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八省适应性考试作文导写及例文系列3(可下载)

教育   2025-01-14 12:02   辽宁  

芦苇课件公众号

2025





【四川、河南、山西】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阅读Ⅱ的材料二中说:“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

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首先要聚焦题目所引用的关键语句:“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是我们审题立意的核心出发点。

从理解语句内涵角度来看,它提出了一个关于人性本质与成长变化的观点。“人类本来是艺术的”,这里的 “艺术” 并非单纯指绘画、音乐等狭义艺术形式,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感知力、创造力与审美力,象征着人天生具备从平凡中发现不凡、赋予事物独特意义的能力,就像孩童能用简单的积木搭建出奇幻城堡,用涂鸦勾勒内心的梦幻天地。“本来是富于同情的” 则强调人性初始阶段的善良与共情,孩子看到他人落泪会跟着伤心,小动物受伤会想要帮忙,纯粹出于本心的悲悯。

然而,“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 直击成长的痛点。成长过程中,世俗的压力纷至沓来。学业竞争让学生埋头于书本,无暇顾及路边绽放花朵的美丽;职场拼搏使成年人周旋于利益,淡忘了对同事困境发自内心的关怀。功利心作祟,人们开始衡量付出同情、追求艺术的 “性价比”,久而久之,曾经敏锐的心灵变得麻木,那些与生俱来的美好品质被隐藏。

在审题立意上,如果选择同意该说法,可从多方面深入。比如探讨教育体系的应试导向,如何让学生在题海中丧失了对诗意、对他人的热情;剖析社会节奏加快、物质至上的风气怎样侵蚀人性,以城市邻里间的冷漠对比往昔乡村的互助温情为例。还可从个人成长经历出发,讲述自己儿时对万物好奇、乐于助人,长大后却畏首畏尾、内心冷淡的转变,反思重拾初心的路径。

要是不同意,同样有理可依。能以人类科技进步为切入点,诸多伟大发明源于科学家对未知的艺术畅想、对人类未来的同情关怀;或者着眼于社会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大量志愿者、爱心人士用行动证明成长未泯真心;亦或从文化传承角度,古老技艺代代相传,手工艺人坚守艺术匠心,在岁月里延续民族的艺术根脉,彰显人性光辉在成长中持续闪耀。

总之,面对此题目,无论赞同与否,关键在于围绕人性、成长、艺术、同情等关键词,结合生活实例与社会现象,深入挖掘,构建逻辑严密、富有感染力的论述,方能写出佳作。

【审题雷区】

1.片面理解材料:仅关注材料中“社会阻碍或消磨”这一表象,忽略对人性本质和社会影响的深入探讨。比如只列举社会现象,而不思考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偏离主题:没有紧扣“人原本的艺术与同情心”这一核心,过度关注其他方面,如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而忽视了材料所强调的人性层面。

3.忽视关键词:对材料中的“艺术”“同情心”“社会”等关键词理解不深刻,没有准确把握其内涵。例如将艺术简单理解为绘画、音乐等形式,而忽略了艺术所蕴含的对生活的热爱、创造力等精神层面。

4.缺乏深度思考:没有深入思考社会对人产生影响的机制和根源,以及人在社会中如何保持自我、实现价值。比如只看到社会的负面影响,而没有思考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现状。

5.观点不明确:在文章中没有明确表达自己对材料的态度和观点,或者在论述过程中模糊不清,没有清晰的逻辑思路。

、最佳立意

综合上述审题分析,以下为可选取的最佳立意方向:

赞同观点

立意一:成长之殇,心灵蜕变:深入阐述成长路上,外界压力如学业、职场竞争,内心因素像功利心的滋生,如何一步步阻碍人们与生俱来的艺术感知与同情之心,导致心灵从灵动走向麻木,引发对成长代价的深刻反思。

立意二:寻回失落的纯真:以成长中遗失的艺术创造力和同情心为切入点,结合个人、社会层面具体事例,探讨如何在现实困境中回溯初心,重拾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美好人性品质,强调自我救赎、重塑心灵的重要性。

2.反对观点:

立意三:成长赋能,人性升华:突出成长并非是对人性美好一面的消磨,反而是助力其绽放光芒的过程。以科技进步背后科学家的情怀、慈善事业里爱心人士的坚守、文化传承中手工艺人的执着为例,展现成长让人有能力将内心的艺术追求、同情善意化为推动世界进步的强大力量。

立意四:成长途中,美好恒存:论述即便在成长伴随的复杂环境里,人性中的艺术与同情从未真正退场。无论是校园中青春洋溢的文艺创作、社区里邻里互助的温暖点滴,还是危难时刻全民同心的大爱展现,都证明成长与美好可以并肩同行,打破 成长磨灭美好的刻板认知。

总之,无论从赞同还是反对角度出发,紧扣人性、成长与艺术、同情的关联,结合详实事例展开深度思辨,都能成就一篇立意深刻、引人深思的佳作。

优秀题目

1.《莫让成长蚀尽心灵原色》

《成长途中,重拾心灵的诗与善》

《成长之殇:被消磨的心灵之美》

《别让岁月偷走心灵的艺术与同情》

《成长路上,守护心灵的艺术微光》

《溯回心灵深处,寻回失落的美好》

《成长不应是心灵艺术的“断章”》

《以初心为笔,绘就成长中的心灵画卷》

《成长的磨砺,难掩心灵的本真之美》

《冲破成长阻碍,绽放心灵芳华》

《成长的磨砺,难掩心灵的本真之美》

四、优秀范文

1.莫让成长蒙蔽心灵的美好

当我们还是孩童时,眼中的世界仿佛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片云彩、每一朵小花都能引发无尽的遐想,我们对他人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会为流浪小猫的可怜模样而落泪,为小伙伴的受伤而心急如焚。那时的我们,正如材料中所说,是艺术的,是富于同情的。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在长大的过程中,许多人却渐渐丢失了这些原本珍贵的心灵特质,让世俗的尘埃蒙蔽了心灵的美好,令人惋惜,亦值得警醒。

我们原本是艺术的,孩提时代,我们用天马行空的想象为生活添彩,一块石头可以是神秘的宝藏,一片落叶能成为远航的小船,我们能从简单的线条和色彩中感受到美,从大自然的虫鸣鸟叫里听出旋律。我们本能地去创造、去欣赏,以最纯粹的视角去拥抱世界给予的一切艺术馈赠。可长大后呢?每日穿梭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中,忙碌于繁琐的工作和学业,眼中渐渐只剩下目标和任务,对身边的美变得麻木不仁。那春日绽放的花朵、冬日纷飞的雪花,不再能激起心中的涟漪,我们无暇再去驻足欣赏一幅画作、聆听一场音乐会,生活的诗意被忙碌和功利一点点消磨殆尽。

我们原本也是富于同情的,小时候看到街边乞讨的老人,会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零花钱,想要给予帮助;会因为故事里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而伤心哭泣,仿佛那些痛苦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开始变得冷漠,面对他人的困境,会犹豫,会怀疑,甚至选择视而不见。是社会的复杂让我们害怕被骗,还是那颗柔软的心在一次次碰壁后筑起了坚硬的外壳?我们在成长中,渐渐丢失了那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同情心在世俗的风雨中摇摇欲坠。

成长本应是一场丰富心灵、升华灵魂的旅程,可为何却成了阻碍和消磨美好心灵特质的缘由?是外界的压力、物欲的诱惑,还是内心的浮躁在作祟?我们不能任由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要努力寻回那失落的美好。

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妨偶尔停下脚步,抬头看看天边的晚霞,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重新唤醒内心对艺术的感知;在面对他人的苦难时,少一些猜忌,多一些主动的关怀,哪怕只是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句真诚的问候,也能让同情心的火种再次燃烧。

人类本就拥有艺术与同情的心灵宝藏,莫让成长的风雨将它们侵蚀,让我们拂去尘埃,让心灵的美好在岁月中永远熠熠生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始终保有一份纯净与温暖,让生活回归到充满爱与美的本真模样。

2.成长:心灵特质的磨砺与升华

材料中提出人类本是艺术的、富于同情的,却在长大过程中被阻碍或消磨了这些心灵特质,这一观点确有其合理之处,毕竟我们在成长中见证了不少人心灵逐渐变得麻木和冷漠的现象。然而,我认为成长不应只是被看作是对美好心灵特质的破坏,它更是一个磨砺与升华这些特质的过程,让我们原本纯粹却幼稚的心灵变得更加坚韧且富有深度。

不可否认,成长的路上布满了荆棘,现实的压力、社会的复杂等诸多因素,似乎让我们离最初的“艺术”和“同情”越来越远。小时候,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沉浸在自己幻想的艺术世界里,用稚嫩的笔触描绘心中的美好,天真地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但随着长大,我们懂得了生活的不易,明白了世间并非处处都是美好,可能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应对生活的挑战上,曾经那份对艺术随时随地的感悟、对他人轻易就能展现的同情,似乎变得不再那么容易流露。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被彻底消磨了,反而,在经历了成长的磨砺后,我们的“艺术”和“同情”正以一种全新的、更有力量的方式展现出来。曾经对艺术的感知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好看、好听,而如今,当我们历经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看过了世间百态,我们能从一件艺术作品中读出背后深刻的人生哲理,能从一段音乐里体会到创作者的悲欢离合,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变得更加深邃,它不再是闲暇时的消遣,而是滋养灵魂的养分,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拥有一片精神的净土。

同样,同情心也在成长中升华了。年少时的同情或许只是一时的冲动和感性的反应,而长大后,我们面对他人的苦难,会用更理性的方式去给予帮助。我们可以凭借自己所学的知识、积累的资源,去为弱势群体发声,去建立公益组织,去实实在在地改变一些人的生活处境。这种同情,是基于对生活更深刻的洞察,是有能力去践行的善良,它的力量远比儿时的懵懂之举更为强大。

成长是一场蜕变,虽会让我们暂时收起心灵的锋芒,但实则是在磨砺它,使其更加锐利;虽会让我们看似变得冷漠,可那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将升华后的同情与爱更有效地传递出去。所以,让我们正视成长,相信它带给我们心灵的不是消逝,而是更璀璨的绽放,在成长的道路上,怀揣着愈发坚韧且深沉的艺术感悟与同情心,去书写更有意义的人生篇章。

3.守心灵原色,绘成长画卷

成长,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我们怀揣着初心出发,却在途中历经风雨,有人说:“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于我而言,这句话确有其深刻之处,它道出了许多人在成长中丢失美好心灵特质的无奈现实,而我们当冲破这阻碍,守好心灵原色,绘就绚丽的成长画卷。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先生曾如此说道。遥想梵高,一生穷困潦倒,可他眼中的世界从未失却色彩,即便食不果腹,他依然用饱含艺术激情的笔触,绘出那璀璨的《向日葵》,那浓烈的色彩、奔放的线条,是他对艺术纯粹追求的体现,在艰难的成长岁月里,未曾被消磨掉对艺术感知的心灵原色。他以艺术为盾,抵御着生活的苦难,让我们看到了坚守心灵艺术之美的力量。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泰戈尔的这句名言,恰是特蕾莎修女一生的写照。她本可以选择舒适安逸的生活,然而,目睹世间众多贫苦之人的悲惨境遇,她那颗富于同情的心被深深触动。从青春到暮年,她奔走在加尔各答的大街小巷,为那些被病痛、贫穷折磨的人们带去希望与关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同情与大爱的力量。成长的漫长时光,没有让她的同情心褪色,反而使其愈发熠熠生辉,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黑暗的角落。

梭罗远离尘嚣,独自走进瓦尔登湖,去拥抱自然,去探寻生活的真谛。“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他的这句名言,诠释着他对生活独特的艺术追求。在湖畔的小木屋中,他观察四季的更迭,倾听鸟儿的啼鸣,感受湖水的涟漪,将大自然的一切化为笔下充满艺术韵味的文字,他没有在世俗的成长中迷失,而是以一种纯粹的姿态,守护着心灵对世界最初的艺术感知,让生命在简单与宁静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梵高,这位一生穷困潦倒的艺术巨匠,他眼中的世界是色彩斑斓的,是充满艺术灵感的。尽管他生前饱受生活的折磨,画作不被当时的人理解,但他从未放弃用画笔去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对世界的认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梵高心中那团艺术的火焰,在他短暂的生命里燃烧得无比炽热,那绚烂的《向日葵》、神秘的《星月夜》,都是他守护心灵艺术原色的有力见证,即便成长带给他无尽的苦难,却丝毫无法阻碍他将艺术的美好呈现给世界,直至今日,依然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而在体育的赛场上,孙颖莎以她的拼搏与热爱,展现着别样的心灵之美。面对强劲的对手,她毫不畏惧,那一次次奋力的击球,是她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每一场比赛,她专注投入,用精湛的球技为观众带来视觉的盛宴,那是她对体育艺术的精彩诠释。她同情那些落后的队友,总是耐心地分享经验,帮助大家共同进步,在成长为优秀运动员的道路上,她将对体育的热情、对他人的关怀融入其中,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在逐梦过程中,依旧保持着心灵的纯粹与美好,没有被外界的压力和竞争消磨掉原本的热情与善良。

成长不应是心灵原色的橡皮擦,不应是艺术灵感的阻滞剂,不应是同情之心的冷冻剂,不应是诗意生活的粉碎机,不应是善良本真的腐蚀剂。我们要像那破土而出的春笋,无论头顶有多重的石块,都坚守向上生长、拥抱阳光的初心;要像那傲雪绽放的梅花,无论风雪如何肆虐,都散发着淡雅的艺术芬芳,传递着对世界的温情;要像那奔腾不息的河流,无论途中遇到多少山峦阻挡,都怀揣着润泽万物的同情,一往无前;要像那展翅高飞的雄鹰,无论苍穹多么辽阔,都以锐利的目光捕捉生活的艺术之美,守护心中的纯净;要像那璀璨闪烁的星辰,无论宇宙多么浩瀚,都用微光点亮黑夜,传递同情与爱,闪耀心灵原色的光芒。

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以那些坚守心灵原色的先辈们为榜样,不被世俗的风沙蒙蔽双眼,不被生活的重压压垮脊梁,守好心灵那艺术与同情的原色,用它们为墨,以初心为笔,绘就一幅五彩斑斓、充满爱与美的成长画卷,让心灵原色在岁月中永远熠熠生辉。

4.莫让成长蒙尘心灵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眼中的世界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片飘落的树叶都是舞动的精灵,每一颗闪烁的星星都藏着神秘的故事;看到他人悲伤,会忍不住递上自己心爱的玩具,用稚嫩的怀抱给予慰藉。那时的我们,无疑是艺术的、富于同情的。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许多人惊觉,那份与生俱来的美好正悄然褪色,心灵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埃。

成长带来了知识的扩充、阅历的丰富,却也裹挟着世俗的压力汹涌而至。学业的重担如山,莘莘学子们在题海中奋力遨游,为了分数、名次日夜苦读,渐渐忘却了课本之外,春日繁花盛开的惊艳,秋夜月光洒地的静谧。步入职场,竞争更是激烈残酷,为了升职加薪、功成名就,人们周旋于复杂的人际关系,计较着每一分利益得失,曾经对同事的真诚关怀,如今已被冷漠的面具所取代。功利心如同野草,在心底疯狂蔓延,挤占了艺术与同情生长的空间。

我曾见过这样的场景:在繁华都市的地铁上,一位老人提着大包小包,脚步蹒跚,上车后只能艰难地靠在角落。周围的年轻人大多面无表情,低头盯着手机,对老人的窘迫视而不见。那一刻,我不禁思索,是什么让这些本应热血善良的心灵变得如此麻木?是成长过程中一次次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的自我暗示,是害怕惹麻烦、耽误时间的自私考量,曾经的同情心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被消磨殆尽。

但,我们不应任由成长的洪流将心灵的珍宝卷走。回溯历史,诸多仁人志士在成长中坚守初心,让艺术与同情绽放光芒。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屡遭贬谪,却从未丧失对生活的诗意热爱,从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中,我们看到他在困境中豁达的艺术心境;从他为官时心系百姓疾苦,疏浚西湖、修筑苏堤,可见那份未被磨灭的同情。在现代,也有无数平凡人用行动诠释着成长与美好的融合。疫情期间,无数医护人员逆行而上,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奔赴抗疫一线,这是对生命的同情与担当;方舱医院里,患者与医护人员共同跳起广场舞,用艺术的乐观驱散阴霾,展现出人性在成长磨砺后的熠熠生辉。

成长不应是一场心灵的 “浩劫”,而是一场沉淀与升华。我们需时刻警醒,莫让功名利禄阻塞心灵的感知,莫让世俗纷扰磨灭同情的本能。于忙碌尘世中,停下匆匆脚步,重拾画笔描绘生活,敞开胸怀拥抱他人。唯有如此,方能在成长路上,让心灵始终澄澈,让人性的艺术与同情之光穿透岁月,照亮前行的漫漫长路。

让我们拂去心灵的尘埃,向着充满爱与美的远方,再次启程。

5.真正的成长,应是对美的坚守

“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 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丰子恺之言不无道理。那么,我们能任由美 好的心灵在成长中消磨吗?不,我们应坚守与生俱来的美好。

回溯孩童时期,我们宛如天生的艺术家,用纯真无邪捕捉世界之美,每一片落叶、每一滴水花都能成为我们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富于同情心也是我们的天性,看到流浪动物会分享食物,小伙伴跌倒 会上前搀扶。这份未经世俗沾染的心灵,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许多人因现实的沉重压力而丧失创作的灵感,为追求名利而失去对艺术纯粹的热爱和探索精神;也有许多人看到摔倒的老人而选择漠视,看到他人遭受不公对待而选择沉默。曾经的艺术之心与同情之心,与我们渐行渐远。

其实,艺术气质是我们对美的追求与创造能力的体现,它让我们能够欣赏生活中的多彩与奇妙。同情心则是我们对他人的理解与关怀,它让我们在冷漠的社会中保持温暖,给予他人以帮助和支持。所以,真正的成长,不应是心灵的泯灭,而应是精神的升华。正如罗曼 · 罗兰所言:“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那么,如何在成长的道路上保持心灵的纯净与美好呢?

首先,我们需要学会自我反思。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在静谧中审视内心欲求,回归生命本真。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忙碌的生活中, 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不要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精神 世界;陈祥榕在加勒万河谷,用热血捍卫国土,以赤诚之心关爱战友。 我们也要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日常点滴里,以热忱意温暖周围之人, 不要因为竞争的压力而失去对他人的关怀与理解。

其次,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蒋勋用诗意解读艺术之美,带听众畅游美学天地;叶嘉莹以吟诵传承古典诗词,让古韵润泽心灵。李子柒用田园生活影像展现诗意日常,唤醒人们心底对质朴之美、传统之美的向往。我们正可以借助阅读、音乐等多元方式,追随他们的脚步,涵养审美、提升艺术修养,让心灵在美的滋养下不断升华。

成长之路,或许充满功利,或许存在冷漠,但只要我们怀揣着对美的坚守,在艺术追求中找寻生活的真谛,在同情他人时传递温暖的力量,就一定能实现心灵的升华。所以,我们冲破世俗的枷锁,于成 长的洪流中,始终保持一颗纯净的人性至美之心。

丰子恺之言警示我们:真正的成长应是对美好的坚守。愿每一个踏上成长旅途的人都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心灵的纯净与美好。

完整word及详解答案按照下面方式下载


下载方法一

   直接扫码下载(如下载码过期用下载方法二下载)

下载方法二

1、关注芦苇语文读书芦苇语文读书公众号中回复八省作文3并点击发送

2、得到下载链接和提取码

3、点击链接输入提取码,转存到自己的夸克云盘,就可以随时下载了。(如不会运用百度网盘可以观看使用方法视频)



下载方法图示




下载方法视频讲解(请点击下面文字)


百度网盘下载方法技巧讲解(夸克下载与百度相同)

声明:此内容是从网络搜集,并且免费分享,如涉及侵权可以联系我,我会删除相关链接!


资料来源于网络,用于免费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微信:luoyuyuan0116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luoyuyuan0116

往期内容

467、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Ⅰ卷)及答案详解版

468、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2卷)及答案详解版

469、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及答案详解版

470、2024热点素材:中专女生参加阿里数学竞赛分析及运用方法

471、备考2025高考一轮复习:文言实词易错义项过关检测(一)

472、备考2025高考一轮复习:高频文言实词与课内文言文关联过关检测(上)

473、备考2025高考一轮复习:高频文言实词与课内文言文关联过关检测(下)

474、备考2025高考一轮复习:高频文言实词与课内文言文关联过关检测(一)

475、备考2025高考一轮复习:高频文言实词与课内文言文关联过关检测(二)

476、2025届高考热点作文素材:12个热点人物及作文运用范例

477、2025高考一轮复习:必背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练习(上)

478、2025高考一轮复习:必背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练习(中)

479、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病句类)10年真题汇编

480、2025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人民日报2024年7月金句、时评、美文精选

481、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手法类)10年真题汇编

482、2024年巴黎奥运会精选作文素材

483、奥运热点素材:倪夏莲:在乒乓世界里演绎她的传奇(主题作文“心怀热爱”导写)

484、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复习:必修上教材文言文挖空练习+重要知识点归类(一)

485、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复习:必修下教材文言文挖空练习+重要知识点归类(二)

486、2025高考作文热点主题高频论据集萃:青年+青春

487、齐鲁名师联盟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考试

488、高考作文一轮复习:议论文主体段的写法

489、热点作文素材积累:《黑神话:悟空》作文素材及评论

490、2025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实词分类汇编(上)

491、2025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实词分类汇编(中)

492、2025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实词分类汇编(下)

493、2025高考一轮复习:快速有效读懂诗歌精品课件共52页ppt

494、《黑神话悟空》适用作文主题及例句、时评

495、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11题实词专练汇编(上)

496、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11题实词专练汇编(中)

497、高考神仙语句经典用法(适合背诵)

498、落笔即惊艳的40组满分议论文作文论据(适合背诵)

499、画龙点睛的86个主题议论文作文分论点(适合背诵)

500、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三9月份联合考试

501、江苏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迎考卷

502、2025届高三九月份名校联考作文(科技、信息、智能时代思辨性作文)汇编

503、语文教材经典作文素材汇集(上)

504、语文教材经典作文素材汇集(下)

505、高三江苏省八校开学语文联考试题

506、高考50+作文实用技巧(可背优质分论点)

507、高三最新模考速递:湖北省百强校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508、高考作文升格——高级词汇、理论名词分析及作文应用实例

509、55个中华古今高分议论文人物素材集锦

510、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人物专题及模拟作文

511、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10月联考

512、2025高考作文专题——选择题审题立意训练1

513、2025高考作文专题——选择题审题立意训练2

514、浙江强基联盟2024年10月高三联考

515、福建省百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评语文试题

516、2024.9月名校月考试题古代诗歌鉴赏及默写汇编(可下载)

517、2025届山东省新高考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可下载)

518、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可下载)

519、10月名校月考试题古代诗歌鉴赏及默写汇编(一)(可下载)

520、河北衡水中学2024-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检测(可下载)

521、10月名校月考试题古代诗歌鉴赏及默写汇编(二)(可下载)

522、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523、2025届一轮复习10月名校文言文阅读汇编(一)(可下载)

524、2025届一轮复习10月名校文言文阅读汇编(二)(可下载)

525、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高考作文反面素材精选(可下载)

526、2025届高考作文素材专题:适合高考作文的深度名言精选(可下载)

527、2025届高三十一月广深珠三地百校联考(可下载)

528、11月名校月考试题古代诗歌鉴赏及默写汇编2(可下载)

529、2025届江西省九校联考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可下载)

530、2025高考知识梳理:诗歌中的五类意象(可下载)

531、2024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可下载)

532、2025届高三11月广深珠三地百校联考(可下载)

533、古代诗歌鉴赏万能答题公式(可下载)

534、2025高考复习:112个古诗词意象汇总(可下载)

535、湖北省T8联盟12月高三上学期第三次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536、古诗词鉴赏全知识点清单

537、广东省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538、2025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卷(可下载)

539、思辨类作文5种结构模式(可下载)

540、2025八省联考语文试题及详解答案(可下载)

541、2025届高三八省适应性考试作文导写及例文系列1(可下载)

542、2025届高三八省适应性考试作文导写及例文系列2(可下载)

更多内容请关注芦苇语文公众号

芦苇语文读书
芦苇语文为了适应大语文时代要求,专门开通了这个“芦苇语文·读书”公众号。特色:1、以中高考大纲所需阅读中外名著为蓝本,精心设计制作精美课件并免费分享。2、选取名家精炼短评,为教学节省备课成本。3、介绍和教学内容相关却常常被忽略的边缘学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