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课件公众号
01(2025新高考全国各省市10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山居寄同志
杜荀鹤①
茅斋深僻绝轮蹄,门径缘莎细接溪。
垂钓石台依竹垒,待宾茶灶就岩泥。
风生谷口猿相叫,月照松头鹤并栖。
不是无端过时日,拟从窗下蹑云梯②。
【注】①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曾数次进京应考,不第还山;后于晚唐大顺年间得中进士。②云梯:高山石路,喻仕进之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山居住所非常偏僻,远离尘嚣,少有车马经过,门口的莎草小径与溪水相接。
B.颔联描写垂钓的石台,招待宾客的茶灶,真实再现了诗人富有雅趣的日常生活。
C.以“绝轮蹄”写归隐之心,但又说“茶灶待宾”,表现出彷徨无奈的矛盾心理。
D.描绘风起时猿猴互相呼唤的情境与月下鹤栖的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和谐。
16.有人评价此诗“有陶诗表,无陶诗骨”,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5 C
16.①杜荀鹤的这首诗在风格上与陶渊明的田园诗有诸多相似之处。首先,两者都善于运用平淡自然的语言,描绘出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其次,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这种风格上的相似性,使得此诗被评价为“有陶诗表”。
②然而,尽管此诗在表面风格上与陶渊明诗歌相似,但在内在精神追求上却存在显著差异。陶渊明在诗中往往表达的是对官场的厌弃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追求的是心灵的自由与超脱。而杜荀鹤在诗中虽然也描绘了山居生活的闲适与美好,但“不是无端过时日,拟从窗下蹑云梯”一句却透露出他并未完全放弃仕途的志向。这里的“云梯”喻指仕进之路,表明诗人虽然身处山野,但心中仍有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对仕途的渴望与陶渊明的厌弃官场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被评价为“无陶诗骨”。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归隐之心”“彷徨无奈的矛盾心理”错。“绝轮蹄”是写诗人自己僻居山中,少有官场人物来往的生活状态,与后文“蹑云梯”的出仕之心及注释“曾数次进京应考,不第还山”对照理解,可知诗人并没有“归隐之心”,也不是表达希望独居,不喜他人打扰的意思,所以与“茶灶待宾”并不矛盾。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境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题干中评价的意思,“有陶诗表”指本诗与陶渊明诗歌在“外表”上有相似之处,“无陶诗骨”指本诗没有陶渊明诗歌中常体现的心意风骨,结合课内学习的《归园田居(其一)》或《归去来兮辞并序》可知,“陶诗骨”指的就是远离世俗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意风骨。所以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诗歌指出本诗与陶渊明诗歌意境、风格上的相似,其次要指出本诗作者的思想内容并无陶渊明诗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远离世俗官场的心意风骨。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一句与陆游《书愤》中“ ”一句,都写到了作者鬓发变白,年华老去。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两句融情入景,把思古之幽情寄寓流水、衰草等意象之中,含蓄凝练。
(3)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玉”相关的诗词很多,其中表达思乡怀人的句子有“, ”。
17.(1)艰难苦恨繁霜鬓 镜中衰鬓己先斑 (2)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3)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繁”“鬓”“砧”“戍”“箸”“砌”“羌”。
02(2025届东北三省三校10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法惠寺横翠阁(节选)
苏轼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悲秋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月流逝,归期渺无,作者用春比秋悲的说法,将思乡愁绪展现得更为浓烈。
B.三四句紧承思乡之情,怀念过往,回忆起在家乡泛舟平湖、观览群山的情景。
C.由“平湖”思及“濯锦”、由“横翠”忆及“峨眉”,联想自然,对仗工整,圆转流动。
D.诗中暗用了李煜“雕栏玉砌应犹在”和“独自莫凭栏”等词句,反其意而用之。
16.最后四句,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15.B 16.①诗人的情感由悲叹转为旷达、洒脱。②“百年”两句感慨人事代谢、岁月沧桑变迁。诗人由百年兴废推知“草莽”与“池台”的转化。③“游人”两句,诗人自信多年后一定会有人因寻诗人的游踪而到吴山来。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回忆起在家乡泛舟平湖、观览群山的情景”理解错误。三四句是虚实结合,“平湖”“横翠”为眼前所见,是实写;“濯锦”“峨眉”,为家乡之景,为虚写。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诗句意为“百年兴废,转眼即过,更使我无限伤悲。我知道,这华美的楼台,也很快会成为荒草”,“百年兴废”感慨人事代谢、岁月沧桑变迁;料想将来这里的池台会变为草莽。许多现在很美好的东西,终有一天会由盛转衰,不再美好。表达出作者对岁月沧桑变迁的悲叹;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两句意思是,可是,那时定然有游人寻觅我的游踪,在这吴山横翠之处,留连忘返,观望徘徊。诗人自信多年后一定会有人因寻诗人的游踪而到吴山来。到此,诗人的情感由悲叹转为旷达、洒脱。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月”为核心营造出空灵曼妙的意境,“ , ”两句,寄寓了离人情怀和月洒江林的寥落。
(2)《小窗幽记》中说:“大豪杰,舍己为人,小丈夫,因人利己。”这个道理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来表达,就是“ , ”。
(3)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文人墨客也留下大量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表达各自的情怀,如李白的“ ”,陶渊明的“ ”。
17.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会须一饮三百杯(两人对酌山花开) 引壶觞以自酌(造饮辄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
易错字词:乘、摇、喻、义、酌、觞、辄。
03(广东2025届高三10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
王以宁①
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常记鲒碕狂客②,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
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鹦鹉更谁赋③,遗恨满芳州。
【注】①王以宁:两宋之际的爱国词人。他与汉阳使君在大别山重逢,创作了这首词。②鲒碕狂客:代指汉阳使君。③鹦鹉更谁赋:东汉末年祢衡不为曹操所容,后来为黄祖所杀。祢衡曾写《鹦鹉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突兀”来形容大别山,写出了大别山的巍然耸立,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B.本是眼中的大别山依然秀丽,作者却道是大别山清秀的景色照映眼眸,写法新奇。
C.唐朝诗人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作者称朋友为“狂客”,暗用典故,寓赞美之情。
D.阔别十年又和老友重逢,眼前的情景令作者恍如置身于黄粱梦境,不敢相信是真的。
16.作者在词中写了两次和朋友游览大别山的情景,但心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15.【答案】D
【解析】“眼前的情景令作者恍如置身于黄粱梦境,不敢相信是真的”错误,词中“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的意思是,十年的岁月、人生的理想仿佛一枕黄粱梦,还未察觉,岁月已匆匆而过。“黄粱梦”是作者对过去的回顾,并非对眼前情景的感慨;另外,“黄粱梦”常用来比喻虚幻的梦境或欲望的破灭,并非“置身于梦境”的意思。
16.【答案】第一次:豪迈狂放,壮志满怀。千仞群山,巍峨耸立,一轮明月似乎被群山吐出一般,气势万千;夜已深,但月光照着清澈的水面,明亮澄澈。雄伟开阔的景物描写中寓含着作者豪迈的心境。第二次:悲凉无奈,壮志未酬。古今英雄,壮志难酬,作者为他们洒下清泪;祢衡怀才不遇,留下满腔遗恨,祢衡之恨也是诗人之恨。(对两次心境的概括,各1分;分析,各2分。对心境的概括只要能够写到“豪迈”和“悲凉”等词语即可;分析要求紧扣相关内容。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以景托情”是古典诗词常用的手法,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开头“ ”一句,以秋景烘托了送别友人的悲凉之情;而“ ”一句,借秋江夜景侧面表现出乐曲令人陶醉。
(2)中秋佳节,月明之夜,王刚远在异国他乡,孤独一人,正如李密在《陈情表》中所描写的那样,“ , ”于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3)古典诗词中,诗人常以“万里”极写距离之遥,以“百年”极写时间之长,两者对举,抒发情感,如“, , ”。
【答案】(1)枫叶荻花秋瑟瑟 唯见江心秋月白
(2)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3)示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百年旅梦行将觉万里家园犹未舍(每空1分,如有错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第(3)小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04(贵阳一中2025高三10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②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勤王:谓尽力于王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诗题“发临洮将赴北庭”可知诗中“疏勒”“武威”是一路北上的地名。
B. 诗人一路上见飞雪连年,春风不到,写出了路上的寒冷,揭示出戍边的艰苦。
C. “汉使亦应稀”写其地距中原之遥远,“白草通疏勒”写其萧瑟的恶劣环境。
D. 本诗前六句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荒凉景象,语言虽平淡质朴,却很有感染力。
16. 本诗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轮台路的荒凉景象,如“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白草通疏勒”等,表达了诗人对边塞艰苦环境的感慨。
②直抒胸臆。“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为国家效力的决心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③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将边塞的荒凉与中原的繁华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艰苦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
【导语】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通过描写赴北庭途中的艰苦环境,展现了边塞的荒凉与寒冷。诗人以“春风不曾到”与“汉使亦应稀”表达了对中原的思念和对戍边生活的无奈,同时也表现了他忠于职守、勤王不辞辛劳的决心。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和赏析能力。
A.“诗中‘疏勒’‘武威’是一路北上的地名”错误。诗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北,从地理位置看,疏勒在今新疆喀什,武威在今甘肃武威,诗人是从临洮出发前往北庭,是向西北方向行进,疏勒在更西北方向,武威在临洮的西北方向但相对靠东,并不是一路北上的地名关系。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
诗歌写到“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白草通疏勒”,意思是通往轮台的路上,连年都可以看到雪飞,春风从未到过那里,无边的白草一直延伸到疏勒,写出了轮台路的荒凉景象。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边塞艰苦环境的感慨。
尾联写到“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意思是为王事尽力岂敢说路远,只希望能从梦中返归。“勤王敢道远”就是指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而“私向梦中归”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乡,想和亲人团聚的情感。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表达了诗人为国家效力的决心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开头“闻说”者,则说明此行轮台和第一次去的安西不同,暗示着和安西有对比:自然方面,春风不到,连年雪飞;人事方面,汉使应稀。所以,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边塞的荒凉与中原的繁华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艰苦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歌交流会上,李华引用秦观《鹊桥仙》里“______,______”来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过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
(2)班会上,同学们要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经常出现“云”这一意象,或表达超脱孤傲的情怀,或表达怀人思乡情感,或喻指游子孤客,或喻指世事无常人事变幻,“______,______”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答案】 ①. 金风玉露一相逢 ②. 便胜却人间无数 ③. 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 浮云游子意 ⑥. 落日故人情(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臾”“蔽”。
05(河北2025高三10月省级联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过紫溪值雪
李纲①
明时报国敢怀安,远谪方知行路难。
云隔江乡来雁寂,雪飞闽岭弊貂寒。
韩诗解道蓝关恨,贾赋聊凭《鹏鸟》②宽。
谁念紫皇香案吏③,飘零已觉鬓毛干。
【注】①李纲:宋朝抗金英雄。多次上疏,陈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后抑郁而死。②《鹏鸟》:贾谊被贬长沙后,写《鹏鸟赋》自我宽解。③香案吏:宫廷中随侍帝王的官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题目交代了地点和天气状况,从“值”字中可看到诗人遇雪的欣喜之情。
B.诗人遇雪感怀,虽也有被贬远地一路行来的身心疲惫,但始终不忘报国之志。
C.颔联以细节写实,云重以致隔断了传信的大雁,雪飞让破旧的貂裘难挡寒气。
D.昔日皇帝的近臣,如今却江湖飘零鬓发衰落,尾联的对比强化了诗人的情绪。
16.诗歌颈联借典故抒发了两种看似不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A、解析:A项,“从'值’字中可看到诗人遇雪的欣喜之情"错,题目和诗歌中都没有透露出诗人遇雪的欣喜之情。
16.答案:①颈联的前一句借韩愈被贬潮州的典故抒写自我内心的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诗人一心报国却遭贬谪,身心俱疲,音信不通,苦寒孤寂,加上今非酱比,年老发衰,愈发觉得满腹抑郁忧愤。②后一句借贾谊被贬长沙写《鹏鸟赋》的典故来自我开解,表达故作超脱的自慰之情。前贤亦难免志气不伸,诗人也只能像贾谊一样宽慰自己,暂时以豁达之心看待世事和自我遭遇。③两种情感看似不同,实则表达的都是诗人内心感时伤事以及对自身境遇的不平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达要给自己的书房题写一个名字,他想起《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于是给书房题名为“藏适斋”。
(2)在学习《陈情表》时,由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知察举制应该也是当时的选官制度之一。
(3)古人写诗为求凝练含蓄,常用互文手法形成错综的语言美,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即是以互文手法写自然环境中的树木。
17.答案:(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3)示例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示 例二: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每空1分)
06(湖南省永州市2025年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和陶饮酒二十首·其五①
苏 轼
小舟真一叶,下有暗浪喧。
夜棹醉中发,不知枕几偏。
天明问前路,已度千重山。
嗟我亦何为,此道常往还。
未来宁早计,既往复何言。
【注】①元祐七年,苏轼时任扬州知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诗为次韵之作,其韵脚与陶渊明二十首饮酒诗中的《饮酒·其五》完全一致。
3. “天明” “前路” “千重山”等词语一语双关,诗歌的意境由这两句明朗开阔。
C. “既往”一句蕴含的对过去的态度,与《归去来兮辞》 “悟已往之不谏”相似。
D. 本诗意象简洁,语言平易而质朴,可见此诗受到陶渊明平淡自然诗风的影响。
16.有学者认为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实为“借渊明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
15.B(“一语双关”“明朗开阔”错误。)
16.(6分)①“借渊明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意为:苏轼借陶渊明的《饮酒》诗,抒发内心郁结之气,并以陶诗自遣。②渊明之酒杯:陶渊明《饮酒》诗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厌恶。③自我之块垒:苏轼结合自身处境表达情感,以暗浪喧哗中的一叶小舟比喻自身的艰难处境,表达了对仕宦生涯的厌倦。陶诗正给此时徘徊于官场不得解脱的苏轼以慰藉。(解释学者观点1分,联系陶渊明《饮酒》2分,结合本诗分析苏轼的处境与情感3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 , ”既是对郭橐驼种树经验的总括,也暗含了全文的寓意。
(2) 小刚登山时为海日东升、浮光跃金、天鸡破晓的壮美晨光所震撼,不禁吟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
(3) “木”和“叶”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木”常使人联想到疏朗的清秋,如“ ”, 而“叶”则给人湿润繁盛之感, 如“ ”。
17.(6分)(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3)第一空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千山天远大
第二空示例:其叶沃若/叶上初阳干宿雨/接天莲叶无穷碧(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07(湖南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10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盟鸥①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①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作者被投降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②同盟鸥鹭:是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意为与鸥鸟订盟。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以“甚爱”二字统摄,既盛赞带湖景色之美,又以与鸥鹭订盟表达喜爱之深。
B.“来往莫相猜”一句表达词人绝无害鸟之心,真诚希望鸥鹭尽情栖游,常伴左右。
C.下阕前三句描绘词人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拨萍排藻,偷看鱼儿悠然自在的情态。
D.全词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描写更鲜活生动,情志抒发更有力。
16.黄庭坚在《登快阁》中也想要与鸥鸟订盟,两首诗词借典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15.C(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拨动萍藻的是鸥鸟而不是词人。)16.辛词用力邀白鸥同盟,但白鸥不解已意表达了作者因弹劾被迫闲居时无人理解的孤寂落寞与不能用世的无奈痛苦;(3分)黄诗则借与白鸥订盟表达了公事缠身的作者归隐江湖、永诀机心之意和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3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面这段话中的空缺部分。(6分)
孔子在《论语》中鼓励弟子多读《诗经》,在他看来,《诗经》具有兴观群怨的作用,读者还能通过阅读《诗经》“ ”,来认识自然万物,开拓眼界。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时代到现在,一首又一首诗歌融入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生长的养分。诗词以其独特力量,感发我们的内心,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以鱼、鸟为比,“ , ”道出了无数人追求恬淡生活的心声;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以“ ? ”两句引发了后人对人类存在和时间起点的哲学思考。
诗词可谓中华文化之根,想要中华文化常青,我们就应如《谏太宗十思疏》所言,需“ ”。让我们一起读诗、背诗吧,诗词虽是当年明月,但总有一首诗歌在历史的长河中等待着现在的我们,照亮心灵的归路。17.第一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第二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第三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第四处:(必)固其根本(每空1分)
08(江苏扬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玉楼春·和吴见山韵
吴文英
阑干独倚天涯客,心影暗凋风叶寂。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
霜花强弄春颜色,相吊年光浇大白。海烟沉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开头刻画了一位孤独惆怅、浪迹天涯的游子形象。
B. “霜花”句兼含比喻和对比手法,凸显词人心中的孤寂痛苦。
C. 词末用典,与全词所写景、情、事紧密契合,并无生僻之感。
D. 从词的标题和内容来看,这首词既慨叹自身,亦思慕友人。
16. 在中国古代诗文中,“秋”乃常见题材,“雁”是频出意象。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句中的情景关系。
【答案】
15. B
16. 本句写秋意在雨中青山里呈现,一只孤雁在暮霭中飞去的景色。秋景烘托了作者与友人相聚又离别的感伤之情,孤雁形象表达自己飘零天涯的身世之慨。情景交融,意蕴深长。
【解析】
【导语】《玉楼春·和吴见山韵》以独倚阑干的游子形象开篇,渲染出一种孤独与惆怅。词中通过“霜花”与“春颜色”的对比,蕴含着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哀伤,凸显景中含情。雁随云急、更增添秋季离别的悲凉气氛,巧用景物传递思念和孤独。最后,用典“鲛绡和泪织”深化情感,表现出词人心中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思念。整首词情景交融,意蕴深长。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兼含比喻……手法”错误。“霜花”这里指秋菊,百花凋零,惟有那秋菊逞强,显示出些许春天般的缤纷色彩,这是拟人;此句确实有对比,通过“霜花”与“春颜色”的对比,蕴含着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哀伤,凸显景中含情。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情景关系的能力。
“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这句诗中,首先从景的角度来看,描绘了秋雨之中千山一片青翠,暮色里一只孤雁随着云朵快速飞去的画面。这一秋景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从情的角度,秋景往往容易引发人的感伤之情,作者与友人相聚后又离别,这种离情别绪在秋景的烘托下更加浓郁。而孤雁这一意象,通常象征着孤独、漂泊,它表达了作者飘零天涯的身世之慨,也暗示了作者如同孤雁一般的孤独寂寞之感。
此句景与情相互交融,使诗句更具感染力。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节选)》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的感慨。
(2)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诗人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鱼雁传书,寄托了古人对跨越时空遥寄相思的浪漫,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即使鱼雁也无法传递音讯的愁苦。
【答案】①. 日月忽其不淹兮 ②. 春与秋其代序 ③. 心非木石岂无感 ④. 吞声踯躅不敢言 ⑤. 鸿雁长飞光不度 ⑥. 鱼龙潜跃水成文
【解析】易错字词:忽、淹、岂、踯躅、鸿雁、度、潜。
完整word及详解答案按照下面方式下载
下载方法一
直接扫码下载(如下载码过期用下载方法二下载)
下载方法二
1、关注芦苇语文读书在芦苇语文读书公众号中回复10月诗歌汇编并点击发送。
2、得到下载链接和提取码
3、点击链接输入提取码,转存到自己的夸克云盘,就可以随时下载了。(如不会运用百度网盘可以观看使用方法视频)
下载方法图示
下载方法视频讲解(请点击下面文字)
百度网盘下载方法技巧讲解(夸克下载与百度相同)
声明:此内容是从网络搜集,并且免费分享,如涉及侵权可以联系我,我会删除相关链接!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luoyuyuan0116
467、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Ⅰ卷)及答案详解版
468、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2卷)及答案详解版
469、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及答案详解版
470、2024热点素材:中专女生参加阿里数学竞赛分析及运用方法
471、备考2025高考一轮复习:文言实词易错义项过关检测(一)
472、备考2025高考一轮复习:高频文言实词与课内文言文关联过关检测(上)
473、备考2025高考一轮复习:高频文言实词与课内文言文关联过关检测(下)
474、备考2025高考一轮复习:高频文言实词与课内文言文关联过关检测(一)
475、备考2025高考一轮复习:高频文言实词与课内文言文关联过关检测(二)
476、2025届高考热点作文素材:12个热点人物及作文运用范例
477、2025高考一轮复习:必背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练习(上)
478、2025高考一轮复习:必背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练习(中)
479、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病句类)10年真题汇编
480、2025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人民日报2024年7月金句、时评、美文精选
481、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手法类)10年真题汇编
483、奥运热点素材:倪夏莲:在乒乓世界里演绎她的传奇(主题作文“心怀热爱”导写)
484、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复习:必修上教材文言文挖空练习+重要知识点归类(一)
485、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复习:必修下教材文言文挖空练习+重要知识点归类(二)
493、2025高考一轮复习:快速有效读懂诗歌精品课件共52页ppt
495、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11题实词专练汇编(上)
496、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11题实词专练汇编(中)
502、2025届高三九月份名校联考作文(科技、信息、智能时代思辨性作文)汇编
507、高三最新模考速递:湖北省百强校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508、高考作文升格——高级词汇、理论名词分析及作文应用实例
515、福建省百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评语文试题
516、2024.9月名校月考试题古代诗歌鉴赏及默写汇编(可下载)
517、2025届山东省新高考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可下载)
518、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可下载)
更多内容请关注芦苇语文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