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向来不是美好快乐,它螺旋上升,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同样,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在光环加持下,其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黑历史”。
01、匡衡
成语“凿壁偷光”,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故事的男主人公是西汉经学家匡衡。匡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并没有影响匡衡求知进取之心,相反物质的贫乏,激发了匡衡对知识的渴望。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抱着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他对《诗经》有独到透彻的理解。当时在儒生中流传着“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的话,意思是说,听匡衡讲解《诗经》,眉头舒展,心情开朗。可见匡衡是解读《待经》的专家。
匡衡的名声惊动了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任命匡衡为丞相,封乐安侯。任职期间,匡衡多次陈述治国理政的政策,引经据典,得到汉元帝赏识和支持。匡衡还曾上书弹劾宦官石显,指出他担任中书令期间结党营私,把持朝政,加重赋税,剥削人民等罪状,石显及其党羽最终伏法。
匡衡尽忠汉朝,成为一代名相,不过他也有自己的“灯下黑”。汉元帝在封他侯爵时,其侯国食封土地应该是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地图的错误,擅自扩大食封土地面积,非法侵占土地四万多亩。后来他的行为在汉成帝时被司隶校尉发现,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的罪名,被贬为庶人。几年后,匡衡在家乡病死。
02、蔡伦
说完了西汉的匡衡,再来说一位东汉的宦官。他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名第7,名列“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之所以他如此重要,是因为他发明了纸(注:也有种说法是革新造纸工艺)。纸的出现,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中国“古化四大发明”之一。
蔡伦,东汉桂阳郡人。年少时,蔡伦跟着父亲务农,十五岁入宫。他从小宦官到黄门待郎,一生经历了四位皇帝、两位太后,成为政坛“不倒翁”。这一切和他聪明伶俐、察言观色、善于站队密不可分。公元82年,蔡伦卷入窦皇后与宋贵人之间的后宫斗争。窦皇后指使蔡伦上书,诬陷宋贵人“欲为厌胜之术”。宋贵人百口难辩,在狱中服毒自杀。宋贵人一死,她的儿子刘庆作为太子,也受到了牵连。汉章帝贬刘庆为清河王,另立梁美人之子刘肇为太子。
公元88年,汉和帝刘肇即位,窦皇后成了窦太后,蔡伦也被封为中常侍,随侍左右,位极人臣。公元121年,汉安帝刘祜亲政。刘祜是老冤家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宋贵人的孙子。蔡伦的荣华富贵就此Game over。蔡伦担心汉安帝会对自己进行清算,畏罪自尽。
03、骆宾王
《咏鹅》是知名度最高的唐诗之一。它的作者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他出身寒门,七岁作诗《咏鹅》,年少才高,名动一时,被称为“神童”。骆宾王擅长七言歌行,其代表作《帝京篇》,描绘了长安的繁华壮丽,显示出唐朝强盛豁达的时代气息。全诗气势恢宏,蓬勃向上,是初唐七言歌行的代表之一,当时以为绝响。
骆宾王才高八斗,仕途却颇为不顺。芝麻绿豆大的官,不是因故被贬,就是碌碌无为,与骆宾王的才情完全对不上号。仪凤三年(678年),骆宾王以“坐赃”罪被捕入狱。有人认为这是诬告,也有人觉得骆宾王得罪了权贵。根据《唐律》,坐赃是指非法收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这无疑对骆宾王是巨大的打击,在狱中作《在狱咏蝉》,抒发自己悲愤的心情。
次年,骆宾王遇赦出狱。此后,他始终郁郁寡欢。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唐建周,登基称帝。由于长期以来不得志,骆宾王早就对武则天不满。9月,徐敬业以“匡复李唐”的名义发动叛乱。骆宾王积累的愤懑情绪终于爆发,他被李敬业任命艺文令,负责机要文件的起草。11月,徐敬业兵败身亡,骆宾王下落不明。
04、李煜
提起南唐后主李煜,大家立刻会想起那首著名的《虞美人》。他不仅善诗文,工书画,对歌舞音律也有很有兴趣。有一次,他命人打造了一朵六尺高的金莲花,想让自己的妃子窅娘,在金莲上跳一曲《金莲舞》,重温步步生莲的美感。
金莲花独枝傲立,离地六尺,花瓣娇小,仅容一人,稍有不慎,失足落地。可是问题来了,如何才能金莲上顺利起舞呢?窅娘屡次尝试,均无功而返。窅娘觉得是自己的脚太大了,无法在莲花的施展舞姿。于是,她用两匹白帛,将双脚从脚尖到脚踝紧紧包裹,再穿上白绢的舞鞋。窅娘的自我摧残,给她的生理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半个月后,脚面弯曲折成两截,十趾俱已腐烂。为了讨李煜的欢心,窅娘甘受皮肉之苦,缠得更紧了。身体稍好后,她又将双足弯成月牙形状。
身体恢复健康后,窅娘体重大减,腰若无骨,轻如鸿雁,非常适合在莲花上跳舞。经过一段时间训练,窅娘学会了足尖旋转的各种基本动作。数月后,窅娘在金莲上为李煜献舞。只见她婀娜多姿,摇曳妖娆,极其自然,别具匠心,窅娘和金莲完美融合成一件艺术品。李煜因此格外喜爱窅娘,宫中妃子见此情景,也裹起足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李煜偏爱裹足的事,民间纷纷效仿。裹足隔习,荼毒妇女,始于李煜,遗害千年。
05、米芾
2002年,一幅名为《研山铭》的书法作品,以2999万人民币拍出,创造了当时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它的作者就是“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他能诗善文,书法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山水画自成一派,独具一格,被称为“米氏云山”。可以说,米芾用尽毕生精力,追求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米芾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在生活中,米芾有严重洁癖。他在雍丘(今河南省杞县)当县令时,有一位朝廷的御史到当地视察。这位御史喜欢收藏砚台。他听说米芾有几方砚台不错。于是,来到米芾的书房,看中了书案上的端砚,左右端详,爱不释手。米芾嫌别人脏,不喜欢别人动他的东西,心里很不高兴。没想到这位御史接下来的动作,更是震惊了米芾,御史向砚台吐了口唾沫,又在书案上拿起一块墨,在砚台上研磨,想试试这块砚台的发墨效果。这可把米芾惹毛了,他对御史说:“这方砚台你拿走吧。”御史见米芾脸色难看,连忙摆手。米芾也不客气,吩咐家仆把这块砚台直接扔出了窗外。
米芾精于临摹古人书法,以假乱真,难以分辨。他的目的无非有两个,一是自我炫耀,二是以假换真。北宋著名学者沈括曾经得到一张王献之的作品,视若珍宝,收藏多年。他还将这幅作品挂在甘露寺公开展示,结果米芾见到这幅作品,哈哈大笑,他对沈括说:“这是我写的字,是我的临本。”看到自己的仿品被别人当作真迹,米芾自然得意洋洋。
北宋皇宫内有很多魏晋时期的书法真迹。米芾借皇帝宠幸,经常将这些真迹带回家临摹,接着他“狸猫换太子”,将仿品还给皇帝。皇帝睁一眼闭一眼,没当真。通过这种方式,米芾获得很多魏晋书法真迹。可他临死前,却要求家人把这些真迹统统烧毁。理由很简单,他认为后人通过临摹这些真迹,将来书法成就会超过他。真是荒唐卑劣之极!
名人在某一时段对历史有积极的推动意义,然而他们并不完美。就像我们这些普通人一样。如何避免自己的“黑历史”呢?名人为我们提供很多心灵鸡汤,我们需要的只是反省自己以及改正错误的勇气。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