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为1000个中大人在新加坡找到了“家”|中山大学新加坡校友会十年记

百科   2024-10-14 16:52   广东  

采访┃林根荣

文┃李文睿


在东南亚枢纽新加坡,有一群来自中山大学的校友,以十年光阴,在异国他乡筑起了校友间友谊与合作的桥梁,更与中新两国日益紧密的国际交流、交往、合作同频共振。从2007年的萌芽,到2014年的正式注册,再到如今会员扩展至近千人,中山大学新加坡校友会如同一棵扎根于南洋的大树,在十年的成长历程中,见证校友们在异乡成长与奋斗的足迹,传承中大精神的光辉与力量,同时也成为中新友好邦交大背景下的一抹亮色。



1


十年耕耘,狮城不再难遇故知


2007年,中山大学1999届校友刘逸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踏上了前往新加坡求学的道路,攻读地理学博士学位。


刘逸曾是中山大学校园辩论队的主力、校际歌唱大赛的冠军,还曾是社团活动的积极分子。初到新加坡,他尝试联系同在新加坡的母校校友,但是一无所获——中山大学在新加坡的校友们尚未有一个交流集会的正式平台。


为了从茫茫人海中“捞”到母校的“亲人”,刘逸活跃于各种社会活动。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刘逸担任新加坡中国留学生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时,遇见了1974级的中山大学哲学系师姐,并以此为基点结识了更多校友。从2009年至2014年,在刘逸等人的组织下,参加校友聚会的人数增加到50多人。这些校友已经成长为新加坡的中坚力量,服务于当地社会的建设,包括来自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和抗战飞虎队成员、新航传奇机师何永道。


在聚会中,刘逸深刻感受到校友们对母校的骄傲。作为中大人,他们时常提及中山大学的“十字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尽管前期的活动充当了凝结校友情谊的纽带,大家还是渴望拥有一个正式的校友组织,能够为更多校友在新加坡的生活和事业提供支持与归属感。


但在对社团组织有严格法律要求的新加坡,正式成立校友会还需要迈过合规注册和登记的重要一步,组织校友会绝非易事,需要有专人投入大量精力。据新加坡校友会现任副会长兼财务长、1993级数学学院校友陈英国讲述,几位热心校友站了出来,召开了筹备会,商讨酝酿成立理事会,推动校友会的建立。中大人的专业优势此时派上了用场——校友们发挥各自专长,详细规划了财务、选举制度等管理办法,比如法学出身的黄彦起草了校友会章程,准备了申请资料。


经过理事会的多日筹备,2014年,也是中山大学90周年校庆之际,新加坡校友会在新加坡社团注册局(ROS)正式注册成功。当年10月26号,新加坡校友会正式成立,在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园)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首届会长为林维斯教授、秘书长陈土培教授。


2014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新加坡校友会正式成立暨首届理事会选举大会

在新加坡晚晴园召开

(图源:中山大学新加坡校友会)


从2014年到2024年的十年里,新加坡校友会的会员数量从最初的几十人,逐渐增长到如今的900多人。1999级岭南学院校友、现任新加坡校友会会长范颂华向谷河青年介绍,近年来,新加坡作为国际枢纽的地位不断提升,吸引了来自全球的资金和人才涌入,校友会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微信群从1个小群发展到2个超级大群,活跃校友达到200~300人。



2


“羽”校友同行


新加坡校友会成立初期,理事会便有了“互联网思维”。从第一届理事会开始,理事们就敏锐地意识到,仅靠线下口口相传的聚会难以快速触及和维系分散在各个角落里的校友们。因此,第一届理事会利用脸书、QQ群等国内外社交媒体与校友们积极互动,将逸仙学子团结在一起,使校友会不仅在规模上有所突破,人数也逐渐增多。


可是,随着校友会首批骨干的回国或隐退,尽管校友会组织规模不断壮大,但彼此之间的联系却相对疏远。整个校友会处于一种“规模上去了,人情却冷了”的局面。


理事会意识到,仅仅依靠校友会的形式化架构无法让大家真正融合。如何让散落在新加坡这个繁忙都市中的校友们重新建立起彼此间的连接?如何打破都市中的“陌生人社会”,让校友会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羽毛球是新加坡校友会的传统强项,从2013年到2015年,新加坡校友会的羽毛球队伍在“联合杯”羽毛球联谊赛中连续三年夺冠。此后几年,理事会都保持着每年牵头组队参赛的传统,是维系校友们的一座桥梁。


与此同时,校友会里的自发组织力量也在悄悄成长。现任新加坡校友会秘书长、2010级外国语学院校友余夏梦和几位关系较为密切的朋友提出一起打羽毛球,并形成每周一次的例行活动,不经意间聚拢了上百位校友参加,此举盘活了校友会的沉睡的凝聚力。余夏梦回忆道:“因为在新加坡订羽毛球场地有最低人数要求,最初我们只是想凑够人数打球,没想到这一简单的邀请却吸引了很多校友。


随着校友们的不断响应,理事会着眼于在持续的运动拉近大家的距离,不仅组织多次羽毛球训练和比赛,更是通过活动前后的互动环节,鼓励校友们多交流。比如在训练后组织小型聚餐和团队游戏,这些简单的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校友们之间的情感联系。


余夏梦说:“从最开始我们仅仅是凑人数打球,到后来大家逐渐熟络,甚至自发组织了徒步、读书会等活动,感觉校友间的互动开始变得自然又温暖。”


羽毛球活动的成功不仅是体现在竞技上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校友间破冰的桥梁。终于,理事会逐渐探索出了让校友们在繁忙都市生活中保持联系的新路径,帮助校友们在运动中找到了归属感。


新加坡校友会羽毛球队日常训练图片

(图源:中山大学新加坡校友会


正如余夏梦所言,体育只是手段,真正让校友会凝聚起来的,是校友们在这些活动中的相互关心和支持。每次打完球,我们的聊天从羽毛球技战术,延伸到了工作生活中的点滴,这种情感的联结才是最宝贵的。


由此,新加坡校友会逐渐形成了乒乓球、篮球、网球、足球、德州扑克等多个兴趣小组,丰富了校友们的业余生活,也为新加入的校友提供了一个更轻松的融入平台。


理事会也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开通了领英、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更多社交媒体,组织了许多跨校友会、跨地区的多样化交流活动,有着高质量和高频率的特点,如组织各种主题的文体活动、与中山大学英国校友会举办双城线上分享会、推出“双鸭山巡回餐厅”系列聚餐活动、举办专业类校友系列聚会、品尝特色中大月饼等。据不完全统计,自2022年以来,有案可查的活动就有45个,是新加坡最为活跃的高校校友会之一,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3


做中新交流的文化使者


新加坡校友中,不乏在不同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杰出人物。他们不仅在职业生涯中发光发热,更在促进中新文化交流、推动两国关系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李宏磊出生在河南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北京大学俄语系的毕业生,母亲则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使李宏磊从小就对语言和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1992年,她如愿考入中山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系。1996年毕业后,按照当时的工作分配政策,李宏磊被派回河南担任教师。一天,她在街头偶然看到了一个新加坡招聘华文教师的广告。彼时,李光耀执政下的新加坡为了维持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特别重视华文教育,吸引了大量来自中国等地的优秀华文教师。这个对她来说既熟悉又遥远的东南亚国家,成为了人生的新选项。


李宏磊燃起了对新生活的憧憬。报名费用是800元,这对当时的她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她还是决定报考,踏上了这条未知的旅途。


1998年,李宏磊正式来到新加坡,成为一名华文教师。初来乍到,她马上感受到了新加坡华文教育的挑战——新加坡的华文教学风格与中国大陆有很大差异,教材考题僵化、学生书面表达常带有口语成分,甚至在正式写作中夹杂了新加坡方言,这与她在中山大学接受的严格语言训练截然不同。


起初,李宏磊会对这些细节“较真”,力求学生能使用标准汉语。但很快,她意识到,与其纠结这些细节,倒不如通过艺术和文化活动,激发学生们对中文和中华文化的热情。


因此,李宏磊开始改变教学方法,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文化传播上。在课堂上,她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如带着学生体验养蚕、抽丝、拨茧等古老的工艺,亲自感受丝绸的制作过程,并借此讲述丝绸之路的故事。在课外,每逢暑假,她都会带领新加坡的华裔学生们回到中国,开启寻根之旅。她们曾到访云南曲靖等地,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欣赏中国的自然风光,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


李宏磊不仅在教育领域发挥作用,还作为了连接中新的文化使者,推动新加坡人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刚来新加坡时,她发现当地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甚至有人问她,中国人家里是否有自来水。受此激发,李宏磊决定行动起来。她曾带领新加坡的老艺术家们到中国新疆、四川等地采风,深入民间,与中国的本土画家交流技艺。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新关系的深化以及和李宏磊一样的文化使者的努力,新加坡对中国的认识逐渐变得立体和全面。尤其是蜜雪冰城、海底捞等中国品牌逐渐走入新加坡市场,新加坡人对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不再把中国看作是一个落后国家,而是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现代化大国。作为一名华文教师,李宏磊深感自豪,自己正见证并亲身参与了中新关系的发展。


正如李宏磊在文化教育领域为中新交流做出贡献一样,马捷也通过她的创业实践,为中新两国的文化融合和交流注入了新活力。


马捷现任新加坡校友会理事,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2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定量金融学 (Quantitative Finance) 研究生。毕业后,她进入金融行业,曾在高盛等知名投行工作,负责固定收益产品和投资组合策略分析。然而,马捷并未止步于金融行业。2018年,她决定辞去高薪职位,踏上创业之路,创办了QuantFood,以定量金融的思维进行川菜创新,并相继在新加坡推出了川麻记(Numb)和成都碗(Chengdu Bowl)等品牌,并于近期开启了国际化拓展的历程。


马捷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9年,她的团队刚刚开设了新的门店,便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对疫情带来的压力,马捷和她的团队并没有退缩,而是迅速调整策略,推出了健康版的中西结合沙拉品牌“成都碗”,该品牌凭借其符合健康需求的特色,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


如今,QuantFood旗下的品牌在新加坡已拥有七家门店,并计划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马捷表示:“我们希望将成都碗带到更多国家,成为新式川菜的代表,向世界传播川菜文化。”


作为中山大学新加坡校友会的理事,马捷不仅活跃于校友活动,还乐于为校友会的多项活动提供支持,搭建交流平台。例如,今年三月,旗下NUMB川麻记餐厅联合新加坡校友会组织了国际妇女节主题活动,并为此提供了活动场地。



4


校友会十年融入中大百年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经贸往来不断加深,校友会的工作也日益丰富多彩。为了推动跨地区合作,新加坡校友会做出了不懈努力。


2023年,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李新春教授到访新加坡,考察中国民营企业的出海案例。在这个过程中,新加坡校友会主动伸出援手,联系了多家来自贸易、能源、环保、金融行业的著名企业,协助李教授团队顺利完成调研任务。


2024年,借助台湾资深医药界校友来到新加坡访问的机会,新加坡校友会发起了一场以医药校友为主体的接风聚会。本次活动不仅邀请了中大学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新加坡校友也慕名而来,使本次聚会成为了一次开放、包容的跨校跨地区深度交流活动,校友们不仅拓展了人脉,还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获得了新的启发。


范颂华会长说,新加坡校友会一直致力于加强校友之间以及与其他社会团体之间的联系,成为中国与新加坡人才交流的桥梁。两国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校友正在活跃于生物科技、数据科学、金融等领域,为两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新加坡校友会一直敏锐地关注年轻校友在就业和事业上的需求。在新加坡充满竞争的职场环境中,许多年轻校友初来乍到,难免遇到挑战。校友会通过自身的广泛资源,不仅定期发布企业内推信息,还积极分享国内外的招聘机会。校友会还邀请了在猎头行业工作或担任企业高管的校友,不定期举办职业发展讲座,帮助年轻校友更好地在职场中站稳脚跟。这种切实的帮助,正是新加坡校友会十年来不断赢得校友信任与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新加坡校友会的宗旨也包括积极帮助校友适应在新加坡的学习与生活。因此,校友会于2024年重点打造了名为“双鸭山巡回餐厅”的品牌活动,旨在提供一个平台,让校友们在轻松享用美食的同时,也能相互交流和启发。截至8月25日,校友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五期“双鸭山巡回餐厅”活动,每一期话题各异,从演唱会到“Web3 Meme文化”到量化交易,不一而足。每次活动结束,都会生成热词云图在校友群内发布,使交流不仅限于聚餐小圈子,还能在更广泛的校友圈获得回响。



第五期“双鸭山巡回餐厅”合影留念

( 图源:中山大学新加坡校友会)


校友会的凝聚力不仅体现在职业支持上,还深深植根于中山大学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精神底蕴。因此,校友会在组织设计活动时,也更加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并以中山精神、中大精神作为联结校友情感的重要纽带。比如,校友会在组织南部山脊徒步活动时,安排校友们途经孙中山先生曾经入住过的金钟别墅,并在那里开设文史大讲堂;又比如,拜访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并邀请作家学者担任专业讲解……这些活动见证了校友会如何努力将中大精神在南洋传承和发扬。


2024年,正值中山大学百年华诞之际,新加坡校友会也迎来了成立十周年。7月23日,中山大学副校长刘济科教授一行在新加坡与新加坡校友代表进行了交流座谈。在座谈会上,刘济科副校长充分肯定了新加坡校友及校友会取得的发展成果,对校友们长期以来对母校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


中山大学副校长刘济科教授一行

在新加坡与新加坡校友代表进行交流座谈

(图源:中山大学校友会公众号)


为了庆祝这两个重要的纪念日,新加坡校友会特别策划了“中山大学世纪华诞暨新加坡校友会十周年庆”系列活动,包括组织收看校史讲座、晚晴园百年回望、“逐绿狮城”读书分享会等。目前,新加坡校友会正在全力以赴,筹备一场盛大的世纪华诞暨校友会十周年庆典晚宴,这将是创会以来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一次校友聚会。值得一提的是,晚宴有幸邀请到了怡和轩、南洋客属总会、茶阳(大埔)会馆、同德书报社、潮州八邑会馆等十多家新加坡本地著名百年社团的出席,他们曾经见证过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辛亥人物在南洋的革命风雨,也将见证新加坡校友会与本地社团、兄弟院校不断深化交流、不断融入本地的努力和成果。


为世纪华诞暨校友会十周年庆典晚宴

特制的文创礼品之一

(图源:中山大学新加坡校友会)


走过十年,新加坡校友会不仅在组织架构上日益完善,更在校友们心中牢牢扎根。正如范颂华会长说:“我们走到今天,靠的不是哪个人的力量,而是每一位校友的热情与投入。未来,我们希望校友会能成为大家继续前行的灯塔,照亮我们每一个人的路。”


展望未来,新加坡校友会将继续为校友们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支持和服务,进一步推动中新两国的人才与文化交流。百年中大,十年校友会,两者紧密相连,校友会也将在未来继续书写独属于中大人的故事。


-END-


指导老师 | 刘颂杰 毛万熙

排版 | 李伊彤

编辑 | 卢诗纯

初审 |  刘颂杰 毛万熙

复审 | 钟智锦

 终审 | 郑军庆 



谷河青年
广州大学城,谷河从中大校园穿流而过。谷河之畔,我们起于传播与设计学院的白楼。如布谷清脆的鸣叫,“谷河青年”给你带来亲切、好看、有温度的新闻。专业、深度的品质,在年轻热血的基因里自由绽放。在这块我们共有的新闻家园里,希望你找到自己的归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