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白立方聚光灯(Spotlight)聚焦正在白立方香港举行的莱昂·邬达(Léon Wuidar)个展,深入走进画廊展厅,了解这位比利时抽象艺术大师长达六十多年的绘画生涯。以下为本期讲述者、白立方销售主管Sandra Ivanoiu为我们带来的展览介绍:
策展人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曾评价道:"莱昂·邬达的画作证明了艺术家在绘画方面长达一生的探索,并始终保留了一种从'彻底的极简和极致精妙'中油然而生的独特存在感。
本次展览记录了莱昂·邬达长达六十年的卓越艺术生涯,所选画作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初跨越至今,进一步展示了艺术家对色彩、线条和构图的持续尝试。
他的抽象作品融合了多种风格的影响。其中,各种图像元素探索性的排列形式是向开创性的抽象主义大师本·尼科尔森(Ben Nicholson)致敬;神秘而奇特的画面主题则让人联想到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和勒内·马格里特(René Magritte)的超现实主义想象。邬达与已故比利时建筑师查尔斯·范登霍夫(Charles Vandenhove)相识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并保持着长期的联系。邬达绘画风格的变化也体现出与粗野主义建筑棱角分明的几何图形的密切联系——这也是范登霍夫最为知名的风格。
画廊一层展厅,呈现了一系列艺术家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绘画,着重展现了其早期对抽象主义的尝试。尽管邬达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正式放弃了具象绘画,但这一时期的画作依旧通过形式自由的笔触、柔和的色调和平滑、有机的边缘暗示了一个可见的世界。
1967年的《变形》(Métamorphose) 描绘了形如蜻蜓或是蝴蝶的生物形态,并采用了灰褐色、石墨色和柔和的灰蓝色作为主色调,既超现实又有些神秘莫测。它就像马格里特的绘画,在命名一件事物的同时又对它提出质疑。毕竟,邬达最终所关注的是将蜻蜓或是蝴蝶的形状与抽象世界融合起来时,画面所浮现的视觉关联。
1972年的《Le Maure》带有明显的几何元素,包括线条、曲线、三角、对角线、椭圆及各种多边形在内的元素与建筑结构中的边框、模块划分形成了强烈呼应,而这些元素更时常出现在他其他的作品中,探索具象和抽象之间的相互关联。画面中,一个朝向中心的不对称具象图案来自于艺术家有关摔跤手戴着面具参加比赛的记忆。
画廊二层空间集中展示了艺术家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四十年不间断的创作实践。从这段时期开始,邬达画作中的元素明显减少,这说明艺术家开始转而投入于更具平面图像技术的抽象形式——简约、风格化、大胆的轮廓以及和具体艺术相关的硬边几何。从《1989年5月26日》《1994年6月》《2008年8月8日》等作品中,我们便能注意到这样的转变。这些作品的画面上通常都有一条直线垂直穿过,并被镶嵌在一个窄边画框中,而艺术家所绘制的画框与真实的外框形成了双重画框。这也是邬达常用的手法之一,让绘画成为进入其世界的窗口或门户,同时也暗示了他对建筑元素的参考。
本次展览还首次展出了邬达于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一系列拼贴画。在这些作品中,邬达将带有大理石花纹的旧书封面碎片作为图画的一部分,在平面和感官触觉之间展开了有趣的互动。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