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村〗寻找金刚城 / 作者:罗武昌
文化
文化
2024-11-08 14:38
北京
有天夜里,一个外地朋友打电话给我,说想在十一国庆小长假来大理玩耍几天。在一番开场白寒暄之后,忽然话风一转:“你们那里的金刚城好玩吗?”天呐,太和城我是知道的,金刚城却让我彻底蒙圈了!印象中,有一条“生态搬迁‘1806’小镇建设项目下关地块文物考古发掘”的信息挥之不去,地点就在太和检车线后山的建设地块。那么,金刚城是在太和检车线后山?还是其他什么地方?一时间我如坠云里雾里,早已分不清东南西北了。金刚城到底在哪里?我该怎样回答朋友的问题?霎时间羞愧、迷茫、尴尬一股脑涌上心头,语无伦次甚至无地自容。幸好在夜间,没有人看到这种脸红脖子粗的囧迫之相。
无可奈何,我只好用手机百度了一下,乘坐4路公交车到太和站下车,跟着“金刚城”指示牌,沿着葶蓂溪经“太和石桥”、“防火检查站”、“美人石”对面的石桥,从“苍山国家步道”进入凤阳邑后山,沿着石阶一路往上行走。经过一大片坟地,西行约4公里,就到达鹤顶峰余脉的核桃山山顶。顺便提醒一句,上山最好带上“登山杖”,在乱坟岗附件我还遇见了几条“长龙”。山顶地势较为平缓,西高东低,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突出山体,路边立有“金刚城城墙”的牌子。俯身仔细一看,厚厚的土城墙遗迹清晰可见,构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圆形城池,高出太和城约100余米。据载,城墙用土夯筑而成,与太和城北城墙西端相连结,但现在仅存一土台。相传公元738年,金刚城为南诏第四代王皮逻阁创建,是太和城的城中之城,也是太和城的制高点,曾建有南诏王的避暑宫和练兵台,被称为“南诏第一城”。继续往上行走,是一座山神庙“神虎殿”,随后一块茶园是“金刚城遗址考古发掘点”、“鹤顶寺”和“观景台”。我站在金刚城上远眺,视野非常开阔,整个大理洱海坝子一览无余,其战略意义可见一斑。庙宇位于鹤顶峰下的核桃山,因山峰得名“鹤顶寺”。站在鹤顶寺大门前,忽然想起早在2006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由于太和村与刘官厂村指认山林四至界限,我就到达过金刚城。只是由于当时工作等方面的原因匆匆而过,来不及深究其中的缘由,现在才发出“有眼不识金镶玉”的感慨来。在明朝嘉靖年间,大理白族进士李元阳《鹤顶寺》一诗曰:“得道仙踪石上留,古痕谁复记春秋。百年身世三生梦,千古溪山一度游。碧海抢门天宇净,苍松夹路午阴稠。我来策马从巅下,侠气峥嵘傲九州。”鹤顶寺又叫“白王府殿”“南诏避暑宫”,老百姓俗称“白王庙”。因唐赐金刚经曾经收藏在这里,所以又叫“金刚城”。据说,当年南诏王皮逻阁经常在这里检阅队伍,商讨国之大事,顺便调理身体心情,故名“南诏避暑宫”。进入院内,在“光耀千秋”大殿内,雕塑着三尊佛像,分别为白子国国王张乐进求、南诏国第一任国王蒙氏细奴逻和大理国首任国王段思平,因而又名“白王府殿”或“白王庙”。在鹤顶寺大门口,镶嵌着一幅大理石对联:“白王宝典山欢水笑祝升平 南诏雄风烟消云散成往事”。据载,鹤顶寺屡毁屡建,三位国王都是大理白族人民崇拜的英雄,故被奉为本主,所以千百年来受到后人朝拜。那么,历史上这座大名鼎鼎的金刚城是军事卫城?是避暑行宫?还是白国圣殿呢?我看一切皆有可能。如此一来,不同时代的三位明君“同处一室”,祖祖孙孙聚在一起也就不足为怪了,他们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大理的根脉。
说实在的,在未抵达金刚城之前,从湾桥保和寺的“朝山会”了解到,细奴逻是张乐进求的女婿,还有一个“张蒙禅让”的故事。更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常常被搅合在一起,傻傻分不清,简直是“剪不断,理还乱”。据《南诏中兴二年画卷》记载,公元638年,张乐进求率洱海地区的部落首领在崖川铁柱下“祭柱问天”,最后认为“天意所属”,于是举国逊位于女婿细奴逻,结束了白子国的漫长历史。众所周知,从公元739年以太和城为都城建立南诏政权,直到公元779年,南诏六代国王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大理古城)止,金刚城仅用了40年,从此便进入了颓废阶段。在历史上,南诏、吐蕃与第一大国大唐曾势均力敌,呈三足鼎立之态。当然,南诏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也曾依附过吐蕃,与大唐打打和和并最终臣服于大唐。到皮逻阁的重孙异牟寻时,与唐作战失利,从太和城迁都羊苴咩城。后因圣像损坏,南诏八代王龙晟即位后用重金三千两,重铸铜像,劝丰佑的母亲也出家鹤顶寺,所以这里的香火特别旺盛。再后来,金刚城毁于战乱。光绪甲辰年间,太和村的白族人民缅怀诏王功德,重修庙宇改称白王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金刚城古建筑的房屋、城墙早已淹没在历史尘埃中,仅剩下漾濞人苏光耀于1997年起发起重修的庙宇鹤顶寺了。金刚城之所以名声显赫,是因为历史上著名的“天宝战争”,就是在这里指挥完成的。抵达金刚城,我耳闻目睹了三位功勋卓著的君王的故事,再仔细研读了墙壁上的各种“碑记”,眼前豁然开朗,一段古老的历史画卷缓缓打开……张乐进求,白族,大理喜洲人,为仁果的十七世孙,承袭了首领之位,被唐朝封为“三赕白大将军”,建立了“大封民国”,在弥渡红岩建立了最初的邦国——白子国,白子国存续了854年。白子国,是先于南诏而建立的国家。在西汉武帝时期,仁果就统一了白族先民的各个部落,公元前109年“受滇王印”,统领了滇池洱海地区。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南征时,封仁果的十五代孙龙佑那为王,赐姓张国号“建宁国”。据胡蔚本《南诏野史》称,蜀汉建兴3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封白子王仁果15世孙龙佑那为首长,赐姓张氏,于白崖(弥渡红崖)筑建宁城,号建宁国,立铁柱,传32世到17世孙张乐进求,唐太宗已酋贞观23年(649年),封为首领大将军,后见蒙舍川蒙细奴逻有奇相,遂妻以女,逊国与之。
唐朝初年,洱海地区分布着乌蛮和白蛮,长期兵戎相见,后来被“白国主”、唐封的“云南大将军”张乐进求和平解决了,白子国成为了统治各部族的首领,也是六诏的实际掌控者。遗憾的是,张乐进求膝下只有3个女儿没有儿子,经常为王位继承问题发愁。后经观音点化,决定把3女儿金菇嫁给细奴逻,并招为婿,将蒙舍诏的乌蛮部族和大理白子国白蛮部族势力联系起来,夯实了南诏建国的基础。下关七五村本主庙、苍山莲花峰保和寺的驸马殿中,分别祀有金菇、细奴逻的塑像,于是有了苍山莲花峰下的“接金姑” “送驸马”的风俗。事实上,张乐进求大女婿和二女婿,都是洱海边两个部落的酋长,但均无力担负起王位之责。三女婿细奴逻是蒙舍川部族的首领,且精明过人、武艺超群、忠厚善良,遂做出了“张蒙禅让”的决定,细奴逻接受了王位当上了大酋长,建都龙于图城,改国号为大蒙国,又称蒙舍诏,自号奇嘉王,世袭了十三代,白子国就这样神秘地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张乐进求是神都大本主,白语叫“古偶吆”,意为老大王,是白族最早的祖先之一,又是白子国的创始人之一,被尊为“始祖”。客观地说,没有白子国800多年的铺垫,也就不会有南诏大理的辉煌。张乐进求逊位后,细奴逻为表达对张乐进求的感激之情,把他安顿在洱海之滨的西洱河畔安享晚年。为了不让张乐进求有失落之感,细奴逻还委任张乐进求为西洱河边的“最高行政长官”。因此,张乐进求居住的这个村落最先叫“大官邑”,后来演变为“大关迤”或现在的“大关邑”,才有了如今的“关迤”“关外”之说。张乐进求没有辜负女婿的美意,勤于治民,德泽乡梓,得到百姓的推崇和爱戴。后人感恩张乐进求的恩德,把他奉为尊贵的本主,供奉于大关邑村的本主庙中。细奴逻,姓蒙,又名独逻消,乌蛮族人,原居住于哀牢(保山),为躲避仇人迁居到蒙舍诏。据《南诏野史》记载,“细奴逻,又名独逻消,有奇相。唐太宗贞观初年(即公元630年前后),其父舍龙,又名龙迦独,携奴逻自哀牢山避难至蒙舍川(巍山),躬耕于巍山”。虽然细奴逻猎人出身,但机智勇猛过人,是蒙舍诏第一代诏主,是张乐进求的女婿,是蒙舍川的彝族酋长也是龙的儿子,为哀牢夷蒙苴笃的36世孙。
细奴逻为人正直、治国有方,自成为白子国的继承人后,深受各族人民拥护,国力日益昌盛,不断开疆拓土。公元649年细奴逻当上了蒙舍诏诏主(南诏王),改国号为大蒙国,称奇嘉王,以巍山为首府,开始展现其雄才大略。当时,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较大的乌蛮部落,即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史称“六诏”,蒙舍诏在最南边又称“南诏”。公元653年,唐高宗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从此南诏接受了唐朝中央政府的领导。细奴逻任人唯贤,倡导民众修文习武,发展经济,并效仿大唐体制实行“六曹”制,修建了龙于图城和蒙舍城,行政管理的效率倍增,使南诏获得迅速崛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一代圣主贤明,颇受臣民的爱戴和拥护。公元674年,细奴逻病死,在位26年,谥号为奇嘉王,尊称“高祖”,死后儿子逻盛炎继位。在六诏中,势力最强的便是位于云南最南部的南诏。由于南诏历经了高祖细奴罗、世宗逻盛炎、太宗盛逻皮三代的励精图治,到第四代诏主皮逻阁时,无论经济还是军事都远远强于其他五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蒙舍诏不断向北扩张,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诸部,剿灭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坝子及周边区域。细奴逻对南诏的崛起、发展和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细奴逻死后,被后人尊为巍宝山巡山殿的土主神,彝族世代祭祀的先祖。“松明楼上一把火,赢来南诏千秋业”,于是便有了最著名的“火烧嵩明楼”的传说:皮逻阁为了攻灭其他五诏,设宴松明楼,请五诏诏主前来祭祖,想乘机将他们一网打尽。民国二十四年《宣威县志稿》卷八之四《岁时琐记》:“南诏谋并五诏,是日祭先,约五诏助祭,邓腅妻慈善逆知其谋,劝夫勿赴,不听,因强以铁钏约夫臂。既至,果与四诏被焚于松明楼上,灰烬之余,惟慈善能得夫尸。南诏察其贤,欲妻之,慈善闭城死节,人亦哀而吊之。”《南诏野史》载:“(南诏皮逻阁)贿剑南节度使王昱,求和六诏为一。朝命许之,使人谕五诏:‘六月二十四日,祭祖不到者罪。’建松明大楼,敬祖于上。至期五诏至,唯宁北妃止夫行,夫不听。妃以铁镯穿夫手而别。二十五日,五诏登楼祭祖,享胙食生。至晚醉,阁独下楼,焚钱发火,兵围。火起,五诏死。报焚钱失火烧死,请各妃收骨。各妃至,难辨,惟宁北妃因铁镯得夫骨。至今,滇人以为火节。王灭五诏,取各诏宫人。妃美,遣兵取之。妃曰:‘誓不二夫。’即自死。”就这样,在祭祖时,南诏王皮逻阁趁各诏王尽醉时,纵火烧毁松明楼,各诏王尽死,于公元738年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成为南诏国第一任国王。公元739年迁都太和城,被唐王朝封为“云南王、越国公”,赐名“蒙归义”,实现了六诏大统,结束了“南诏六部,不相臣服”的“乱悠悠”的历史。皮逻阁统一六诏后,版图不断扩大,国运昌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册封皮罗阁的制书曰:“古之封建,誓以山河;义在畴庸,故无虚授。西南蛮都大酋特进越国公、赐紫袍金钿七事归义,挺秀西南,是称酋杰,仁而有勇,孝且兼忠,怀驭众之长材,秉事君之劲节。瞻言诸部,或有奸人,潜通犬戎,敢肆蜂虿;遂能躬擐甲胄,总率骁勇,深入长驱,左萦右拂;凡厥丑类,应时诛剪,戎功若此,朝宠宜加,俾膺祚土之荣,以励抒诚之士。”从此,南诏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顺理成章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领土有现在云南的3倍以上。南诏称雄云南,结束了长期以来各部落之间“朋仇相隙”“兵戎相防”的局面,为云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南诏政权几乎与唐王朝相始终,历时253年,王室世袭十三代,为云南地区长期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细奴逻创建南诏后,一直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以及古代军事、生产、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从而使南诏国变得强大起来。皮逻阁修建太和城后,感恩祖德宗功,在金刚城建有南诏王的避暑宫,并在避暑宫内雕塑始祖张乐进求和高祖细奴逻的神像,让白族子孙共同瞻仰,也为“白王府殿”或“白王庙”作了铺垫。南诏末期,王权旁落大臣,清平官郑买嗣篡位,赵苔政、杨干贞相继夺权,先后三十四年苛政如虎,民不聊生,佛教萧条,直到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起义,推翻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才结束了战乱。段思平,白族,大理喜洲人,大理国的缔造者、开国皇帝,乃南诏清平官段俭巍至裘孙。据史料《南诏野史》记载:“思平,蒙清平官忠国六世孙,布燮保隆之子。”在南诏国时期,因为南诏王第五代王阁罗凤夫人被唐朝派来的官员张虔陀侮辱,阁罗凤冲冠一怒为红颜,与唐朝发生了多次战争,史称“天宝战争”。段氏一族在“天宝战争”中屡建奇功,战后段俭巍被南诏国王阁逻凤赐名为“忠国”,加封为清平官(相当于宰相),成为了南诏国的开国元勋。段敛魏就任清平官后,自建家谱,号称是中原大姓、凉州望族,为汉家河西武威郡段氏之后,是汉武威太守段贞的后裔。段俭魏以下子孙,都出仕于南诏国,以及南诏之后的郑氏大长和国、赵氏大天兴国、杨氏大长和国,是世代从军的武将家庭。据统计,在南诏国不到300年的时间里,大理段氏就有清平官5人、大军将7人、军将1人、入唐使6人。当南诏灭亡之后,段氏顺利建立大理国。段俭魏的六世孙段思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生于公元893年的南诏国大厘城(喜洲)的,其父亲段保隆是南诏的布燮(相当于宰相),母亲是乌蛮(滇东南一带)的贵族。他出生在这样一个白蛮和乌蛮联姻的贵族家庭里,既是贵族身份又是“官二代”,自幼聪慧过人。但段思平出生时,南诏蒙氏势力已经衰微,宫廷政变叠起,他曾在在山中牧羊为生,因武艺超群,才干出众,最初被升为幕览,于公元937年任通海节度使,成为统辖一方的大将。段思平升任通海节度使时,南诏社会正处在变革当中,南诏政权已经走向末路,先后被郑买嗣的“大长和国”、赵善政的“大天兴国”和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取代。在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等政权的频繁更替中,短短30多年间就换了3 个国号,杀戮和动荡一刻也不停地接憧而至,使得苍山洱海区域一片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困苦不堪。因有一个“段思平有帝王相”的传说,故受到杨干贞的排挤迫害,被迫起义反击推翻了杨干贞政权。在通海起兵之前,段思平曾在秀山神祠求签许愿,祈求秀山之神助他旗开得胜,事后定在山上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公元937年2月4日,段思平领导的大规模的起义爆发了,他集结了弟弟段思良、郡守高方、滇东三十七部的援军,经过周密的组织和计划,最后各路大军攻破羊苴咩城,推翻了原东川节度使杨干贞谋权篡位建立的大义宁政权。第二年即公元938年,杨干贞兵败自缢而死,44岁的段思平正式即位,定都阳苴咩城(大理古城),建国号为“大理”,建年号“文德”, 统治区域包括今日的云南、贵州,以及缅甸、泰国、老挝的部分地区,其面积大约是现今云南省的3倍。大理国的建立,完成了向封建农奴制的过渡,推动了大理乃至全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段思平经历了郑、杨、赵三家的短命政权,因受大义宁国主杨干贞迫害,遂以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为号召,联合奴隶和农奴为主的起义队伍举行起义,攻破太和城,灭杨干贞的大义宁国。段思平即位后,释放奴隶,减轻赋税,赦免徭役三年,并厉行改革,“尽逐杨氏邪臣,罪大者正罚爽,表暴贞良。更易制度,损除苛令”,建立了一整套封建制度,废除奴隶制,建立和推行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他提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兴修水利,开垦农田,推广铁制农具和汉族的先进耕作技术。同时还鼓励发展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使大理国的社会经济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于是远近归心,咸奉约束,把南诏末朝以来分裂、战乱的局面重新统一起来。
段思平即位后,佛教兴盛,改通海郡为秀山郡,重修秀山公元。改秀山为玉隐山,广辟寺院园林,“平年年建寺,铸佛万尊”。《云南通志·寺观二》载:“土主庙即句町王庙,段思平既得大理之后,特建是祠,盖以答神佑也”。公元944年,段思平去世,谥号神圣文武帝,庙号太祖,在位8年,死后王位由其子段思英继位,即大理第二代皇帝文经帝。至公元1254年,蒙古三路大军在蒙古蒙哥汗之弟忽必烈的指挥下合围大理,一路势如破竹,羊苴咩城被蒙古攻下,大理自太祖段思平建国,到末帝段兴智被蒙古擒获,共历22帝317年,至此大理国被明朝灭亡。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在云南设置“大理总管”,段兴智被委任为大理总管,继续治理云南,自此终元之世,段家世袭大理总管,为蒙元朝效力。直到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消灭元朝的残余势力,于公元1381年派大将傅友德、蓝玉和沐英率军三十万征讨云南,一举攻灭蒙元梁王,连同段氏家族一起覆灭,至此彻底终结了段氏家族统治云南的历史。与南诏一样,大理国把佛教立为国教,尊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一时间,大理国内广建佛寺,诵经声不绝于耳,有“佛国”“妙香国”之称。段思平既是大理国的开国皇帝,也是《天龙八部》段誉的先祖,是一代真正的武学宗师。他当了大理国王后,制定了一系列治国安邦的措施,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做了许多工作,功勋卓著,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他去世后,大理、洱源的不少白族村子都把他尊为本主来供奉,尊称为“大理国神武皇帝”。银桥鹤阳村建盖了段思平庙,喜洲文阁村建盖有段氏祠堂。为纪念段思平的丰功伟绩,人们在“段思平故里”牌坊上刻了两副对联:“为相南诏此方或遗宗榜屐履,立君大理兹境呼有思平印玺” “武侠书中寻旧梦,思平故里觅新踪。”足见大理国开国皇帝段思平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有多重要了。此三帝都被尊为本主,那么何为本主呢?所谓“本主”,可理解为“本境福主”“本境恩主”“本境土主”,指“主人”或“祖先”的意思。毫无疑问,南诏、大理国的建立,结束了云南各部落的纷争,推动了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大理成为了连接茶马古道及西南、西北、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宗教、经济贸易交流中心。在民间,人们纪念自己心目中英雄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把他们立为“本主”,供后人世代敬仰。因此,本主庙里的本主,既是“文化的人造物”,又是“想象的共同体”,是教导人知恩图报、崇德向善的,曾发挥过极其重要的教化作用。在南诏、大理国500多年的朝堂更迭中,政局基本保持了相对平稳发展,避免了大规模血流成河的杀戮,也可能与人们的信仰有所关联。在金刚城白王庙内同时共供奉的三位本主,都是大理白族人民最崇拜的古代英雄圣王,故被奉为本主。在金刚城白王庙大殿前,有一副对联十分醒目:“千秋功罪任評説金剛城避暑院南詔君臣存聖跡 幾度滄桑傳佳話白王殿隐炎宫大理國主留神靈”。踏入金刚城,我静静的注视着三位本主,阅读着墙壁上的各种“碑记”,仿佛读懂了从白子国、南诏国到大理国1400多年的历史脉络,三尊本主佛像又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大理的前世今生,让我们寻到了自己的“根脉”,使干巴巴的历史忽然鲜活起来,不再呆板和苦涩。由此看来,段思平神像被后人安放在金刚城的白王庙之内,也是顺呼民意之举。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佛顶峰余脉的核桃山山顶,荒凉且杂草丛生的土城墙遗址依稀可见,谁能想到,这就是昔日赫赫有名的金刚城遗址。在鹤顶寺北侧有一个观景平台,下关开发区、团山公园、大理三塔、南诏风情岛、金梭岛等整个城镇景观及大理飞机场的飞机起落尽收眼底,确实具备“瞭望台”的功能,怪不得南诏时在此建立练兵场。由此可见,南诏初期立足未稳,面对险峻的外部局势,拥有这么一个易守难攻的金刚城,无疑给朝廷服下了一颗定心丸。
事实上,金刚城再怎么坚固,也并非是固若金汤的。南诏、吐蕃、大唐一直明争暗斗,斗争形势急转直下,南诏没有等来吐蕃和五诏残余的反扑,却率先与唐王朝反目成仇。《资治通鉴》曰“宓被擒,全军皆没”。德化碑记载“白日晦景,红尘翳天,流血成川,积尸壅水”。公元751年和公元754年发生天宝战争以后,南诏认为太和城离龙尾关比较近,居住条件以及防卫体系都不是最佳位置,所言在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大理古城)。迁都之后,金刚城也逐渐荒芜了。从金刚城下来,我又折返太和城中的“南诏德化碑”。站在残破不全的石碑前,幻想从“碑记”的点滴记载中,进一步参悟“天宝战争”的真相,以解开缠绕心头的白族先民将“仇人”李密立为本主之谜,或者期望能寻求到金刚城的只言片语,以填补知识的空白点。无奈事与愿违,金刚城只剩下这样一个椭圆形城墙环绕、里面建有“南诏避暑宫”和“练兵场”的模糊认知了。恍恍惚惚间,仿佛金刚城内的守城兵士,就如同站立在瞭望塔上的哨兵一样,永远都在默默守护着太和城的安全。或许,是刘亦菲的《有风小院》带红了凤阳邑,才引出了沉默许久的金刚城。或许,是凤阳邑背后金刚城的悠久文化,滋养了凤阳邑这方有风的小院,使得游客络绎不绝,小镇门庭若市。又或许,金刚城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推进,终究会真相大白的。
罗武昌,云南省昌宁县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林业高级工程师,大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丝路都市文化汇》公众号“签约诗人作家”、《逝水微澜》公众号“驻场作家”。喜欢旅游、摄影、美食和写作。诗歌、散文、通讯、评论、微小说等曾在《中国绿色时报》《内参选编》《云南日报》《大理日报》《云南林业》《云南支部生活》《云南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传统媒体和“共产党员网”“云岭先锋网”“云南网”等主流网站,《咱们村》《作家地带》《中国旅游文学》公众号发表作品500余篇,多次参与各级征文比赛并获奖,多次荣获大理州、市“优秀网宣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4年2月11日创刊
咱们村 地球村 - 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无论您来自北国的小镇,还是南国的边陲;也无论您是生在东海渔乡,还是西漠村庄;无论是身在天涯海角,还是远在异国他乡,《咱们村》永远是您温馨的港湾;拿起您的笔,述说一下乡情、乡音,描绘一下家乡的美丽,讲述一下温情的故事,回忆一下曾经的难忘……https://24344702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