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学校精细化管理变味,部分老师苦不堪言

文摘   历史   2024-10-08 17:15   陕西  

学校约束机制和规章制度必不可少,但过于统一和僵化的精细化管理实则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束缚教师群体的创造性和个性。

01、变味的精细化管理,剥夺了教师尊严

某些学校领导罔顾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要么以行政手段对学校教师进行管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要么就把学校当成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把教师的工作进行细致规划和量化考核,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相违背,教师们的尊严荡然无存。

在某些奉行精细化管理的学校里面,教师需要一天到晚签到签退,中间还要抽查坐班情况,就连临时出校门还要领导签字,将教师牢牢束缚在学校之后,又对教师的工作内容进行细致划分,比如一课教案写多少页、教案上要备哪些内容、教案上要人人签字、每周作业批改多少次、上课只能讲多少分钟、需要找多少学生谈话和拍照……甚至还会安排专人和领导来检查,所有工作都要留痕。

看着学校老师忙忙碌碌的样子,一些领导颇为自得,总觉得自己精细化管理理念先进,自以为自己把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殊不知早已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背道相驰。也正是由于对教师管理的价值缺乏认识,一些学校在教师考核中为了做到“精细”而片面追求“数据化”。在操作上,有些学校设计繁琐的考核指标,通过分项赋值,得出教师的个人考核分值,并将这一考核结果作为评定教师等次、发放奖励津贴的依据,让学校老师不得不从,不敢不从。

然而学校不是企业,教师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学生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过于僵硬的精细化管理实在不可取。试想,学校领导把学校当成企业,教师被迫成为流水线上的工人,整天忙着应对这些制度化的检查,教师内心对教育的热情和良心的内审如何达成,还有多少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最终受害的只能是学生和家长。

因此,用企业思维对学校教师进行精细化管理,任何工作都要量化和考核,大家只能按照规定做,看似效果显著,立竿见影,实则是饮鸩止渴,极为荒唐,忽视了教师们的主观能动性,背离了教育该有的初衷和规律,值得所有教育管理者深思。

02、教育必须回归常识,不能再为改革而改革

遗憾的是,诸如精细化管理之类的教育改革也有不少,教师群体挟裹前行。一些学校紧跟时代潮流,时常花费重金派遣教师外出学习其他学校的优秀经验,这本来是好事,可以开拓教师群体的眼界。然而一些学校领导急功近利,罔顾本校的实际情况,非要教师抛弃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思路,强行照搬别的学校的管理模式和教育理念,很容易造成“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实在是令人叹息。

与此同时,作为教师,每年或多或少会参加一些培训,学习一些教育新理念和教学新模式,从杜郎口模式、导学案模式、翻转课堂、5+2模式、思维导图模式、衡中模式到如今的大单元教学模式等,每个理论总能实施几年,而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概念所淘汰,老师们被挟裹其中,艰难前行。

教育不是工业,学校也不是企业,也就意味着学校教育有着自己该有的规律和理念,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师自我成长的路径,必须尊重教育发展的常识,否则就是瞎折腾。然而某些学校领导自以为自己教育理念先进,采用省事且凸显自己权威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对学校进行管理,让老师们疲于应对,毫无师道尊严可言,教师的积极性受挫,主观能动性受限,教育质量又该如何保障。

要知道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而非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过于僵化的精细化管理实则是对教育的瞎折腾。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合格,自然是可以返厂重新生产,那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有问题,难道也能像产品一样返校重新教育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教育是一个复杂且细致的过程,很多工作都无法用数据来量化来考核,这是教育最本质的属性。

当然学校运转自然是需要管理的,这毫无疑问。但任何管理都应该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注重学生和老师的幸福感和自由度的培养,脚踏实地,因材施教,倘若一意孤行违背教育的规律,长此以往,学校发展必然会面临困境。

教育从来不缺少改革,但是千万别打着改革的旗号瞎折腾,否则只会贻笑大方。将课堂还给老师,将时间还给学生,别总是搞一些莫名其妙的理论,给教育以安静的环境,就是对教育最好的尊重和重视。

最后,推荐一个非常棒的深度历史类公众号,我也有经常看哦!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我们一起陪伴孩子的成长,并转发给更多人看。

往期回顾


教改频繁的今天,有些老师仍偏爱传统教学


教师开启“自保”模式,迫不得已的选择


教师朋友圈,不是学校宣传的窗口

为防失联,欢迎关注
晨阅浮一白,教育问题的思考者。深度分析教育热点话题,关注最新教育资讯,了解前沿史学动态,发布权威教学思考。因为懂得,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坚持。

晨阅浮一白
一群历史教师创建的公众号,因为懂得,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坚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