位的战争。
正瞌睡,送枕头的就来了!
中原地区与蒙古地区的贸易由来已久,蒙古地区对中原地区的粮食、布匹、手工产品等有大量的需求,而中原地区则需要蒙古地区的马匹、肉类等。
明朝建立后,太祖即布告天下,召各国来华朝贡。而对于当时分裂混战却始终是心腹之患的蒙古,明廷则根据“散则易制,得并为一则势专难图”的统治经验,通过朝贡和互市对蒙古部族抑强扶弱,并拉拢部分蒙古封建主。
自明成祖之后,双方的贡市就成为定制,明朝还以回赐的名义送给瓦剌封建主大量的贵重物品。
由于明朝廷往往薄来厚往,蒙古诸部族非常重视这种朝贡贸易。通过朝贡贸易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
大规模迎来送往的朝贡贸易,使明朝的财政不堪重负。后来朝贡贸易逐渐变成脱出贸易常规,变成部分蒙古部落讹诈的手段。
在此背景下,1449年,瓦剌再次遣使朝贡,又虚报使团人数,明朝怒极之下,下令以实际人数给赏,即瓦剌所奏请的五分之一。此事由此恼怒也先,于是驱兵南下。
当然,这也许只是一面之词,至于为何南下,还是此时双方实力打破了一定的平衡。
1449年7月,也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入侵。
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攻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今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敕知院所统率,直接攻击宣府和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
也先军队锐不可挡,明军交战失利,沿线各个城池,接连失陷。
02、大明战神亲征
前线战报传到北京,王振与英宗于震惊之余居然热血沸腾,以为“以大明天子天威,必能旗开得胜”,于是决定效法先祖御驾亲征。
百官竭力劝阻,但明英宗不听。
七月十六日,明英宗率大军仓促出发。十七日到达龙虎台(今北京市昌平区西南)。由于组织不当,夜间宿营时出现了不应有的混乱。睡梦中的一部分官军以为敌军来袭惊慌而起,乱作一团。
之后,倒霉的事接连不断,兵部尚书邝埜在行军途中跌下马,受了重伤,勉强支撑着随行。
此时北方正值雨季,连日风雨不停,道路非常泥泞,大军还未到达大同,就已经出现饿死、冻伤的士兵。
八月初一,明朝大军到达大同。镇守太监郭敬告诉王振,诸军在大同不敌蒙古军队,招致惨败。此时突然又降临大雨,致使人心惶恐。
因此,王振也慌了,还没开打,就决定撤出大同。
王振最初想从紫荆关(今河北省易县西北)退兵,让朱祁镇到他的家乡蔚州(今河北省蔚县)经过,摆摆威风,光宗耀祖。
但是如今心境已然破坏,一切都往坏处去想。他想到,这么庞大的军队经过他的田园一定会对他收割在望的粮食造成巨大的损失,况且未交战就撤回,皇帝也不会有兴致。于是他不顾大军已经向南走了四十公里的事实,命令队伍折回东北,重新回到宣府,由出征之路返回。
大军迂回周折,耽搁了数天宝贵的光阴,明军进入宣府之日,也先命伯颜铁木儿率领一支追兵到了宣府东南、距宣府仅60里的鸡鸣山,堵在了明军前进的道路之上。也先亲率的大军则紧追而来,形成对明军的夹击之势。
英宗和王振派出部队迎击,基本都是有去无回。
八月十三日,英宗到达土木堡。此时天色尚早,距离防御设施比较完备的怀来县城仅20里路,随行的文武大臣都劝说皇帝入住怀来城歇息。
然而,刚刚松了一口气的王振却惦记着装着他个人财物的一千多辆辎重车还没有跟上,于是决意夜宿土木堡。
八月十四日,当皇帝和王振准备命令军队启程前往怀来之时,才发现他们已经被蒙古军包围了,并断绝了土木堡水源。明军深挖井以取水,然而掘地二丈仍不见水。,缺水成为陷于包围之中动弹不得的明军的致命危机。
也先因惧于明军人多势众,坚持围而不攻,以求明军不战自乱。
随后也先又心生一计,假装撤退,并派使者到明营请和。
朱祁镇和王振喜出望外,当即同意议和,派了两名通事随来使前往也先营。王振看到瓦剌军向后撤退了,便下令全军撤离阵地,“移营就水”。
干渴难耐的士兵顾不得纪律和布阵,纷纷越出壕堑,急奔河流而去,明军阵型大乱。当明军刚一移动,瓦刺军立即从四面八方围攻上末。失去指挥的明军东奔西突,争相逃逸,根本无法组织有效地抵抗。
瓦剌骑兵蹂阵而入,挥动大刀,猛砍乱杀,将一个个忙于奔逃而并无抵抗的士兵斩杀。加之明军互相冲突、践踏,一阵战罢,明军丢盔弃甲,尸横遍野,王振也死于乱军之中(一说被气愤的明军将士斩杀)。
由于变故突然,朱祁镇索性下马盘膝,面南而坐,双目紧合,心中祈祷,静静地等待战斗结果。最终明英宗朱祁镇成为瓦剌军的俘虏。
03、大明精锐尽失,从此进入守势
土木堡战役中,出征的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堃、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了铭、王永和等50多名朝廷重臣战死。
50多万士兵死伤大半,余皆逃散失踪,最后跑回京城的仅有极少数。无数马匹、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
土木之变的消息传回京城,朝野震动。有人主张迁都,但是兵部尚书于谦拥立朱祁钰即位为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百官纷纷要求严惩王振,最终王振家产,王振的侄子王山被凌迟处死。
同年十月,也先率北元军队攻至北京城下,欲用明英宗为人质,向明廷进行勒索。于谦主张保卫京城。在京师保卫战中,京师民众起而支援明军,打击北元军队。也先受到夹击,勒索不成,挟英宗北还。不久也先与明廷讲和,并宣称“迎使朝来,大架西去”。
至此,土木之变告一段落。明朝边防政策由积极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九边防御体系。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