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村〗业余编辑50年 / 作者:郭纯学

文化   文化   2024-11-08 14:38   北京  

刊头题字:著名书法家姚景林   第2497期




业余编辑50年

□ 郭纯学

一晃,到这个收获的季节,我从事业余编辑工作已经整整50年了,与作者们结缘了50个春秋。我对编辑工作情有独钟,骨子里深深地挚爱,那一篇篇稿件也伴我一步步成长。50年业余编辑的用心用功用情,为党的宣传事业摇旗呐喊,擂鼓助威!每每回想起这一段段往事,喜悦在我心中荡起了难忘的涟漪......


记忆让我穿越时空回到1974年。那时,我上山下乡来到永吉县的一个叫蛤什蚂的大队,成为一名知识青年。初夏,我被调到大队林业专业队,当上了一名护林员,由刘福大伯来领导。

大队部门前左边有一块黑板报,在那摞荒着。有一天,刘大伯指着黑板报说,“小郭啊,你识文断字,咱把它利用上,搞点护林方面的宣传。”大队有墨汁,我用抹布蘸墨把板报涂刷了一遍,见新了,便在上面写条护林防火的标语,底下还用色粉笔画了幅山林画。

针对个别社员上山割柴带幼树,刘大伯让我写个稿登在板报上,于是我就写了篇评论教育群众。黑板报吸引社员们和过路行人的目光,更吸引了一个人的眼球,那就是大队党支部书记胡佰昌。他说,“小郭,别光写护林的,你就把咱大队的好人好事啥的一起都写上吧!”

党支部非常重视,找木匠重新修理了黑板报,并在大队门口的右侧又打了一个。这样一来,大队门前左右都有一个带遮雨檐的黑板报了。

可出什么内容啊,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正在为难之际,突然想起大队有《人民日报》啊!我想,新闻我可以把本地的新人新事写成报道稿,但理论导向必须按党的“喉舌”的口径来宣传,这样才能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阵地。

过几天,大队成立了板报报道组。由我负责组稿、编辑,并抄写黑板报。我给起了个名,金秋时节,黑板报以《绘新图》的报头正式诞生了,也拉开了我业余编辑的序幕......

《绘新图》就是说利用这块黑板报来促进社员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用知识来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在建设新农村中绘出更新更美的画图。


记得上高中时,我就担任学校的板报员。现在下乡了,大队让我写板报,我感到光荣。知识青年是党培养教育了多年,自已决心在农村发挥自已的点滴作用。

当时,我根据党报的宣传中心,一组“学理论、抓路线、促生产”的稿子定稿了:《打好秋收生产这一仗》《一心为贫下中农着想的赤脚医生》《冒险救马》等内容图文并茂地出现在黑板报上。当我出完这一期,望着远处的山峦和天空,心中憧憬着未来......

1974年深秋,全公社开展改河大会战,我配合形势写了首长诗《改河战歌》。公社文化站站长王家振骑车路过,驻足抄写黑板报上的诗,还登载在公社的《改河战报》上。

刚开始的时候,各队报道员都能积极写稿,可是后来稿子越来越少了。我一方面鼓励大家写,一方面决心自已写,没有适当插图自已画。社员见了我都说,板报办得好!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有了这良好的开端,我便每周换一期内容,接二连三的把黑板报编辑下去。我开始喜欢上了读报,喜欢上编辑板报稿,从中汲取知识营养。我知道了当前新闻要写什么,怎么写了。从“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到“充分发挥民兵的战斗作用”,从“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到“抓紧抓好‘两管五改’”......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用不同的形式报道战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上的社员们的先进事迹,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绘新图》黑板报一直办了一年多。至今,我还保留着当年出板报时画的大部分“版样”。

1975年10月,我告别了农村的广阔天地,来到永吉师范学校读书。校园里大杨树下的甬路两边有两大排十多块黑板报。我被班级老师推荐到学校的板报组成为板报员。由政工组的车百千老师负责,把各班收集上来的稿件经他审定,由我们分别进行抄写。

1976年秋天,车老师便把出《永师校园报》这项任务交给了我。由我负责征稿、编辑,组织板报组的同学抄写。车老师嘱咐我,“纯学,一定要把握好政治导向关,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占领学校的宣传阵地!”

板报出的头两期,车老师亲自审阅板报稿,我的编辑得到了他的肯定。我知道,这并非板报编辑得怎么好,而是老师对我的一种激励。到了后来,他以工作繁忙为由,干脆就不审稿了。所以那时,我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是对我的高度信任啊!因此,在每次编辑板报稿时,我都谨小慎微。车老师告诉我,“黑板报上登的评论文章必须要有出处。”我始终按照车老师的要求去做,生怕出现一丁点儿的差错。每次出板报后,我都将选用评论的报纸留下来存档。

我编辑的黑板报,出了一期又一期,一直出刊到1977年8月师范毕业。

编辑稿件,伴随着我一步步成长,特别是车百千老师的话一直在鞭策着我: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在工作中奋力而前行!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永吉县大口钦公社教育组,后到缸窑镇教育办工作,再后来改行在镇上当文卫助理。

八十年代,伴随着全国各地文学社团雨后春笋般地涌现,1985年,在缸窑镇党委、镇政府领导的关怀支持下,镇里也兴办了一个文艺社,这个社的乡土文学刊物有个既响亮又大气的名字——《瓷城》。镇领导安排我做责任编辑。


经过不懈努力,第一期《瓷城》社刊像新出窑的大缸带着火热的情感终于问世了。于是,小镇上掀起了一股崇尚文学的热潮。

那个年代,文艺或文学对年轻人来说,是一种新生事物。土生土长的刊物吸引着人们,复苏的文学土地上站起了许多文学青年。他们按捺不住澎湃的激情,写诗歌、写小说、写散文、写曲艺,仿佛在追求着一种时尚、一种理想,来象征与众不同的身份和非凡的能力,从而点燃了小镇的群众文化生活。

文艺社成立之初社员39人。他们中有工人、农民、职工、干部、教师、个体户、社会青年以及学生,大多二三十岁,朝气蓬勃,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学的向往展示着各自的才华。一篇篇作品像一棵棵刚拱土挂着晶莹露珠的嫩芽,清新纯朴,吐露着沉寂已久的心声。

一天,我正在办公,有人敲门。“请进!”门被轻轻地推开,走进来一位高个子小伙衣着俭朴,一脸文质彬彬的样子。他自我介绍说叫武东,是歪石村的爱好文学,在别的文友那看到镇里编印的《瓷城》也想投篇稿儿。
我被他的散文《故乡行》吸引住了:“黄牛在雨中、在雾里,木然的样子像雕塑。山坳里传来了牧童那婉转悠扬的竹笛声。”字写得不太好,我还是一口气读完。

“老师,能用吗?”散文虽然写得拉杂一些,但我觉得内容还不错,很有生活气息。为了扶植作者,培养文学新人,我对他说,改一改可以用。顿时,兴奋写在他的脸上。武东从小失去了父亲。高考落榜后,他只能回家放牛。因有严重的心脏病,不能干较重的农活。我鼓励他继续写下去 ......     

连庆波是前丰大队纸厂的工人,听到镇里成立文艺社的消息后,早早地报了名。他经常出差在外,遇到了许多新鲜事儿,便把这些素材运用到小说里。如《六六六号房间》《旅途》等小说,写他乡遇知己和旅途中的奇闻,把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民办教师刘淑艳在于屯小学教学,入社以来不仅写出了《心灵,那片田地》《山间菜市》《秋月挂梢时》等多篇散文,还带动父亲刘玉明进行创作。刘玉明虽然是个农民,肚子里却有好多民间故事。再后来,这位六七十岁的农民竟然也能在《江城晚报》等报上发表民间文学了。

文艺社里教师占绝大多数,有的是一名教师加入了,不久就把本校的教师或者熟悉的人带进社里,有的教师还推荐爱好写作的学生。就这样,文艺社不断地壮大。到1993年,文艺社的社员已达到64人,为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当然,瓷城文艺社的成立,也给宣传缸窑带来了新的活力,着实弄得红红火火,小镇沸腾了!虽然她是一簇迟开的小花,但浓厚的乡土气息使她散发着缸窑大地文化的芬芳。尽管当时条件有限,《瓷城》是油印的,社员们却十分喜爱,都盼望着早日看到下一期散发着油墨芳香的刊物。

在《瓷城》季刊上,发表过许多赞美家乡,宣传缸窑的作品。如:《缸窑的传说》《窑户四时歌》《北国陶都缸窑》《瓷城,可爱的家乡》《美丽瓷城我的家》等,都以不同的视角歌颂这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歌颂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和爱国情怀。

为庆祝第5个教师节,我还在《瓷城》1989年第3期上编辑了“缸窑镇教师文艺作品专辑”。1991年第3期有“瓷城塑料厂首届文艺晚会诗歌作品” 专版,为工人们放歌开辟了园地。1991年第2期和1992年第2期都是“三德杯”新风文艺作品专号,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婚姻道德,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员们的作品像朵朵争奇斗艳的鲜花,点缀《瓷城》这个百花园。

瓷城文艺社以繁荣文艺为己任,以培养文艺新人为目标,坚持了9年,《瓷城》共编辑出刊18期,有64名作者多次发表了文学、书法、美术、摄影等作品539篇(幅)。

9年来,瓷城文艺社每年都召开文学创作会,我对社员们进行创作辅导,并利用《瓷城》刊物,登载创作方面的知识,还对新作者的习作进行点评。社员们互相学习,研讨作品,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文艺社社员张文胜曾写诗赞曰:“首次读《瓷城》,当谢春雪赠,瓷城儿女多奇志,勤奋学笔耕。缸都办《瓷城》,更增爱乡情,小镇文苑花似锦,一片春意浓。”就连杨木乡的农民张群也来信高度评价过《瓷城》:“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刊物虽小,但内容丰富,作品题材广、形式多样,生活气息浓厚,具有淳朴的人情趣味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文艺社还重点扶植了一大批文学新人,使他们的作品走出瓷城,左福胜、张世全、陈雅芳、林靖秋、安义甲等作者的作品发表在省、市以及国家级的报刊上。

有些作者由于文笔突出,还被调到上级文化部门工作。如:制缸厂的工人左福胜被调到永吉县戏剧创作组任创作员,张秋心由镇文化站被调到吉林市龙潭区文体局工作,李凤霞由于屯大队小学被调到吉林市第七中学任教,尹佳琳考上了重点大学并在南方发展......而且这些社员后来都在文学艺术创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由于自己在编辑、新闻报道中的不懈努力,1994年春,我被调到永吉电视台任记者。在当记者和新闻部主任那些年,无论采访还是编辑,我更是依靠党报为我导航。

怎能忘啊,2012年,永吉县委宣传部陈本海部长找到我,让我给县文联刚复刊的《谷雨》杂志做执行编辑。

《谷雨》是永吉县文联的内部文学期刊,是培养扶植永吉文学作者的一个重要平台。我认真学习编辑工作的基本业务,取得了市新闻出版行业协会编辑合格证,坚持办出自己的风格,决心把它办成市级以上正式期刊的水平。


当年第2期《谷雨》,时值4月的清明节,我编辑了《两枚迟到的烈士勋章》等一组怀念烈士的散文作品,中国精神文艺魂,提示作者们“以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汇入时代前进和民族复兴的滚滚洪流。”2016年第5期的《谷雨》,我编辑了《红色节点》等国庆节的稿子,以“文学应呼唤崇高”为导向,呼唤作者“需要产生具有崇高精神的、大气磅礴的作品。”对引领作者,对激励、鞭策作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今天想起《谷雨》,那真是别有一番意义。不必说《谷雨》那近百名作者一个个熟悉的面容,也不必说那走出永吉的几十名作者、作家丰硕的成果,单说在业余编辑《谷雨》的过程中,经我发展的十多名作者就如数家珍了。

金丹秋原是口前镇一所小学的班主任。2012年我刚担任《谷雨》编辑时,看到她写的《姥姥姥爷》,觉得很有文学功底,便去该校找作者。学校领导以为,她加入作家协会可能影响工作,不太愿意让她参加活动;可金丹秋却坚定了信心。

后来,金丹秋不仅在《谷雨》上、在报刊上也发表了《过客》《七步荷塘》《我们屯儿》等不少文学作品,被调到县青少年宫工作。2017年,永吉县暴发洪水,她创作一首《口前,请给我一个重新爱你的理由》的随笔发在网上,阅读点击量达17万。永吉实验高中校长非常重视人才,点名要她到该校做宣传工作。从此,她人生有了新的转折。

在吉林至口前的通勤车上,县教育局的一位“车友”听说我编辑《谷雨》,向我推荐教育界的才女王秀波。因不知她的手机号没有联系上。一天,我去县政府某部门办事,熟人提起我做《谷雨》编辑,他的同事说起王秀波来(原来他们 是一个学校的),并给我提供了手机号。

王秀波马上发来作品,我编辑了她的《您是天空中最远的那一片蓝》《隔着500页去寻一个形容词》《飘洋过海来看“你”》等作品。她开始不断向外投稿,现已在《词刊》《星星》等国家级报刊发表作品了,有的还获了奖。

张景东说:“我的处女作《家乡情》就是纯学大哥以前给发表的 !”景东文笔好,人又勤奋,已在《谷雨》上发了《血证》《三夜穿越的沉默》《母亲的部队》等大量的作品。

一路走来,张景东由一名高中生成长为国家税务局的干部。他认为,永吉作者的很多作品都够省级纯文学刊物发表的水准。近年来,他一直坚持往国家及外省投稿,作品见诸于《散文诗》《中国税务报》《关东作家》《故事会》等多家报刊,并有一些作品在征文大赛中获奖,还出版了散文集。

还有杨丽华、常雪云、关天骄、张立梅等文学新秀的作品...... 

播撒文艺种子,繁荣永吉文化。《谷雨》到2020年第2期,我已编辑出版了49期。8年多,曾经的《谷雨》,沐浴心灵之雨,被评为吉林市十佳内刊,那些年,为加速两个文明建设,成为永吉县培养扶植本土文学艺术人才的摇篮!

吉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朱盾曾在《江城晚报》上撰文:“纯学担任《谷雨》杂志编辑的8年多时间,为永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一批业余作者被他挖掘培养出来......当然受他之惠的一定有我。也得到了郭老师的鼓励和关注,帮助我修改并在《谷雨》上发表。”

今年,我虽患了脑血栓,仍在为县文联的《谷雨》杂志义务编辑“作品点评”专栏,并组稿、写点评,每期8至10版。

50年来,我业余编辑了《绘新图》《永师校园报》《洪流》《瓷城》《缸窑土地报》《教育园地》《计划生育报》《永吉交警报》《结核防治报》《采写散记》《欣城》《新闻片羽》《谷雨》《永吉抗洪简报》《战洪图》《永吉年鉴·文坛艺苑》《文化吉林·永吉卷》《追梦》《新世纪吉林市作家作品精选永吉卷》《工作进展信息》等近30种报刊及大型画册。为中共吉林市委宣传部2018、2019两年的《优秀调研报告汇编》做最后的编校工作。并热心为10余名作者编校了《十年一刻》《指尖的花朵》《诗词闲赋》等散文集、诗歌集。此外,还编辑了九鑫综艺台的《法制新闻》栏目等。除了从1994年到2016年23年间为永吉人民广播电台、永吉电视台编辑大量的《永吉新闻》稿件,做专职编辑外,其余的都是自己利用大礼拜或八小时之外的业余时间编辑完成的。

回顾自己50年的业余编辑成长历程,我始终牢记着导向是编辑工作的灵魂!我忘不了是党报哺育了我。如果一开始不去按正确的导向来编辑黑板报,也许,我今生就不会与新闻、文学有缘了。正是这难忘的一次次沐浴报刊的阳光雨露,给我的命运带来了机遇。

回眸 50年业余编辑的生涯,自己做过主编、执行主编、责任编辑、执行编辑等,更多的是具体的编辑工作,情感与编辑工作融为一体,表达了对编辑工作的深厚情感。编辑必须要接地气,同作者打成一片。我想,自己是编辑,就是要说点真话,我要对作者的作品负责啊!


50年来,为他人做嫁衣裳,发现培养文学新人,是编辑的责任。我这个业余编辑与报刊的感情甚深,我把编辑的报刊视为自己的孩子,我把作者当成兄弟姐妹。人生短暂,一般只有一个50年。想想50年的辛苦、执著,把学到的知识献给党和人民,自己感到无比地欣慰!值了!

怎能忘啊,50个春秋,业余编辑工作开阔了我的新闻和文学视野,提高了我的编辑和写作水平,在我身上产生了重要作用。编辑,点亮人生,成为我永远的良师益友!

作家小档案


郭纯学 永吉电视台副高级记者,现退休。系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等。在国家、省、市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1000多篇(首);其散文《我与电影情缘》及诗歌荣获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征文二、三等奖;其作品被收入《吉林文笔·诗歌卷》《吉林市文学作品精选·散文卷》等60多种选集;出版《带露珠的草叶》《郭纯学散文》等6部散文集。创作成就被录入《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



咱们村视频播报


咱们村投稿须知

2014年2月11日创刊

咱们村 地球村 - 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无论您来自北国的小镇,还是南国的边陲;也无论您是生在东海渔乡,还是西漠村庄;无论是身在天涯海角,还是远在异国他乡,《咱们村》永远是您温馨的港湾;拿起您的笔,述说一下乡情、乡音,描绘一下家乡的美丽,讲述一下温情的故事,回忆一下曾经的难忘……

责编 杰茜

《咱们村》编辑部投稿邮箱
https://2434470285@qq.com
了解更多咱们村的故事-我爱我村


咱们村文化传媒

村长微信:guofeng-777

▨ 主编:果丰(北京) 
▨ 副主编:杰茜(澳大利亚)  
▨ 责编:亚静  佟继梅  宋磊  凤海  侯秀坤
▨ 责编:梅妮  孙青艾  剑雨  麦穗  闫德刚
▨ 顾问:叶庆生  张仲彦


阅读原文《视觉吉林》航拍带你全方位鸟瞰城市风光


咱们村
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