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村〗“尘斋主人”——我这样看居住和文化 / 作者:张鸿举

文化   2024-11-15 01:54   北京  

刊头题字:著名书法家姚景林   第2499期




“尘斋主人”
我这样看居住和文化

□ 张鸿举

头些年大家都还在用QQ的时候,我就已经习惯了用QQ做工作用途,尤其许多客户和朋友的文件都是用QQ传送的,包括容量很大的PPT文件。许多朋友看到我QQ上的名字叫做“尘斋主人”就很奇怪:我每每解释说,“尘斋”是我在老家时书房的名字,“尘斋”两个字拆开来,就是“小土文而”四个字,无非是对自己文人身份的一个自嘲,如此而已。对方也往往在恍然大悟的同时,连连称赞这个名字把房子和文化结合得很好。


居住的载体是房子,而人又是房子的主人以及文化的缔造者和践行者,从这两个角度上,不得不说我所熟悉的房地产业。其实关于居住和文化的关系,我这二十几年在某些论坛、某些文章中都做过好多论述。因为这个话题涉及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观念、宗教信仰观念、地域观念、价值观念、美学观念甚至于道德观念和气候条件、自然条件等等,论述起来要费时费力的多。本文只在笔者几十年的旅途中见闻和二十年多年做地产项目的心得,以实际案例说个一二,以求管中窥豹,不至于贻笑大方。

■ “淮南为桔,淮北为枳”:居住文化强烈的地域性不可以模仿
2004年,那时候在大连A公司,我陪同集团董事长和几个搞工程的高管一道去上海考察,看的项目就是大名鼎鼎的上海“新天地”。那天刚好是个星期天,“新天地”可谓是人流接踵、摩肩擦背。同去的一个年轻同事好奇地数了一下,光是挽着老外胳膊的中国女孩,就有20多个。


站在那些别具特色的“石库门”建筑物前,那位老总不禁豪情大发:你们好好看看,回去我们也要搞一个这样的项目!

作为项目的总策划人,我当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后来大家在一家茶馆喝茶,我就给大家分析:这个项目为什么成功?因为它首先满足了上海人对于居住文化的认同:年轻人看着是个时尚的建筑,老年人看着又是个怀旧的文物;中国人看着这些建筑很洋气,外国人研究半天又认为是个中国的东西。也就是说,作为“十里洋场”的旧上海,这些殖民地时期的建筑,曾经传承了100多年的居住文化。该项目的原址是“中共一大”原址,且不说我们大连不具备这样的历史背景,就国际化程度来说,那也是“大上海”的“小弟弟”!

不信么?陪同考察的台胞Y君补充说,光是常住在上海的台湾人就有50万之多,外国人更不用说了。这个项目的开发商老板是香港著名的罗康瑞,人家早在韩正做卢湾区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运作这个项目。好多人只是看到罗康瑞成功的风光,谁想到这个项目背后的辛酸?光是设计费就花了三千多万人民币。甚至于连李鸿章小妾当年居住的别墅图纸都淘弄来了,下的心思非同小可啊。还有施工细节:这些看似怀旧的建筑物下面可是密麻麻的光缆,就连那些青砖上的白灰,都是用注射器式的工具一点点注入的!我说了一下午的光景,越说越兴奋,老板和管工程的老总们却是越听越丧气,最后在大连上演上海“新天地”的宏伟计划也因此泡汤了。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我们儿时耳熟能详的诗句就是古人们对居住文化的一个理想写照。

也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一个地产老板豪情勃发地找我来,摊开图纸后告诉我,他要在大连再造一个纯粹中式的大型楼盘。他说他考察了成都的“芙蓉古城”,也看了北京的“观唐”,更看了上海的“九间堂”以及万科的“第五郡”,而他的项目,要远远超越这些竞争对手,成为全东北人认可的大项目。我就说老哥您先冷静一会儿,我有几个问题请教。第一,你这个“四水归堂”的水如何解决?大连的缺水可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再有,冬天水冻了咋办?第二,你这个白墙黛瓦我不反对,但是下了雪咋办?下了雪之后汽车溅起来的泥水上了墙又咋办?第三,你这个窗和墙的比例我暂且不说,你这个格栅在冬天如何保证阳光?第四……
和先前的案例一样,我越说老板的脸色越难看,但是后来想来想去,还是按照我的意见修改了规划,现在那个社区已经入住多年了。其实我并不反对借鉴南方以及国外的居住文化,加上设计师的巧妙构思,有效地把大连城市特色和大连人的居住文化融合进去,但是实在太难。在这方面,应该说日本设计师把握的还是不错的。


我在做中南路某项目推广时,曾经和一个年近七旬的日本设计师曾经有过几次深层次的沟通。刚开始时,我尝试和设计师就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做了沟通,我们从川端康成谈到村上春树、大江健三郎,甚至提到日本的浮世绘和中国的国画。大概涉猎的太多,那个长相很男人的上海女翻译看我的脸色有些愠色,但是无论如何,我还是比较深入地了解了设计师的理念,后来给这个项目的规划做了所谓的“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建筑与建筑、人与建筑、人与人”的“五大和谐”包装,在那一年的《大连日报》上接连刊载,在业内很是轰动了一阵子,项目营销也因此事半功倍。

其实论及居住和文化,我们的古代先人不仅在风水学上有着一整套的理论科学,就连我们小时候所熟悉的古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也是一个具有很完美的居住文化的写照:门前有江水,可饮用,可灌溉,可做水上交通;西北侧是高山,刚好挡住冬天来的西北风。这场景,不仅暗合了中国传统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上佳风水,而且颇具视野开阔、南北通透,且具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园林景观意味,别说古人,就是现代人,这样的房子也是梦寐以求的了。


■ 居住文化的演变:从“万事人为本”到“百屋我居间”
在现在的开发商楼书中常常看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且不说开发商具体落实的如何,这毕竟是时代的进步了。然而从北京到上海,也包括我们居住的大连,大家几乎都有一个怪圈:某方案一招标,动辄欧美、再次日本、最差也要是港台设计师。不信?你且看看那些所谓“大盘”的户外围挡广告就知道了。于是上海的浦东建筑群包括首都北京的奥运场馆,都成了国外设计师的试验场、作品堆砌地。曾经有专家批评浦东的建筑群,“每一栋都独具特色,但是摆在一起,城市的天际线却十分难看”。曾有一位欧洲的设计师撰文调侃,“有文化的罗马告诉同样有文化的中国”,千万别“太美国”。美国的居住文化和我们所熟悉的“四合院”文化相差太远,相比之下,我们大连某些楼盘一味地追求“纯美式居住”方式,我看还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还是说自己的经历。那时是在某公司做总经理操盘一个大型房地产项目,园林景观要做规划了,老板问我的意见。我说不是说以人为本么?很简单,我就四个要求:春有鲜花怒放,夏有绿荫乘凉;秋有果实可摘,东有绿意可看。老板一听乐了,这还不简单么,就这么办。结果单子一下去施工方叫苦连天:老大照你这么干法我得赔本!为什么?表面简单的四句话,要是真做出效果,没有点真金白银做不来。春天的鲜花好办,要有丁香、迎春、樱花等树种搭配;夏有绿荫乘凉就有难度了,要有大树啊,所以当初劝你们平整场地的那几颗大芙蓉树不要动你们不听,现在买吧,大树可是按照胸径收钱的;秋有果实可摘那个也不容易,要有柿子、李子、苹果等树种才对;至于冬天有绿意可看,那要雪松、柏树等名贵树种啊。我就给对方出主意,别忘了和大连的居住文化结合啊,大连人不是讲究“前不栽松,后不载柳”么?你这般如何如何,园林公司将信将疑地去了。你还别说,这个小区至今算是周边园林景观最好、社区居民最满意的一个。

还记得赵本山有个很火的小品《心病》,他在小品中已经替我们说了,“家有房屋千万所,只有这个小匣才是你永久的家啊”。我在这里引用这句话,无非想告诉朋友们,居住文化中要注意以我为主。也就是说要以主人生活轻松惬意、开心愉悦为主。有一年的“大连之声”新年音乐会上,做为应邀嘉宾的我碰巧和体育场附近某高档楼盘的一个女士坐在一起,也是职业使然,我就询问这个当年曾以“百万买宅,千万买邻”的项目业主,居住感觉如何?结果这个阿姨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不好啊,小伙儿,房子太大了,雇保姆我又不放心,只好自己打扫,收拾一次家务要歇上好几天。

我无言。也是QQ上的一位开发商朋友,他刚刚给北三市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他告诉我说,按照我们国家援建希望小学的标准,一个标准小学生的教室,一般是长10米,宽6米,高3.5米,面积在六十平方米左右。而这位阿姨居住的房子客厅的面积差不多就是这个数字。我不知道那位阿姨是否知道自己的居住文化,我只是想告诉她们,她住在比小学教室还要空旷的客厅里,不累才怪?

作家小档案


张鸿举,原籍是吉林扶余人。文学创作以散文和小说见长,偶尔写电影剧本。曾在《半岛晨报》等传统媒体发表文字过百万字,其“都市男女情感”系列较有影响。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协会员。大连某私企董事长。


咱们村产品推广

咱们村投稿须知

2014年2月11日创刊

咱们村 地球村 - 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无论您来自北国的小镇,还是南国的边陲;也无论您是生在东海渔乡,还是西漠村庄;无论是身在天涯海角,还是远在异国他乡,《咱们村》永远是您温馨的港湾;拿起您的笔,述说一下乡情、乡音,描绘一下家乡的美丽,讲述一下温情的故事,回忆一下曾经的难忘……

责编 亚静

《咱们村》编辑部投稿邮箱
https://2434470285@qq.com
了解更多咱们村的故事-我爱我村


咱们村文化传媒

村长微信:guofeng-777

▨ 主编:果丰(北京) 
▨ 副主编:杰茜(澳大利亚)  
▨ 责编:亚静  佟继梅  宋磊  凤海  侯秀坤
▨ 责编:梅妮  孙青艾  剑雨  麦穗  闫德刚
▨ 顾问:叶庆生 张仲彦


阅读原文《视觉吉林》航拍带你全方位鸟瞰城市风光


咱们村
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