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可下载)

教育   2024-10-22 12:03   辽宁  

芦苇课件公众号

2024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琴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古典乐器。“和雅”“清淡”是古琴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古琴的深远意境。陶渊明诗“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白居易诗“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东汉班固)在儒家思想中,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的古琴,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论述说:“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此琴之善者也。”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紧密关系。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逍遥无为;道家音乐最理想、最崇高的境界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庄子将音乐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认为“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传统的古琴制作采用的是丝弦,声音很小,但夜深人静之时,却能弹出真正的天籁之音。琴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思绪无限。弹奏者在弹拨古琴时会陷入沉思、冥想,心灵在琴声中得到净化和升华,与万物合和,进入“弦外之境”。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中所渗透的道家哲学。

嵇康《琴赋》把古琴推崇为最适宜君子修身养性的器物,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确是如此。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雅正平和,无过亦无不及。弹奏之人在古朴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琴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

中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它以独特的美学趣味,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在人心易于浮躁的今时,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稳沉静,回归内心本真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魏育林《(听琴经)释义》)

材料二:

“琴者,禁也”,是儒家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

“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文化的主要命题。

中国古琴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由“器”逐步归结到“道”的文化路途上,堪为大道流行的最佳载体。“琴并不简单地是一门乐器而已,而是某种文化之‘道’的转换策略”。古琴出现功能上的历史位移。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黛玉这番话集中体现了古琴文化内涵之一的正统琴道——儒家的“乐教”思想,蕴涵了以乐成教的人文精神,以音乐的教化作用实现人生意义与人格完善的终极目标。

黛玉所称之古琴言“禁”,始自东汉桓谭的《新论·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被《白虎通》加以发展、深化,演变为教化、修身和正心的传统琴道,且由于儒家在中国古琴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成为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之一。在古代,琴被称为“圣人”之作,“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强调古琴的礼乐思想和修身之用这些经世致用的功能成为儒家古琴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如果格外注重音乐与其外部关系的研究,将之视为音乐的创作之本而忽视其艺术审美价值,就必然导致重德轻艺,就会使音乐异化,沦为实现功利目的的工具。汉代《白虎通》以后,琴人、琴论大多言琴必禁,且范围不断演变扩大。儒家“琴之言禁”的命题,正是以突出古琴的非艺术功能为目的,于音乐审美中划出诸多禁区,“禁”逐渐成为束缚古琴艺术发展的桎梏,并形成古琴美学中的非美倾向。古琴从战国时家喻户晓的民间乐器到明清时知音者稀的变化,“禁”在其中起到极大的消极作用。

《红楼梦》中黛玉谈琴除强调儒家“中和之道”、君子之质的人格完善,又深得其邃地描述了道家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人格修炼。“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天地清和”“风清月朗”,“心不外想,气血和平”,可谓“与神合灵,与道合妙”,如《庄周梦蝶》,“与天地俱化,与太虚同体”。古人抚琴,追求的是“操高山流水之音于曲中,得松风夜月之趣于指下”,林木扶苏,清风入弦,“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从而产生心凝形释、包容天地、与万化冥合的心灵体验和空间感受。“琴者,心也”“独得其心而知其深也”“舒缓者音调自然疏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

明末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诠释的琴乐演奏与审美物证中的二十四个命题——二十四况,即为儒道互补,兼容并蓄,承前代众琴家之长,共同化育为自成一家的“淡和”的精神气象。“发乎情,止乎礼”,入世与出世,道德风范与艺术品格,古琴为道两家“琴道”的二元弥合构筑起更为和谐的支点,完成了物质与精神、心理与生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高度整合,以近于完美的“和谐”的存在,超越了一切时空和因果,走向艺术、人生的永恒与不朽。

(摘编自祁冰《古韵幽兰——古琴的文化内涵与(红楼梦)中黛玉琴心之探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文中陶渊明与白居易的诗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B.古琴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因此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的言论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推崇自然天成的“天籁”“清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合拍。

D.古琴追求高雅淡泊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人琴合一、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嵇康提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对古琴的作用有高度的认同,作者也认为古琴的平和能让人回归内心本真。

B.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但是“禁”在一定程度上对古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

C.古琴追求一种“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艺术境界,一个人只要恬淡平和、去除浮躁就能回归本真,达到这种境界。

D.《红楼梦》中黛玉谈琴既体现了儒家“音乐教化”的思想,又契合了道家“追求自然”“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思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对古琴影响的一项是()(3分)

A.是故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于以观政焉,穷则于以守命焉。(宋·朱长文《琴史》)

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西汉《乐记》)

C.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明·徐上《溪山琴况》)

D.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东汉·桓谭《新论·琴道》)

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料二中说:“古琴为儒道两家'琴道’的二元弥合构筑起更为和谐的支点。”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英雄老去

张,翎

王钰约了阿陶元旦过后去看程爷。动身的时候,下了几天的雨突然停了,“轰”地炸出一个大太阳,晒在身上酥酥痒痒的,像爬了层蚂蚁。

路是土路,雨压过,倒也没什么大灰尘。路边都是两层的矮楼,有石灰墙的,也有马赛克铺面的,不同时期里盖的,各有各的路子,横不成行,竖不成列。程爷住的是老平房,陷落在一群矮楼之中,好认,却是难找。阿陶来过多回,回回都走过了。兜兜转转的,才在两座小楼的夹缝里,找见了程爷的乌龟壳。

房子是程爷死去的老伴的。准确地说,是他死去的老伴的头一个丈夫的。那年程爷从牢里放出来,已经四十六岁。回到村里,发现爹娘留下的那间老屋早塌了。砌墙的石头,已被邻人挖去盖了猪圈,连窗框都被人拆走做了柴火。爹娘和哥哥都死了,嫂子带着孩子改了嫁,他就在队里的农具仓库睡觉,地上铺块塑料布,夜里脸上爬着老鼠。村里有个姓萧的寡妇见了不忍,就把他给收了,好歹算个劳力。

乡下人日子过得潦草,不如城里人长寿。渐渐的,程爷就把那些知道他陈年旧事的人都熬死了,只剩了个他自己,还没完没了地活着。村里一茬又一茬的新人出生长大,看见程爷在村后的果园里摘瓯柑,在门前的自留地里拔萝卜搭黄瓜架子,一脸泥塑木雕从不开口说话。众人只晓得是个姓程的老绝户,再不知其余。再后来,青壮劳力都到城里打工去了,村里住进来一些租地做营生的外地人,程爷就成了弃地里的草,自生自灭,被人忘了。

直到有一天,村里突然开进来两辆汽车,一队人马捧着鲜花和一条红绶带,走进程爷的家,送来一个装着一枚黄灿灿的纪念章的匣子。众人围过来看热闹,看清了纪念章上的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才知道程爷年轻时当过兵打过仗。那时程爷的脑子还够用,进里屋换了身平整衣服出来,被接到城里,开了一个会,吃了一顿请。饭后,程爷站起来,脚跟“啪”地并拢,直直地敬了个礼,从兜里掏出一张捏出了水的百元纸票,递给领导:“长官说过,不能吃白食。”席间有个记者听了感动,就把程爷的事写成一篇洋洋洒洒的报道,发表出来,四处有人转载。打那以后,程爷的家里进进出出的就有了人声。

程爷的故事开始出现在各式媒体和网络平台上,被编进各种版本的口述历史书里。村人没想到这个抽巴老头竟有过一段这样猛爆的人生经历,方懂得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从此见到他,远远的就喊一声“程爷”。他哼哈地应答着,脸上隐隐裂开了缝。王钰偶然看到程爷的故事,便辗转找到志愿队帮忙搭桥,联系到程爷做了一个专访。

转眼这就是七八年前的事了。这七八年里,世界发生了许多变故。程爷的老伴没了,自己也走不太动路了,脑子从一条偶尔泛浑的小河,变成了一锅糨糊。程爷的屋子从外表看跟前次没多大变动,依旧低矮,依旧破旧。但凡一样东西烂到了骨头,也就再无可烂之处了。门楣上贴着一张“民族脊梁”的红纸,色泽新鲜,显然不是王钰从前见过的那一张了。只是不知从那一张到这一张,中间还换过多少张。

程爷门前也摆着一个晾衣服的竹架子,却是光秃秃的,风吹日晒雨淋,白森森的露出竹筋,看着恍如一副人骨。屋旁的自留地里种着菜,喂饱了雨水,叶子精瘦精瘦的,倒不见有杂草。

王钰已经走到门口,又被阿陶喊了回去:“再走一遍,刚才忘了拍视频。国际媒体探访民族英雄,有噱头。我也可以发个抖音。”

“拍后背,不秀脸。”王钰折回去又重走了一遍,突然感觉长出了两只左腿。

“微笑,背影也要有表情。”阿陶喊道。

程爷的屋子坐北朝南,可惜窗子小,又被两边的楼挡了光,就有些昏暗。两人从大太阳底下乍一进门,只觉得眼睛掉在了屋外。

“咣当”一声,王钰撞倒了一张条凳,身子一矮,搂着膝盖嘶嘶喊疼。阿陶熟门熟路地摸着了一根灯绳,轻轻一扯,黑暗就破开了一个窟窿。王钰一眼瞧见半面墙的报纸,从门口一路糊到将近厨房的位置,都是关于程爷的报道,大多是地方媒体。再看了一眼,她就发现最显眼的位置上,贴的是她写的专访——还是她当年从多伦多寄过来的,整整四版。全球华文文化周刊。报名本来就是粗体,又被重重地勾出了一个圈,旁边有一行颤颤巍巍的钢笔字:著名国际媒体。纸比人还不经老,才几年的工夫,已经皱起一身黄皮。王钰拿指头轻轻一蹭,听见了的脆裂声。

著名国际媒体。王钰的脸一热

那回见程爷,是一次精心的预谋。老板从一个位于纽约的亚裔文化基金会申请到一笔专门支持北美华文媒体的经费,需要完成一个关于二战东方战场的调研写作计划。计划内容是书写北美军人在东方战场和中国人携手作战的经历。老板收了钱,把活派给了王钰。正值焦头烂额找头绪的时候,王钰突然在一篇公众号文章里,看到了程爷的故事。程爷参过军,接受过美国人的训练,打过日本人。程爷的经历严丝合缝地对上了基金会的每一项要求。于是她一趟飞机飞到中国,兜兜转转找到了程爷。程爷是她的一篇命题作文,一份课堂作业。

可是,她亏负程爷了吗?程爷在脑子还没烂透的时候,经历了一个高光时刻,出演了一场真刀真枪的好戏。程爷不是龙套,程爷是正儿八经的主角。程爷的记忆筒仓如今已经满了,盖了盖,上了锁,不会再打开,不会再添新的内容。她在盖子合上的前一刻,往筒里放进了最后一样物品。那是一支火把,叫程爷走进永夜时带着一片光亮。

更何况,那四个版面,每一个字都经过了水和火的锻造。那是她一生里写得最好的文章

(选自《收获》2024年第五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程爷的房子“陷落”在一群矮楼之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程爷生活环境的窘迫。

B.文章第三段运用插叙,交代了房子的来历和程爷的经历,给文章增添了一抹悲伤的色彩。

C.全文通过王钰视角刻画程爷,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平淡的叙述中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D.文章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诸如“乌龟壳”“脸上裂开了缝”等,既浅显易懂又内蕴丰富。

7.下列对画线句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连绵阴雨天后太阳照在身上的真实感觉。

B.②句连用两个“依旧”,突出了在时代洪流面前房子的没落,也暗示了程爷被遗忘。

C.③句说明作者最初采访程爷并非出自真心,而是为了完成一次任务而做的精心安排。

D.④句中“锻造”和“最好的文章”,都说明了作者在写作时的字斟句酌和匠心独运。

8.作者是如何塑造程爷这一人物形象特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作者在写作自述里说,英雄蕴含着某种激越和壮烈,但它们都熬不过生活的长久磨损。结合文本,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

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搢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节选自苏轼《答谢民事书》)

材料二:

辱惠书,语高而旨深,三四读尚不能通晓,茫然增愧报。又不以其浅无过人知识,且喻以所守,幸甚!愈不吐情实,然自识其不足补吾子所须也。

齐王好竽,有求仕于齐者,操瑟而往。立王之门,三年不得入。曰:“吾瑟鼓之,能使鬼神上下,吾鼓瑟合轩辕氏之律吕。”客骂之曰:“王好竽而子鼓瑟虽工如王不好何是所谓工于瑟而不工于求齐也

今举进士于此世,求禄利行道于此世,而为文必使一世人不好,得无与操瑟立齐门者比欤!文虽工不利于求,求不得则怒且怨。不知君子必尔为不也。

区区之心,每有来访者,皆有意于不肖者也。略不辞让,遂尽言之,惟吾子谅察。

(节选自韩愈《答陈商书》)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王好竽A而子鼓瑟B虽工C如王D不好E何F是所谓工于瑟而不工于求齐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搢绅,把笏板插在腰间束的宽带上。搢,插。绅,士大夫腰间束的大带。搢绅,引申为士大夫的代称,也作“缙绅”。

B.两封书信中的“敢”字意思相同,和《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敢”都是谦辞,冒昧地。

C.“而乃以赋鄙之”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的“乃”意思相同,都是“竟然”。

D.区区,小,自称的谦辞,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封书信的开头,虽然苏、韩二人用词不同,但都表达了对友人来信中或问候或信任之语的欣慰与感激之意。

B.苏轼用“系风捕影”来打比方,形象生动地给友人指出了在文章中追求用所谓文采来表现事物之妙是很闲难的。

C.苏轼认为扬雄的《太玄》《法言》都是用艰深之辞来装饰浅易之说的作品,无法与屈原的《离骚》相提并论,更不能称为“经”。

D.韩愈杜撰了“齐门挟瑟”的小故事,是为了批判门客只知迎合讨好齐王却不顾求仕者有真才实学的不正之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1)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4分)

(2)略不辞让,遂尽言之,惟吾子谅察。(4分)

14.苏轼和韩愈在文章中体现出的文学创作理念有什么不同?请根据文章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小题。

因雨和杜韵

王阳明

晚堂疏雨暗柴门,忽入残荷泻石盆。

万里沧江生白发,几人灯火坐黄昏

客途最觉秋先到,荒径唯余菊尚存

却忆故园耕钓处,短蓑长笛下江村。

【注】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上疏论事,得罪宦官刘,被贬贵州龙场驿丞,途中写下此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韵”指依照他人诗作的押韵创作的诗,本诗既使用了杜甫诗工整端严的“韵”,也写出了杜甫诗沉郁顿挫的“神”。

B.第三句的“生白发”用语新奇巧妙,既是拟人,也是比喻:秋雨打在江面上,激起的水雾苍苍茫茫,就像是沧江生出的白发。

C.全诗皆从主观写景,意象丰富,笔触细腻,没有明诗常见的理学味道,以情驭笔,充满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

D.整首诗综合运用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等手法,将客途所见之景与由此引发的情感表达得细致动人。

16.《文心雕龙》中说,诗文应“情以物迁”,请据此简要分析本诗的情感变化。(6分)

(三)名篇名旬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不能靠严刑来监督百姓,威怒来震慑百姓,否则“               ,               

(2)古诗文中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描写动人的音乐,如苏轼《赤壁赋》中的“               ”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               ”,都是通过蛟龙起舞的画面来侧面表现音乐的魅力的。

(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20分)

一夜之间,全球都是“天命人”。①《黑神话:悟空》掀起了一场全球范围的“西天取经”浪潮,②据游戏开发方发布的数据显示,③截止8月23日,④全平台销量已达一千万份左右,⑤销售额超过三十亿元人民币。比销量更重要的是它带来的如涟漪般的文化影响:国外,玩家们开始苦读《西游记》,试图理解中国游戏背后的文化经典;国内,不太关心游戏的群体忽然开始注意这款“看起来像电影一样”的西游记游戏,各大国家级媒体纷纷下场报道这场“文化出海”的取经盛宴。

“文化出海”,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方面。如何“文化出海”?我们可以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一是看“罗盘”识方向。“扬帆远航”,意味着机遇,也预示着这些文化产品要接受更多受众、更多视角的检验。因此,既需要识别哪些需求是各国相通的,也需要识别哪些需求                (1),从而创作出更具全球目光、更能引起情感共鸣与认同的作品。比如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文化元素于一身的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超越文化隔阂上演“一户一墩”火爆场面,世人可以“信口拈来”各种与中国国宝大熊猫有关的趣事,使“冰墩墩”成为全球近几届奥运会热度最高的吉祥物之一。

二是建“港湾”助远航。水手可以一往无前地出海,(2)               ,对于文化“走出去”来说亦是如此。比如截至2022年,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已吸引260多家企业入驻,将大量华语影视作品发行至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区还上线了“十诺云平台”,为浙江乃至全国影视出口企业提供服务。

三是(3)               。大海航行靠舵手,也靠水手“文化出海”,除了内容“出海”也需要人才、技术、资金的“出海”。比如,为了提升翻译出版人才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启动了“海外翻译与传播应用能力培养计划”,开展研修培训、研讨交流等。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自信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从唐诗宋词到书法艺术,从园林建筑到易经哲学,中华文化五千年的瑰宝,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坚实基石。正如《黑神话:悟空》中对晋祠宋塑的完美复刻,不仅展示了宋代庙宇的建筑风格和审美品位,也让全球玩家深入了解西游文化,感受东方美学的魅力。

1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0.请根据材料内容,给“文化出海”下一个定义,不超过70个字。(4分)

21.文中标黑画横线处的“信口拈来”,有人认为用得好,有人认为用得不好。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道家有云:“物物而不物于物,念念而不念于念。”人生在世,需要控物能力,也需要自控能力。这两种能力发展往往不够平衡,哪一种能力更重要?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完整word及详解答案按照下面方式下载


下载方法一

   直接扫码下载(如下载码过期用下载方法二下载)

下载方法二

1、关注芦苇语文读书芦苇语文读书公众号中回复山东实验并点击发送

2、得到下载链接和提取码

3、点击链接输入提取码,转存到自己的夸克云盘,就可以随时下载了。(如不会运用百度网盘可以观看使用方法视频)



下载方法图示




下载方法视频讲解(请点击下面文字)


百度网盘下载方法技巧讲解(夸克下载与百度相同)

声明:此内容是从网络搜集,并且免费分享,如涉及侵权可以联系我,我会删除相关链接!


资料来源于网络,用于免费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微信:luoyuyuan0116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luoyuyuan0116

往期内容

467、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Ⅰ卷)及答案详解版

468、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2卷)及答案详解版

469、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及答案详解版

470、2024热点素材:中专女生参加阿里数学竞赛分析及运用方法

471、备考2025高考一轮复习:文言实词易错义项过关检测(一)

472、备考2025高考一轮复习:高频文言实词与课内文言文关联过关检测(上)

473、备考2025高考一轮复习:高频文言实词与课内文言文关联过关检测(下)

474、备考2025高考一轮复习:高频文言实词与课内文言文关联过关检测(一)

475、备考2025高考一轮复习:高频文言实词与课内文言文关联过关检测(二)

476、2025届高考热点作文素材:12个热点人物及作文运用范例

477、2025高考一轮复习:必背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练习(上)

478、2025高考一轮复习:必背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练习(中)

479、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病句类)10年真题汇编

480、2025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人民日报2024年7月金句、时评、美文精选

481、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手法类)10年真题汇编

482、2024年巴黎奥运会精选作文素材

483、奥运热点素材:倪夏莲:在乒乓世界里演绎她的传奇(主题作文“心怀热爱”导写)

484、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复习:必修上教材文言文挖空练习+重要知识点归类(一)

485、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复习:必修下教材文言文挖空练习+重要知识点归类(二)

486、2025高考作文热点主题高频论据集萃:青年+青春

487、齐鲁名师联盟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考试

488、高考作文一轮复习:议论文主体段的写法

489、热点作文素材积累:《黑神话:悟空》作文素材及评论

490、2025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实词分类汇编(上)

491、2025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实词分类汇编(中)

492、2025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实词分类汇编(下)

493、2025高考一轮复习:快速有效读懂诗歌精品课件共52页ppt

494、《黑神话悟空》适用作文主题及例句、时评

495、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11题实词专练汇编(上)

496、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11题实词专练汇编(中)

497、高考神仙语句经典用法(适合背诵)

498、落笔即惊艳的40组满分议论文作文论据(适合背诵)

499、画龙点睛的86个主题议论文作文分论点(适合背诵)

500、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三9月份联合考试

501、江苏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迎考卷

502、2025届高三九月份名校联考作文(科技、信息、智能时代思辨性作文)汇编

503、语文教材经典作文素材汇集(上)

504、语文教材经典作文素材汇集(下)

505、高三江苏省八校开学语文联考试题

506、高考50+作文实用技巧(可背优质分论点)

507、高三最新模考速递:湖北省百强校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508、高考作文升格——高级词汇、理论名词分析及作文应用实例

509、55个中华古今高分议论文人物素材集锦

510、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人物专题及模拟作文

511、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10月联考

512、2025高考作文专题——选择题审题立意训练1

513、2025高考作文专题——选择题审题立意训练2

514、浙江强基联盟2024年10月高三联考

515、福建省百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评语文试题

516、2024.9月名校月考试题古代诗歌鉴赏及默写汇编(可下载)

517、2025届山东省新高考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可下载)

更多内容请关注芦苇语文公众号

芦苇语文读书
芦苇语文为了适应大语文时代要求,专门开通了这个“芦苇语文·读书”公众号。特色:1、以中高考大纲所需阅读中外名著为蓝本,精心设计制作精美课件并免费分享。2、选取名家精炼短评,为教学节省备课成本。3、介绍和教学内容相关却常常被忽略的边缘学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