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庆策划】杰出新闻人校友 | 爱奇艺沈燕妮:让更多人感受到非虚构文学的力量

百科   2024-10-02 15:44   安徽  

中大新闻人

1924 — — 2024

适逢中山大学一百周年校庆,谷河青年特别推出“中大新闻人”系列策划,邀请曾经或正活跃于新闻界的杰出校友谈谈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眼中的世界。






本期人物简介



沈燕妮,爱奇艺文学“身边工作室”总监,前网易“人间工作室”负责人。曾任深圳电视台编导、网易“另一面”编辑、成都商报驻京记者,代表作《空难魔咒的背后——飞行员心理健康问题隐忧》《香港人的生活资源从哪里来》等。







采访 | 胡世鑫

撰稿 | 李文睿、胡世鑫


2023年12月,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举办了一场中国非虚构写作研讨会。现任爱奇艺“身边工作室"总监、曾任网易人间工作室总监的沈燕妮参加了此次会议,在主编论坛上,她与同行讨论的主题是“非虚构与公共传播的价值”。


论坛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主持。期间,张志安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何在保证品质的同时兼顾流量?”


沈燕妮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她指出,尽管用户生成内容(UGC)相较于新闻缺乏时效性,但正因为内容来源于广泛的、普通人的真实生活,这些作品有更丰富的共情情绪,以及社会性的多样呈现。这其中更重要的,则是来源于编辑的全程跟进、指导及共同讨论,合力保证内容品质。这也是平台探索出的一条独特路径。


2023年12月中国非虚构写作研讨会,

沈燕妮作为议程三与谈人出席


作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2009届的毕业生,今年不仅是沈燕妮毕业的第15年,也恰逢中山大学100周年校庆。在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时刻,「谷河青年」与沈燕妮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她分享了自己曾在中大学习和生活的美好回忆。


与此同时,「谷河青年」也对沈燕妮毕业后这15年的工作经历充满好奇:毕业后的她生活如何?有哪些变化和成长?又是如何深耕在非虚构文学领域的?


01

一个非典型“文艺女大”  


2005年,17岁的沈燕妮从宁夏考入中山大学公共关系专业,选择中大的理由也十分纯粹:校园美丽、分数线合适,且离家足够远。在此之前,她去过离家最远的地方,也就是长三角地区。


彼时的东校区才刚刚建成,她是第二届入住该校区的学生之一。沈燕妮回忆道:“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住在明德园2号楼。”


2005年中大东校区部分教学大楼未完全开放,宿舍区旁的商场也还未建起来,只有一个小小的山坡,上面是草坪和树林。沈燕妮经常和朋友们去那里散步。由于高校间也没有围栏,她将那时的广州大学城形容为“世外桃源”。因为整个大学城的人和车都很少,她有时会坐在谷河边上,静静地看着书。“空旷的环境让我的思维更加活跃,没有压迫感。”


图书馆是沈燕妮对母校最怀念的地方,大学四年,除了宿舍,那是沈燕妮待得最久的地方。沈燕妮在图书馆度过了许多与书香相伴的时光。


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图书馆在2004年中山大学80年校庆时捐赠给中山大学图书馆的一批珍贵藏书,共计15万余册,放置于东校园图书馆五层。内容覆盖了文学政治、社会学、妇女研究、艺术和音乐等方面,兼收一些自然科学文献。以英文文献为主,也有少量其它语种文献。


沈燕妮在读书期间就经常喜乐斯藏书室长时间阅读各类英文书籍。尽管阅读起来有些吃力,但人文哲学书籍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她。那时,东校园因学生人数不多,图书馆和教室并不拥挤,不需要占座。


“我每天都想去那里,甚至喜欢旧书散发出的潮霉味。”值班人员每日都会在门口守护着这些书籍。“有时候,那一层一整天只有我和值班老师,偶尔有少数学生走动。”直到现在,沈燕妮仍然非常怀念那段时光。她曾想,如果有空能再回到中大就好了,这样就可以随时拿着校友卡进出图书馆,继续享受那里的阅读时光。


大学期间,沈燕妮不仅专注于本专业的课程,还涉猎了大量其他领域的知识。


沈燕妮对新闻的兴趣在本科期间早已萌芽。她曾修读过新闻传播学院新闻采写相关课程,学会了一定的新闻报道技能。


也曾连续一年半参加哲学系的课程,每周都会乘坐接驳车从东校区前往南校区上课。她回忆说:“那时候,老师们讲授古希腊哲学,我也跟随他们学习。又没有作业和论文压力,心情很放松。”


此外,沈燕妮对学校环境科学课程也印象深刻,这是一门她选择过的公选课,涵盖了非文科领域的很多内容。非典型的文艺女大学生,是她对自己的评价。


她说:“大学期间,我从未考虑过时间的流逝,所有的时间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我没有进行过学术研究,没有实习经历,社会实践,也没有做过非政府组织工作。那时,我心中没有关于工作和金钱的概念。相比起现在的学生而言,我是很幸福的。”沉浸在不同学科的学习经历也逐渐丰富了她的知识体系,让她以一种潜在的方式积累起对新闻行业的兴趣。


在后来的工作中,大学时学到的知识持续深刻地影响着她。沈燕妮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十七八岁到二十一二岁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在高中毕业前,大多数学生还是在父母的陪伴和监管下度过。而上大学不仅是绝大多数学生人生中第一次离开家,“走上社会”,更是世界观、人生观逐步稳定的核心时期,也就是从这几年开始,年轻人会开始思考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大学这个场域,其实是第一个绝对意义上的、为一个人即将开展的这一生奠定了基础。你在大学吸纳所有好的、坏的、复杂的、清晰的、模糊的一切,都会影响你未来的人生方向,你的视野和你的起步。中山大学就是我的起点。”


02

让普通人的故事被看见  


在本科毕业之后,沈燕妮明确要当一名记者,“我尝试给自己很多职业选择,但发现除了记者,没有其他想从事的工作——人生道路可能就是因为你不想做的东西特别多,所以留给你想做的东西才会更清楚。”


后来,沈燕妮选择在《南方周末》实习后加入了搜狐记者组工作。而后又前往香港理工大学攻读政治学与社会政策方向的硕士。由于家中变故,沈燕妮没有留在香港,转而在成都商报驻北京记者站工作了一年。


沈燕妮始终思考,什么样的内容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沈燕妮于2015年加入了互联网上最早专注非虚构写作的平台——网易“人间”工作室,并于次年担任网易人间工作室的总监。


这条非虚构文学之路,沈燕妮一走便是9年。


在沈燕妮的带领下,网易人间工作室的“人间theLivings”从零成长为华语市场现实主义题材(非虚构品类)的头部平台。并且,2020年开办了全新的虚构写作平台“戏局onStage”,侧重挖掘展现当代人生活、充盈现实质感的虚构作品。


多年来,团队致力于UGC(用户生成内容)的非虚构创作,鼓励和支持作者创作了一批有深度、有广度的非虚构作品,“人间theLivings”也因其创新性和影响力曾获评“2019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此外,沈燕妮还主编了《在工作中,看见中国》《味蕾深处是故乡》《住在人间》等多部展现了社会变迁和个体生命的流转的书籍,得到了许多业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可。


沈燕妮也活跃在多个学术论坛和会议之中,在参加2023年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主办的首届“魁阁”青年学者论坛暨社会学人类学写作工作坊时,与项飙、严飞等学者对话,基于社会学角度探讨非虚构写作的意义和公共传播价值。


目前,学界关于“非虚构文学”的定义众说纷纭。英语中的“nonfiction”一词,直译是“非小说”,也被广泛译为“非虚构文学”。一些学者认为,非虚构文学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强调作者以个人视角进行独立写作,不依附或服从于任何写作以外的因素。


但在沈燕妮看来,“非虚构是一个非常直观的形式,你可以通过它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和真实故事。”她认为,非虚构作品不仅是新闻的延伸,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表达。


2023年,在深圳大学举办的中国非虚构写作研讨会上,沈燕妮作为特邀嘉宾发言:“只有极少数人拥有戏剧性的经历,但每个普通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都有值得被书写的故事。”这也是沈燕妮多年来一直在坚持的,让更多人了解到非虚构的文学价值,让普通人真实的故事也能被看到。


沈燕妮告诉「谷河青年」,“回头想想,自己的人生选择可能也不会像大家想得那么多。但在我这里,我不会做别的选择。我从不觉得我现在的这个选择是艰难的,因为于我而言,它就是唯一的。”



03

为文学与影视融合开辟新路  


从2017年开始,沈燕妮不仅关注文学创作本身,还一直在积极探索非虚构文学的商业化路径。互联网大厂的工作经历让沈燕妮意识到,完全商业化的内容创作无法满足对深度和真实性的追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好的作品同样需要通过商业化提升其本身的价值。


“如果一个人只活在自己的行业里,是看不出来这个行业的底层逻辑的。”沈燕妮深知,在特稿被网络文学挤压的时代,非虚构文学要取得更高的市场价值,就必须打破行业的界限,寻找新的合作模式。


在过去数年里,沈燕妮积极和影视公司、出版社等沟通,推广非虚构作品商业化。“对公众而言,我们的工作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文学平台,但背后的商业逻辑,还是要通过不断挖掘和签约优秀的潜力作者,把他们的作品推向影视公司和更广泛的下游市场。”沈燕妮解释道。


在她的努力下,团队成功将多部非虚构作品推向市场。其中最为知名是作者深蓝的非虚构作品《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了》,在2017年发表后完成了原著版权转化。


非虚构文本或者特稿的IP影视化并非易事。“豹变”曾指出,影视出品方来说更愿意生产一些又卖座、口碑又好的作品。基于特稿而来的影视作品,偏现实主义,成本高、改编过审难度大等因素都让特稿IP影视化显得有些不受市场欢迎。


2017年9月,《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了》在微博上爆火,许多影视公司纷纷向寻求购买版权。沈燕妮经历了长达数月的激烈谈判。最终,作品以高价成交版权,改编的电影《三大队》在2023年12月登上大银幕,电视剧《三大队》也随后在爱奇艺平台播出。而这一次转化过程的意义不止于此,自媒体毒眸曾在文章《IP新贵:左手爽文,右手现实》中将《三大队》评价为第一个被成功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来自非虚构平台的短篇作品。


尽管外界对于非虚构平台的业务模式本身的疑惑从未停止,尤其聚焦在“创收”的问题。沈燕妮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疫情过后市场压力变大,但还是可以“咬咬牙,继续坚持。”


她曾多次强调了非虚构文学平台的使命和与众不同之处:“在许多平台上,虽然鼓励人们分享自己的故事,但最终的文本往往经过编辑的大幅修改,使得原作者仅成为素材的提供者,而失去了故事的原创性和个人特色。”她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剥夺了作品的独立性和作者的独特声音。


尊重和培养作者的个人风格,是沈燕妮一直倡导的。沈燕妮认为,从“人间”这个平台开始,不仅更多非虚构故事可以被讲述,更希望能够让每个普通人的声音都能被听见和尊重。沈燕妮相信,通过这样的努力,可以激发更多作者的创作热情,让他们的故事以最真实和最个人化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但今年4月,种种压力下,沈燕妮及团队离开了网易。她在朋友圈发文感慨道:“九年一梦,人间工作室全员毕业。今日作别,霁月光风,终然洒落,不萦于怀。衷心感谢网易诸君多年的支持与厚爱。山水有重复,人间很大,我们江湖再见。”


而后,她和团队成员加入爱奇艺文学,组建“身边工作室”。


在爱奇艺,沈燕妮及团队继续致力于将非虚构和小说作品转化为影视内容,推动文学与影视的深度融合。他们保持着现实主义文学平台的特色,但目标已超越了传统文学的范畴,希望签约优秀作者,并将他们的作品推广至影视公司和更广阔的市场。


过去,沈燕妮和她的团队涉足出版、音频制作等多元化版权转化事务,但受限于团队规模,难以在所有领域都做到深入。现在,加盟爱奇艺之后,沈燕妮能够更专注于与影视深度对接的领域。并与公司的商务部们一起,合力将版权的多元转化推向更大的市场。


她希望吸引更多的普通人投身写作,并提供专业编辑的指导。她鼓励作者从短小的文字出发,逐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专栏合集”,或扎实的中长篇作品。


沈燕妮的目标是让文学作品在影视领域焕发新生,通过不同媒介让故事的力量触动人心。她相信,通过这样的努力,可以为文学与影视的融合开辟新的道路,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深刻的体验。“我现在想要的很简单,希望我们的稿子都能达到80、85分,甚至更高。”


04

慎思和明辨一直铭记在心 


沈燕妮曾与朋友们在校时戏谑道,在中大百年校庆时,他们可能已步入中年,如今这一天真的到来,她感慨万千。“在十七八岁的年纪,谁又能想象自己三十六七岁的模样呢?”


毕业15年,她依旧能够流利地说出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她时刻提醒自己要深思熟虑,明辨是非。


“我一直认为,在中山大学读本科的这四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四年,是我后面所做的所有一切的起始。中山大学是一个底蕴深厚、充满探索和发现机会的学校,我至今非常骄傲自己是一名中大的学生。”


或许沈燕妮的职业道路,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轨迹。从中大校园到职场,她始终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她的职业选择和工作态度,都是大学期间对自由思想的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的结果。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沈燕妮希望,每一位中大学子都能够珍惜在母校的时光,“不只关注眼前,不只把目光放在实习和毕业上。以自己的专业为起点,去听你感兴趣的每一个院系的课程,去图书馆发掘每一个你想阅读的角落,去探索和发现让你觉得可以值得一生追寻的东西。”



-END-


指导老师 | 刘颂杰 毛万熙

排版 | 蔡琳娜

编辑 | 林奇欣

初审 | 刘颂杰 毛万熙

复审 | 钟智锦

终审 | 郑军庆


谷河青年
广州大学城,谷河从中大校园穿流而过。谷河之畔,我们起于传播与设计学院的白楼。如布谷清脆的鸣叫,“谷河青年”给你带来亲切、好看、有温度的新闻。专业、深度的品质,在年轻热血的基因里自由绽放。在这块我们共有的新闻家园里,希望你找到自己的归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