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课件公众号
01(长沙市2025届高三10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甚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材料二
臣光曰: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
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
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要之,谋不远而动不义,其楚白公胜之流乎!
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又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二》)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时A侍医夏无且以B其所奉药囊C提轲D秦王方还柱E走F卒惶急G不知所为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振,同“震”,震慑。与《过秦论》中“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振”意思不同。
B. 引,伸直身子。与《苏武传》中“虞常果引张胜”句中的“引”意思不同。
C. 信,信义。与《过秦论》中“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信”意思相同。
D. 其,表推测,大概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其”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荆轲和秦舞阳“至陛下”,“秦舞阳色变振恐”与荆轲“顾笑武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荆轲的从容镇定。
B. 荆轲逐秦王时,秦廷群臣除了夏无且用所持药囊攻击荆轲外,其余的人慌乱中因为没有武器竟然只能袖手旁观。
C. 荆轲知事不就后,“箕踞”而坐。随意伸开两腿坐着,像个簸箕。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品格和对秦王的蔑视。
D. 司马光认为治理国家一定要“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把国事当儿戏就会身死国灭。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
14. 历史上对荆轲其人其事的评价见仁见智。肯定者有之,如司马迁认为荆轲“名垂后世”,其行为值得学习。陶渊明认为“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了对荆轲侠肝义胆精神的赞扬。否定者有之,如苏洵认为荆轲刺秦“始速祸焉”,荆轲的行为加速了祸患的发生。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批评荆轲缺乏政治眼光。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司马光对荆轲其人其事是如何评价的。
02(浙江新阵地教育联盟2025届高三10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管仲寝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甚矣,若不可讳也。不幸而不起此疾,彼政我将安移之?”管仲未对。公又问曰:“不幸而失仲父也,二三大夫者,其犹能以国宁乎?”管仲对曰:“鲍叔牙之为人也好直,宾胥无之为人也好善,宁戚之为人也能事,孙在之为人也善言。”公曰:“此四子者,其孰能一人之上也?寡人并而臣之,则其不以国宁,何也?”对曰:“鲍叔之为人也好直,而不能以国诎。宾胥无之为人也好善,而不能以国诎。宁戚之为人也能事,而不能以足息。孙在之为人也善言,而不能以信默。臣闻之,消息盈虚,与百姓诎信,然后能以国宁勿已者,朋①其可乎!朋之为人也,动必量力,举必量技。”管仲又言曰:“今夫易牙,子之不能爱,将安能爱君?君必去之。”公曰:“诺。”管子又言曰:“今夫竖刁,其身之不爱,焉能爱君?君必去之。”公曰:“诺。管子又言曰:“今夫卫公子开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事君,是所愿也得于君者,将欲过其千乘也,君必去之。”桓公曰:“诺。”
管子遂卒。卒十月,隰朋亦卒。桓公去易牙、竖刁、卫公子开方。五味不至,于是乎复反易牙。宫中乱,复反竖刁。利言卑辞不在侧,复反卫公子开方。桓公内不量力,外不量交,而力伐四邻。公薨,六子皆求立,易牙与卫公子,内与竖刁,因共杀群吏而立公子无亏,故公死六十七日不敛,九月不葬,孝公奔宋,宋襄公率诸侯以伐齐,战于甗,大败齐师,杀公子无亏,立孝公而还。
(节选自《管子·戒》)
材料二: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邪?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邪?
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节选自苏洵《嘉佑集·管仲论》)
【注】①诎:委屈。②朋:隰朋,齐国大夫。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桓公幸A而听B仲C诛此D三人E而其余者F仲能悉数G而去之邪?
11. 下列对材料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息,文中意为“停止”,与《陈情表》中“门衰祚薄,晚有儿息”的“息”意思不同。
B. 千乘,中等国家,与《论语》中“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的“千乘”意思相同。
C. 反,通“返”,使……返回,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反”用法不同。
D. 乃,副词,意为“竟然”,与《师说》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仲卧病,齐桓公前去探望,除了慰问,更重要的是想要和管仲讨论接任的宰相人选,管仲在当时的地位可见一斑。
B. 管仲比较肯定隰朋在政治上的能力,认为他懂得量力而行,能使国家长久安宁,而对前面所提四人给予了完全否定。
C. 管仲临死前叮嘱齐桓公要免去竖刁、易牙、开方三人的官职。苏洵认为即使没有这三人,也会有其他人来祸害国家。
D. 从齐国结局来看,贤能的政治人才对国家十分重要,这也正是苏洵在论断中强调的,《六国论》中也有这种观点。
13. 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夫竖刁,其身之不爱,焉能爱君?君必去之。
(2)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14. 材料二中苏洵的论断依据和材料一中的相关记载是否完全相符?请结合内容分析。
03(2025届新高考高三全国各省市联考综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亡身。亡身者,仁人所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孔子曰:“吾其从讽谏矣乎!”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合礼。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
材料二:
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①。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晏子入见。景公曰:“昔者,寡人有罪。被发,乘六马以出正闺,刖跪击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寡人以子大夫之赐,得率百姓以守宗庙,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晏子对曰:“君无恶焉。臣闻之,下无直辞,上有隐君;民多讳言,君有骄行。古者,明君在上,下有直辞;君上好善,民无讳言。今君有失行,而刖跪直辞禁之,是君之福也,故臣来庆。请赏之,以明君之好善;礼之,以明君之受谏。”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征,时朝无事。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
【注】①正闺:正门。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智者度君A权时B调其缓C急而处D其宜E上不敢危F君G下不以危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中是语气副词,与《兰亭集序》中“当其欣于所遇见”的“其”词义相同。
B.固,文中指“坚持、坚决”,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固”用法不相同。
C.殆,文中指“危险”,与《石钟山记》的“殆与余同”“殆”词义用法相同。
D.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天子立五庙,诸侯立三庙。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言行有过失,臣子应进行劝谏,因为君王出现过失,常常是国家危亡的先兆,若“三谏”仍不被采纳可考虑离开。
B.马匹被杀后,齐景公怒不可遏,不问情由,操起长戈便要亲自去刺杀凶手,其性格中暴躁冲动的一面由此可见一斑。
C.刖跪未辨认出大白天披头散发,乘坐六马之车,载着妇人出门的齐景公即为国君,于是将其赶回,景公因羞惭不上朝。
D.语言上两则材料各具特点,材料一以议论为主,理性典雅;材料二以记叙为主,自然生动,寥寥几语,刖跪形象跃然纸上。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
(2)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
14.材料一是关于臣子劝谏君王的相关论述,请结合材料二的具体内容说说晏子对景公的劝谏体现了材料一的哪些观点。
04(湖北2025高三新八校协作体10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节选自《史记 ·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铋①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②之道也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节选自《战国策 ·齐策三》)
材料三: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节选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注]①铋,亦做“铋耨”。铋和耨,锄田的用具。②用世立教: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始孟尝君列此A二人B于宾客C宾客尽羞之D及孟尝君有秦难E卒F此二人G拔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存”,问候,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意思相同。
B. “更”,改换,与《赤壁赋》“洗盏更酌”中的“更”用法不一样。
C. “盖”,大概,与《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中的“盖”意思不同。
D. “奋”,振兴,与《过秦论》“奋六世之余烈”中的“奋”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尝君安排侍史记录自己和门客谈话的内容,并让侍史询问门客父母亲人的住处,以便献礼问候。
B. 孟尝君入秦为相,被扣押,终赖食客“鸡鸣狗盗之徒”的帮助,逃出秦国。
C. 薛地多有凶暴的子弟,当地人认为与孟尝君招揽乱法犯禁的人留下后患有关。
D. 鲁连用猿猴、骏马、曹沫舍长取短的事例意在告诉孟尝君人无完人的道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
(2)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4. 根据三则材料内容,概括司马迁、鲁连、王安石对孟尝君招纳门客的看法。
05(广东省2025届S6高质量发展联盟高三10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人知《易》为卜筮之书矣,夫子读之,而知作者有忧患,是圣人之知圣人也;人知《离骚》为词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不具夫子之忧,而欲知文王之忧,则几乎罔矣。然则古之人,有其忧与其志,不幸不得后之人有能忧其忧志其志而因以湮没不章者盖不少矣。
刘彦和曰:“《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韩囚马轻①。”夫李斯之严畏韩非,孝武之俳优司马,乃知之深,处之当,而出于势之不得不然,所谓迹似不知而心相知也。贾生远谪长沙,其后召对宣室,文帝至云,久不见生,自谓过之,见之乃知不及。君臣之际,可谓遇矣。然不知其治安之奏,而知其鬼神之对,所谓迹似相知而心不知也。刘知几负绝世之学,见轻时流,及其三为史臣,再入东观,可谓遇矣。然而语史才则千里降追,议史事则一言不合,所谓迹相知而心不知也。夫迹相知者,非如贾之知而不用,即如刘之用而不信矣。心相知者,非如马之狎而见轻,即如韩之谗而遭戮矣。
(节选自《文史通义·知难》)
材料二:
昔汉武爱《骚》,而淮南②作《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班固以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羿浇二姚③,与左氏不合。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王逸以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扬雄讽味,亦言“体同诗雅”。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④谓不合传。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
(节选自《文心雕龙·辨骚》)
[注]①“韩”指韩非,“马”指司马相如。②淮南,指淮南王刘安。③羿浇二姚,羿即后羿,浇即寒浞的儿子,二姚即古部落有虞氏的两个女儿,有虞氏为姚姓,故称。④孟坚,即班固,字孟坚。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幸A不得B后之人C有能忧其忧D志E其志F而因以湮没G不章者H盖不少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卜筮,指灼烧龟板,根据龟板的裂纹推断吉凶叫作“卜”;用蓍草的茎占卦叫作“筮”。
B. 俳优,指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数十伶人困之”的“伶人”意思相同。
C. 乃,才,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词义相同。
D. 讽,朗读、诵读,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词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阅读某人的书,理解某人的话,并了解某人为什么说这样的话,难度递增,能做到的人越来越少。
B. 汉武帝有极高文化修养,他参与讨论《离骚》,认为汉四家以经书作标准对《离骚》的评价是中肯的。
C. 班固在评价屈原作品时,认为他对后羿、浇、二姚等故事的讲解,与《左传》中相关记载不符合。
D. 贾谊、刘知几等人才华横溢,人生都有“遇”时,可谓“幸”,但同时也是其人生之“不幸”。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心相知者,非如马之狎而见轻,即如韩之谗而遭戮矣。
(2)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
14. 结合材料,简要归纳后世人难以“知”屈原及《离骚》的原因。
06(湖南省2025届高三10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说。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韩、魏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二子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材料二:
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选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智伯军救水A而乱B二子C翼D而击之E襄子将卒F犯其前G大败H智伯之众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给予,与《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意思不同。
B. 说,同“悦”,与《石钟山记》中“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的“说”意思不同。
C. “我心知其然也”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用法相同。
D. 善,善行,形容词用作名词。与《鸿门宴》中“此其志不在小”的“小”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伯对韩康子和魏桓子提出割让土地的要求,韩康子和魏桓子不同意,但谋臣为了讨好智伯,劝说韩康子和魏桓子答应智伯的要求。
B. 赵襄子对于智伯索要蔡、皋狼的要求坚决拒绝,智伯因此勃然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进攻赵襄子,赵襄子被迫逃往晋阳。
C. 赵襄子派遣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康子和魏桓子二人,经过张孟谈的劝说,三家结成同盟,最后打败了智伯。
D. 袁枢认为,自古以来,才有余而德不足的人招致国家灭亡、家族破败的事有很多,因此对于治国治家的人的才德须进行考察。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
14. 材料二认为智伯“德不足”,材料一有哪些内容可以支撑这种说法?
07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深圳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武帝立,广为未央卫尉,程不识为长乐卫尉。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臣光曰: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九》)
材料三:
正义之立,在军为纪律,理军而废纪律者败。广材气超绝,汉之边将无出其右,而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由其治军不用纪律。虽百夫之率,不可一日辄废而缓于申严约束者也。故以守则整而不犯,以战则肃而用命。今广之治军,欲其人人之自安利也,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故当时称其宽缓不苛,士皆爱乐,而程不识乃谓:“士虽佚,乐为之死敌,然敌卒犯之,无以禁也。”此其恩不加令,而功之难必也。士诚乐死之矣,然其纪律之不戒也,亦所以取败也。故曰:厚而不能令,譬如骄子,不可用也。
(选自北宋何去非《何博士备论》,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程不识正部曲A行伍B营陈C击刁斗D士吏治军簿E至明F军不得G休息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翼,本义为翅膀,文中“翼”与《鸿门宴》中“常以身翼蔽沛公”用法不同。
B.小人,文中解释为“一般人”,与《出师表》中“亲贤臣,远小人”的“小人”意思不同。
C.肆,文中解释为“恣肆、放纵”,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不同。
D.率,文中解释为“率领”,与《过秦论》中“率疲弊之卒”中“率”意义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广治军简易,军中警戒松弛,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但未受到敌军侵扰,是因为士兵愿为他效死。
B.程不识面对李广治军之策能客观分析,既指出简易治军的不利之处,也承认简易治军受士兵欢迎。
C.司马光认为,李广的治军之策与他的将才相匹配,他人很难效法,甚至会对同时期的其他将领造成不利。
D. 何去非认为,李广“难封”,就是因为他军纪不明,一味私心笼络士兵,不加严格要求,导致失败。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4分)
(2)士虽佚,乐为之死敌,然敌卒犯之,无以禁也。(4分)
14.对于李广简易治军的弊端,司马光与何去非各持什么观点?(3分)
08(西安市2025届高三10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三十二年,彗星见。景公坐柏寝,叹曰:“堂堂!谁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景公曰:“彗星出东北,当齐分野,寡人以为忧。”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茀星将出,彗星何惧乎?”公曰:“可禳否?”晏子曰:“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塏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踊①者。故对曰:“踊贵屦贱。”景公为是省于刑。
及晏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则使宅人反之。曰:“谚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二三子先卜邻矣,违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违诸乎”卒复其旧宅。公弗许。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三年》)
材料三: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
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①踊:受刖刑的人所穿的一种特制鞋子。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君子A不犯B非礼C小人D不犯E不祥F古之制也G吾敢H违诸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坐”与现代“坐”的姿势不同,多指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压于脚后跟。
B. “分野”,指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古人认为天象可以预兆吉凶。
C. “祝”指祷告,与《促织》中“望空代祝”的“祝”意思不同。
D. “寿”指保存性命,与《鸿门宴》中“若入前为寿”的“寿”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齐景公担心彗星出现齐国将有灾祸,害怕齐国落入他人之手,期待用祈禳消除灾祸,对此晏子认为,薄赋慎刑比祈禳神明更能解决问题。
B. 晏子的住所靠近市场,狭小又喧闹多尘,齐景公想为晏子更换住所,但晏子表示这里是君王的先臣所居之处,靠近市场反而有许多便利。
C. 齐景公趁晏子出使晋国时重造了他的住宅,晏子拜谢后拆毁新房,全部恢复原貌,这是因为与住新宅的快乐相比,晏子更看重旧邻之谊。
D. 晏子在不同场合对齐景公用刑繁苛的问题进行了劝谏,景公因此意识到滥用刑罚会对百姓造成伤害,于是听取晏子的意见而减少了刑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
(2)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14.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为人处世始终秉持崇俭品格。请简要概括其“崇俭”的具体表现。(3分)
完整word及详解答案按照下面方式下载
下载方法一
直接扫码下载(如下载码过期用下载方法二下载)
下载方法二
1、关注芦苇语文读书在芦苇语文读书公众号中回复十月文言2并点击发送。
2、得到下载链接和提取码
3、点击链接输入提取码,转存到自己的夸克云盘,就可以随时下载了。(如不会运用百度网盘可以观看使用方法视频)
下载方法图示
下载方法视频讲解(请点击下面文字)
百度网盘下载方法技巧讲解(夸克下载与百度相同)
声明:此内容是从网络搜集,并且免费分享,如涉及侵权可以联系我,我会删除相关链接!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luoyuyuan0116
467、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Ⅰ卷)及答案详解版
468、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2卷)及答案详解版
469、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及答案详解版
470、2024热点素材:中专女生参加阿里数学竞赛分析及运用方法
471、备考2025高考一轮复习:文言实词易错义项过关检测(一)
472、备考2025高考一轮复习:高频文言实词与课内文言文关联过关检测(上)
473、备考2025高考一轮复习:高频文言实词与课内文言文关联过关检测(下)
474、备考2025高考一轮复习:高频文言实词与课内文言文关联过关检测(一)
475、备考2025高考一轮复习:高频文言实词与课内文言文关联过关检测(二)
476、2025届高考热点作文素材:12个热点人物及作文运用范例
477、2025高考一轮复习:必背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练习(上)
478、2025高考一轮复习:必背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练习(中)
479、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病句类)10年真题汇编
480、2025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人民日报2024年7月金句、时评、美文精选
481、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手法类)10年真题汇编
483、奥运热点素材:倪夏莲:在乒乓世界里演绎她的传奇(主题作文“心怀热爱”导写)
484、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复习:必修上教材文言文挖空练习+重要知识点归类(一)
485、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复习:必修下教材文言文挖空练习+重要知识点归类(二)
493、2025高考一轮复习:快速有效读懂诗歌精品课件共52页ppt
495、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11题实词专练汇编(上)
496、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11题实词专练汇编(中)
502、2025届高三九月份名校联考作文(科技、信息、智能时代思辨性作文)汇编
507、高三最新模考速递:湖北省百强校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508、高考作文升格——高级词汇、理论名词分析及作文应用实例
515、福建省百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评语文试题
516、2024.9月名校月考试题古代诗歌鉴赏及默写汇编(可下载)
517、2025届山东省新高考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可下载)
518、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可下载)
519、10月名校月考试题古代诗歌鉴赏及默写汇编(一)(可下载)
520、河北衡水中学2024-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检测(可下载)
521、10月名校月考试题古代诗歌鉴赏及默写汇编(二)(可下载)
522、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523、2025届一轮复习10月名校文言文阅读汇编(一)(可下载)
更多内容请关注芦苇语文公众号