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人
1924 — — 2024
适逢中山大学一百周年校庆,谷河青年特别推出“中大新闻人”系列策划,邀请曾经或正活跃于新闻界的杰出校友谈谈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眼中的世界。
赵杨,中山大学2007届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毕业生,现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总编辑,高级记者,广东省青联委员。作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首批南方名记者,他已获中国新闻奖、广东新闻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30余个。
采访┃胡世鑫
撰稿┃黄越 胡世鑫
拍摄┃李思娴
剪辑┃李思娴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存在多样性。如果大家都知道求同存异,这个世界或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不会更和谐一点?”
在中山大学“校友导师”四季茶话会上,赵杨向2022级国关学院的师弟师妹们分享经验,特别提及多样性是他观察这个社会和世界的基本心得。他告诉自己,也告诉师弟妹们,当生活中充满困惑时,恰恰是因对这个社会乃至世界的多样性理解不深入所致。
从2003年至2007年,赵杨在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国际关系学系进行了四年的专业学习。在阅读大量书籍的过程中,他学习并感悟着大国的兴衰变迁,也深刻体会到了世界的多样性。2007年被中山大学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国际关系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赵杨加入南方日报工作。在过去的15年里,他穿梭于不同的新闻现场,接触了社会中许多独特的个体。
从学习国际关系到成为新闻记者,再到从事对外传播工作,赵杨的学习和职业发展路径展现了丰富的多样性。作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GDToday)的负责人,赵杨和他的团队肩负着向世界报道大湾区的使命,致力于让世界了解广东的魅力,了解中国的真实面貌。
今年恰逢中大百年校庆,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谷河青年」邀请赵杨,分享他与中大间的美好回忆以及在从事新闻工作中的难忘经历。
01 远赴岭南,探索“独立”“自由”之精神
2003年,18岁的赵杨从千里外的“曲艺之乡”天津来到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城市广东,开启了在中大四年的学习生涯。
不过,对于赵杨,那一年的高考不同寻常。考试难度的增加导致天津考生的整体分数比前一届下降了几十分,对照往年高校的分数线,赵杨对清北望而却步。同时,由于非典疫情的影响,高考结束后,学校取消了线下咨询活动,他不得不通过互联网来获取大学信息,并依据自己的估分自行填报志愿。
从北到南、由东到西,赵杨在网上检索着全国的综合类大学。其实,赵杨的家乡天津就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两所全国知名院校,但抱着“想离开家乡,出来看一看”的心态,他决定选择外省大学。
那一年,电视剧《孙中山》在央视4套热播,赵杨的目光被剧中提到的中山大学所吸引。这所大学位于遥远的南方,是孙中山先生创办的“一文一武两所学校之一”,承载着建立现代国家的理想。除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山大学还位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并在全国高校排名中位列前十,这使得赵杨报考中山大学的决心更加坚定。
赵杨最终被国际关系专业录取。他从小就对国际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家中的书房挂着一张被他画得“乱七八糟”的世界地图,透过那些杂乱的线条,仿佛可以看到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在地图前沉思,用笔在地图上勾勒出书中描述的国际格局和现实中的热点国际形势。
在大学生活的细水长流中,赵杨逐渐体会到了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学教育与之前的学习生活确实有所不同。以往,学习都是围绕着教材进行,而在大学,老师告诉赵杨:“要重视教材,但更要读那些国内外的经典著作,甚至是一些优秀的学术论文。”于是,赵杨开始深入书籍的海洋。
通过阅读、交流和讨论,他逐渐爱上学术研究。在老师的引导下,赵杨学会“做学问既要谨慎,又要有狂妄的创新精神”,他开始在学术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索,不断完善自己认识世界、分析现象的思维模式。
校园生活不止于此。回忆起学业外的生活,赵杨还能津津有味地谈论起曾经的趣事与难以忘怀的经历。大二时,赵杨便担任了中大维纳斯歌手大赛珠海校区的总导演,维纳斯歌手大赛是中大一年一度的超大型品牌活动,有人称:“没看过一次维纳斯决赛,枉为中大人。”
大四时,已经顺利保研的他又加入学校一社团,负责举办了中大第一届党员个性风采大赛,赵杨组织策划大赛流程,为学生党员提供发现自我、展现个性风采的平台,让不同领域的学生党员闪闪发光,用他们的事迹鼓舞其他同学。
斩不断的情感纽带在4年间潜滋暗长,赵杨被中大的精神与情感所感染,对中大产生深厚的感情。“充满感情”是赵杨给这段岁月落下的注脚。
02 非科班出身,蜕变为“多栖”记者
在读书时期,赵杨没有过多考虑就业问题,而是全身心沉浸于书籍中,将求知视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当毕业季来临,带着对未来的迷茫和对世界的好奇心,赵杨决定放弃在象牙塔深造的原初计划,转而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人生的答案。
和今天的青年一样,他一开始也在公务员、教师、银行、跨国企业等热门行业之间徘徊不定,但最终因为热爱,赵杨决定投身新闻事业。他认为,做记者也是做学问。
广州是他与记者职业相遇并相守的起点。坐落于这里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被业界戏称为媒体界的“黄埔军校”,这里又是母校中山大学的所在地。他选择加入集团旗下的南方日报,这一扎根就是15年。
初入职场,赵杨从时政新闻部的时政、政法和国际外事新闻等条线做起,历经广东省委宣传部挂职、荆州疫情前线采访等工作。2021年,赵杨参与组建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对外传播中心,专职从事国际传播和对港澳台传播报道。2023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对外传播中心升格为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承担广东对外传播主平台的使命。
刚入职时,非新闻专业出身的他从未接触过新闻稿写作,而看着周围同事已经生产出一篇篇稿件,赵杨内心焦虑、着急,但总要迈出学习的第一步。赵杨翻阅报纸,仔细阅读同事写的新闻稿,把好的报道剪下来,字斟句酌:标题为什么这么起?导语要有几行?导语要怎么写?小标题要怎么起?它是概述性的话,还是有影响力的话?每一段怎么开头?中间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就这样,赵杨从其他前辈和同事的报道中汲取经验,阅读新闻学书籍,了解与实践基本的采访技巧和写作技巧,逐渐积累起新闻记者的专业技能素养。
尽管赵杨并非新闻专业出身,这让他起步时比其他同事稍微慢了一些,但广泛的阅读积累为他的职业发展提供了不小的后劲。
大学期间,赵杨涉猎国际政治、中国政治、政治学、历史多种领域的书籍。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这些知识沉淀为敏锐的感知力,让他能够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
在集团文化的熏陶下,“铁肩担道义”成为赵杨的职责定位,为社会的进步与温馨欢欣鼓舞,为世界的不公与应该纠正的问题而敢于发声,在“与世界共振”的过程中,赵杨体味到记者这个职业的乐趣与价值所在。
图源:赵杨
对“摩托车大军”报道的经历,是赵杨难以忘怀的温暖记忆。他还记得那时刚刚工作没多久,自己在“摩托车大军”经过的路线上蹲守,目睹着浩浩荡荡的“摩托车大军”从眼前飞驰而过。摩托车上,丈夫载着妻子,中间还挤着一个孩子,他们身上裹着棉衣和雨衣,在飘雨的寒风中,在公路上行驶几十个小时,从广东赶回广西、云贵老家过年。
赵杨记录下了加油站旁交警的暖心行为,他们强制疲劳驾驶的归乡人停下来休息,并递上暖和的热汤。赵杨也借此机会采访了许多这样的家庭,用相机捕捉了他们的身影。
赵杨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报道,但不久后,他撰写的文章和拍摄的照片被转载到网易网站上,并配上了温馨的音乐。甚至有人为此建立了专题,一时间,“摩托车大军”的故事迅速走红,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数十万网民在文章下方留言,给予祝福,分享自己的过年故事。
那年春节,“摩托车大军”作为群体形象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不仅如此,在赵杨的报道和社会关注的影响下,铁路公司开始在春节等大型节假日期间加开临时列车,以减少“摩托车大军”面临的巨大安全风险。报道的推出,以及社会对“摩托车大军”的人文关怀和温馨互动,让赵杨深刻体会到了媒体报道的巨大影响力。
这只是赵杨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小片段。在无数次的报道现场中,赵杨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记者“与世界共振”的感觉。
在雅安地震期间,他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了“李安全回家”的故事;作为政法记者,他多次揭露重大腐败案件;他采访了海军在亚丁湾的护航行动;他独家专访了五国国防部长,并参与筹建了“南方防务智库”;他现场报道了G20峰会,观察全球治理的智慧……在直面灾难、反映社会不公的过程中,无论是通过报纸的公开报道,还是向有关部门内部反映情况,赵杨都致力于让问题被看见、被解决。赵杨笑着说:“像这样推动哪怕是再小的问题的解决,都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回顾过去十五年,赵杨用“与时俱进”与“折腾”两词来描述他眼中的记者。他多次说,快速变迁的时代,不断对媒体人提出新的要求和考验。对此,他总感“压力山大”,自己才工作15年,依旧还是媒体界的“学生”,要提升和迎头赶上的工作还很多。
2014年南方报业年度记者评选时,赵杨的入选理由是这样的:“他是敏锐的政法记者,多次独家披露重大腐败案件;他是敬业的防务记者,采海军亚丁湾护航、访5国国防部长、参与筹建‘南方防务智库’;他是拼命的机动记者,芦山地震时冒着飞石的威胁,记录让人流泪的 ‘李安全回家’;他还是南方日报‘两会’出镜记者……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全媒体时代记者的素养与拼搏。”政法、防务、机动、出镜……“两防”“多栖”记者的称谓,是对赵杨职业形象的真实写照。
从一名只携带笔、笔记本和录音笔的传统纸媒记者,到网站盛行的时代,赵杨成为南方日报首位在全国两会上进行视频出镜采访的记者。他连续7年参与全国两会的报道,记录下广东代表团的建议和提案。
2015至2018年间,赵杨带领团队推出了国内首个反腐类脱口秀节目——《武松来了》,连续3季,每季4-5集短视频,每季全网点击量均超过了一亿次。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他又推出了脱口秀短视频节目《两会talks》,4集节目在全网的播放量超过了5000万次。随着视频内容生产的常态化和需求的变化,赵杨不断探索新媒体的各种表达形式。2021年后,为顺应国家对国际传播工作的需求,赵杨开始逐步探索对外传播的规律和方法。
03 主动“出击”,让世界看见真实的中国
“国际舆论场上,如果你不定义自己,就会被别人定义。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这样的现实。”为了提高中国媒体的定义能力和定义权,赵杨带领他的团队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在传统大众媒体被西方垄断的情况下,赵杨抓住新媒体悄然融入各国人民生活的机遇,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
“贴近对象国的舆论场,贴近受众的关切,讲述精彩的故事。”这是赵杨在2024年1月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分享的国际传播经验。这些经验并非停留在表面,而是真正反哺于他的对外传播实践。
图源:赵杨
去年,正值“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之际,赵杨带领团队精心策划了“丝路明粤”系列节目。他们与“一带一路”沿线的阿联酋、老挝、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南非、希腊、斐济、瓦努阿图等10个国家的主要媒体开展联合采访,面向全球推出了系列多语种视频和图文报道。这些报道向世界展示了国家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物与物的交换,并从外国朋友的视角和世界关注的角度讲述了感人至深的故事。
通过镜头,系列报道让世界看见,白内障患病概率超过别国的斐济,翘首以盼来自中国的“光明使者”;让世界看见,中国惠民生“小而美”项目跨越万里,助力这个部落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的瓦努阿图体育梦想的实现;让世界看见,始于鹤山、终于万象的中老铁路促使老挝从“陆锁国”蝶变为“陆联国”……同在去年,GDToday也联合日本知名纪录片青年导演竹内亮,制作《我在广东》系列微纪录片。纪录片中采访了6位身在广东的外国朋友,讲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职业的他们,如何与广东结缘并爱上广东的故事。
其中有扎根佛山学习咏春的丹麦武者,有期待自己“终成为父亲心目中的辛巴”的在广州奋斗13年的坦桑尼亚商人,有在佛山幼儿园当上“孩子王”的俄罗斯姑娘,有在广州实现艺术美学与幸福爱情双丰收的法国艺术家,有从被父亲命令负气来到广东到爱上广东的日企高管……
在拍摄过程中,竹内亮被外国友人对广东的热情和喜爱所感动。他表示:“广东的城市充满了挖掘不尽的精彩,未来我希望能在广东拍摄更多纪录片,不断探索这里的魅力。”他的愿望是将一个真实的中国展现给世界。
国际传播的道路虽然充满挑战,但GDToday团队稳步前行。“2024年,我们将重点加强渠道建设、内容建设、智库建设、技术建设和队伍建设,并制定一系列规划,全面支持广东的国际传播工作。”在2024年年初,《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的记者采访时,赵杨透露了他们的计划。
04 做好每个阶段的自己,享受每一历程的精彩
国际传播队伍的建设离不开每个成员的才华和努力,而人才培养不仅依赖于高校的教育,还需要个人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从新闻行业的实际操作角度来看,赵杨认为,高校培养的国际新闻传播学生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四种能力:
第一,保持开放的心态;第二,良好的外语能力是国际传播工作的基础,因此需要提高语言交流能力;第三,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和表达方式,同时提升国际视野,增强对新闻的控制力和理解力;第四,具备采访和社交能力,国际传播记者应该能够广泛结交世界各地的朋友。
赵杨还指出:“任何一个领域,首先需要的是有能力、有视野的人,而这些品质不是通过急功近利、快速学习或规划就能获得的。”对于大学生普遍面临的就业焦虑,已在职场工作多年的赵杨真诚地说:“有时候看似快速的捷径,实际上可能是弯路;而那些看似缓慢的步骤,可能才是真正的捷径。或许,世界上最快的方法就是按部就班地去做。”他希望师弟师妹们真的能享受读书的时光。
赵杨回忆起自己刚入职时,他的师傅给他的建议是一年读100本书,任何类型的书籍都可以。虽然,最后赵杨也没能真正完成。但是一本接一本地阅读,赵杨发现自己对事物的认知维度在不断扩展。他认为这种积累是在大学时期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起来的。
“读书是一段非常宝贵的时光,它能让你在大学期间静下心来,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和技能。”这看似只是在个人的思想世界中独自探索,但实际上,这是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
面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对职业前景的迷茫,以及一些自媒体博主“新闻已死”的观点,赵杨凭借自己十几年的新闻从业经验进行了回应:“未来的机会是无限的。除了传统媒体,现在也出现了许多泛媒体行业。传播的道路应该是越走越宽广的。”
校友寄语
赵杨:“希望中大的学弟学妹们以博学为本,以审问、慎思、明辨为能,以笃行为要,努力学习,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成就一个更好的中国,更好的世界。”
-END-
编辑 | 林奇欣
排版 | 李伊彤
初审 | 刘颂杰 毛万熙
复审 | 钟智锦
终审 | 郑军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