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正在加速中国孩子的分层

文摘   2024-10-30 09:32   陕西  
1
周末,去楼下的小区理发店剪头发,前面有一个小顾客。
店内只有一个理发师,便在旁边的沙发坐下来,等着。

洗头的小女孩大概十来岁左右,没有大人陪伴,躺在洗头椅上,双手高举着手机,边看边笑。从手机声来听,应该是在看短视频。

理发师提醒:“要不你等会儿再看?这样没办法洗头。”

小朋友置若罔闻,继续边看边笑。

洗好头,她坐在理发椅上,还是低头不停在看手机。

理发师一边吹头发,一边跟她说话,应该比较熟悉。

“你妈妈今天怎么没送你来啊?”

“她不想下来,我都是一个人。”

“你妈妈在忙啊?”

“她一直在看手机,把我一个手机让我自己来了。”

说话的同时,小朋友始终盯着手机,全程没抬头。

洗好头,继续捧着手机出门去了。

2
周五晚上,到商场给姐姐打包一份点心,围着柜台一排桌子,坐着几个家长、三四个孩子,有正在吃的,有在等餐的。

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在吃一碗面,面前横着一个手机,放着短视频,边吃面边看。

旁边一个小一点的男孩子也是捧着手机,从背后看不出来是在看什么。

再过去,一位妈妈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正在用手机看动画片。

商场人声鼎沸,父母和孩子间安安静静。

3
聚餐,有年轻的朋友带着孩子,还在上幼儿园。

喂饱孩子,很自然地拿出手机,塞给他,让到旁边自己去玩。

小朋友拿到手机,不吵不闹,熟练地打开,刷起了短视频。

视频中各种背景声音,稀奇古怪的笑声不断传来,再看小朋友,面无表情,也不知道能不能看懂。

4
前两天,听冷玉斌老师的直播讲座,听他说起刚看到的一则信息,言语间几乎要落泪的冲动。

听了,看了,心有戚戚,难过,不知该如何解决。

又何止是乡村,又何止是留守儿童,身边的无数儿童,正在迅速地、毫无预兆地被短视频吞没。

一同被吞没的,还有他们的父母。

5
重读松居直先生的《幸福的种子》——

“有涵养的人,是曾经聆听丰富语言且永志不忘的人。”

“孩子学说话都是模仿大人,如果大人词汇贫乏,孩子当然吸收不到丰富的词汇。”

“从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等听到的语言,无法促进孩子的心灵成长,因为这些都是机械的语言。”

而现在,连电视机、收音机中虽然机械,起码还是标准的播音声,孩子也听不到了,充斥到他们耳中的,是怪异的、夸张的,甚至恶俗的声音。

这些声音,夹杂着各种生造词汇,从耳朵进入大脑,再从孩子的嘴脱口而出。

6
《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写——

“人们会渐渐爱上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因为职业的特殊性,必须要不断阅读,不断思考,但很显然,并非人人如此,交流似乎变得更费劲。

大量无效、无用、无趣、无聊的信息在轮番上阵,侵蚀大脑,麻痹神经。
我们一天天地在“信息爆炸”,却越来越“智障”。
孩子们呢?他们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在拉向深渊,那里,是“娱乐至死”。

当我们必须开倍速才能看视频,只用几分钟就“读”完一本书,无法找到能准确表达想法的语汇,大脑已经支离破碎。

想想孩子们,如果他们在最应该学会丰富语言的时候,却被短视频淹没,未来,还有什么可期?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我们一起陪伴孩子的成长,并转发给更多人看。

往期回顾


混在县城的教师,藏着中国教育最真实的模样


一线教师们反感的八类校长,亟待正视


对教师群体的不实举报,或给教育蒙上阴影

为防失联,欢迎关注
晨阅浮一白,教育问题的思考者。深度分析教育热点话题,关注最新教育资讯,了解前沿史学动态,发布权威教学思考。因为懂得,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坚持。
晨阅浮一白
一群历史教师创建的公众号,因为懂得,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坚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